鄧金標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必須是具有生成性資源的課堂,要想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就要從三個方面來做好。首先是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生活的環境,課前預設為生成留下余地。其次是要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讓課堂成為一個學生敢發問的課堂,通過學生的問題了促使課堂具有生成性資源。再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風,才能促使課堂具有生成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成效應;教師;學生
語文課堂最應是靈動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種動態的、多樣的課堂教學。新課程理念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生成性的課堂,所謂課堂教學的生成,是在師生、生生多重組合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敢于突破預設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教學關注課堂生成,有利于構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有利于對學生感悟、體驗的珍視和對學生智慧的保護,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面就如何使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一、認真備課是課堂具有生成效應的前提條件
備課不但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不但備教參,還要努力擴充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還要對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師自己的理解。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考慮到學生,要把學生當成重要生成性資源來對待,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心理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這也是有效實施生成性課堂的前提。學生所處環境不同,他們的理解就會大不一樣。例如在教授《邊城》一文,如何讓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談到的自然美、風俗美、人性美,就是一個難點,如果教師只按照教參的理解,不考慮他們的體驗,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我們可以從城市生活的環境入手,從身邊人際關系入手來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這樣就可以化解時代相隔而造成的難題了。只有在備課中考慮到了我們的學生,才能讓我們的課堂靈動起來,課堂才能有生成效應。
要想讓課堂具有生成效應,在備課時我們還要多想幾個意外,學生會在課堂中想到那些問題,我們教師如何來應對。要想很好的應對這些意外,就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熟悉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和教參,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須走到教材之外,給我們在課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如果教師對《紅樓夢》不熟悉,那就很難應對課堂的變化,很難促進問題的生成,也難以給學生帶來興趣,這種情況下課堂也就沒有了生機。有時學生會問:林黛玉總是哭哭啼啼,賈寶玉為什么還要喜歡她?諸如此類的問題,有時候會讓我們的老師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師有了充分的準備,會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探討人物,把對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說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人物了解會更深入,或依據學生的問題來設計新的問題,讓學生在探討中提升對文章的理解,課堂的氣氛就能活躍起來。
二、設計問題是課堂具有生成效應的基礎
要想讓課堂成為一個生成效應的課堂,課堂就要成為一個問題連連的課堂,成為一個研究性的課堂。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我們的課堂要有變化,要活躍,教師們都努力向著這個方向發展,要把一言堂改為多言堂,努力從演員向導演轉變,變成導演也就盤活了課堂,在課堂盡量安排很多學生發言,但有時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課堂上不單要有教師提前預設的問題,還應有生成性的問題。隨著同學討論而生發的新問題,在課堂上,有時更有意義,能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李清照的《醉花陰》時,教師在分析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講到瘦體現了詞人之情,尤用黃花比的好。有同學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樣,針對學生的這一想法,教師就讓學生展開了討論,用豆芽和黃花的區別,在討論中學生總結出幾點:(1)黃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頭上說一說。(2)黃花與詞意相合,詞人在前面就寫到了東籬把酒黃昏后,這里自然想到黃花。(3)黃花在古詩中就作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說是瘦,寫不出愁來,黃花既能寫出瘦又能寫出愁,有詩歌的意境,有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此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又把《故鄉》中魯迅把楊二嫂比成圓規,《包身工》中的蘆柴棒同樣是經典的比喻,如果換成黃花就讓人感到不協調了,所以用什么來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關,圓規蘆柴棒重在寫形,而黃花重在寫神,寫情寫愁。詞語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當就一樣傳神,經過討論使學生收獲不少。重視學生的問題,就能利用好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同樣也引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使課堂具有活力。
這樣課堂也活躍了,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熱情,通過參與探討、研究解決了問題,讓學生能體會到參與的樂趣、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同樣也活躍了他們的思維。這樣的生成效應資源是很有意義的,把握的好,能使學生變換視角理解文章,教師也會有很大的收獲。
三、民主平等是課堂具有生成效應的保證
要讓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效應,教師民主平等的作風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上教師要有一顆容忍之心,寬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納他人,才會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也才能豐富我們。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會設計一些比較靈活的,而又具有很大爭議的問題,學生回答時會見仁見智,但也有學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題發揮說一些奇談怪論,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教師應如何來做呢?如果我們一棒子打死,很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今后他們不在愿意發言。很多時候他們是被課堂活躍的氣氛所感染,口無遮攔;有時也是他們的思維跳躍性太大,又課文引發了這樣的聯想。教師有時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種獨特的視角,教師也可以借題發揮,甚至設置成相反的觀點讓學生爭論,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決了問題,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一定要利用好這一生成資源。例如在講《藤王閣序》時,讓學生賞析落霞與孤鶩齊飛,長天與秋水一色時,有一個學生就說:'鶩'是野鴨,作者為什么不能把'丑小鴨'換成是'白天鵝'呢?如果老師大發雷霆,說學生是無理取鬧,那只能讓課堂變的沉默,教師可以順勢把它設置成為一個討論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選取'鶩'這個形象呢?可以結合詩句中有關鳥的意象來思考。這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起來,同時也給他們信心,讓他們思考,自己去解決問題我們要有一種民主平等的作風,包容學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背景和情感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
總之,要想使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效應,教師在做好前面的幾個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辦法,讓我們的語文課更具新課程理念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