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波
新課程標準提高了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總體要求,對課堂教學組織過程提出新的要求。隨著新教育課程改革在各地的蓬勃開展,廣大一線的教師們不斷進行探索實踐、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然而,我國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很多政治教師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課堂氛圍不佳,參與教學的學生少,覆蓋面不廣;教學的內容沒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沒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學方法上,重教師單向的知識灌輸,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在教學內容上,重課本知識,輕生活實踐;在學習評價上,重學生的卷面成績,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等,這些都導致課堂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這種弊端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益。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益,使學生獲得預期的、應有的進步與發展,成為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尤為重要的課題。因此,要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因材施教,靈活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一些膚淺的認識和做法。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倡導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控制者、組織者制定者和評判者,是知識的化身和權威,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主動者和支配者。而學生是向老師求學的,理所應當聽老師的話,服從老師的安排,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只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尤其在一些思想品德課上,教師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滿堂灌,脫離學生實際,學生當然不喜歡,學習的積極性就低。如此教學,怎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而新課程改革基于對課堂與教學一體化的認識,提出新課程需要相應的新的教學觀,強調師生的互動關系,值得倡導的多樣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塑造師生之間多種多樣、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景和溝通關系,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自己才華,表達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機會。在教學中,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而是積極、主動的求知者。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培養。教師應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觀念,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才能創造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思維,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二、課堂教學應與生活緊密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以廣闊的自然和社會作背景,與社會、學生的實際有著廣泛聯系。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更要注意創設現實生活情境,啟發、引導學生,并讓學生關注身邊人、關心身邊事,在生活中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過去的課堂所傳授的知識與社會生活聯系并不緊密,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面對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時常堂束手無策,課堂成了與社會生活割裂的空間,知識成了從生活中剝離的純粹的知識。新課程指導下的課堂,正努力地還課堂以生活的本來面目,時時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如:在講“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時,可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在日常生活消費中,我們應怎樣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又如:在教學“正當防衛”時,新課伊始,我就對學生說:“我們知道,打傷人是要負責任的。可是,有一次,小明打傷了小蘇卻不用負責任。”此時,每個同學都表現出驚訝的神情,都急著想要知道這究竟是為什么,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這樣學生就能以極高的熱情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在豐富、在發展,教學貼近了學生的生活,課堂變成了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識在生活中得到了應用。
三、小結與實踐相結合,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效
課堂小結是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概括,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其技能更好地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既要讓學生知道整課堂主要講什么,給一課堂教學劃上句號,又要給學生提出書本上的基礎知識與社會實踐或學生生活實際有何聯系,添上問號,可以說是整課堂的“點睛之筆”,課堂小結要改過去側重于知識點的歸納掌握的做法,改變過去教師“包辦代替”的形式。如:小結“文化的多樣性”教學時,教師結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學生以“我是一名北京奧運志愿者”展開話題:“你打算如何去搞好奧運會宣傳活動?請你設計幾個活動,并為這次宣傳活動擬幾條標語”等。這樣的課堂小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性,既注意了行為的落實,又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把課內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堂外,使學生感覺到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既學到了新知識,又懂得了這些新知識與自己身邊社會生活的聯系,還學會了用新知識簡單分析身邊的事例,培養了學生應用所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揮。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提高學生學習參與的實效性,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要我們教師尊重新課程理念,認真鉆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一定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為基礎教育打開了一片自由發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們的教育教學都能開辟出真正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課程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完全有賴于我們的教師帶著新思想、新認識、新做法去耕耘、去發揮、去創造、去呈現新的課堂教學時尚。因此,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性,既要達到《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又要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把課堂變成一個關注學生成長的樂園,使學生在探索中成長,在成長中探索,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