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碩 汲立立
受歷史、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東西方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經濟思維和經濟制度。如馬克思《資本論》所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內部矛盾在不斷深化。為轉移內部矛盾和避免世界秩序的推動力衰退,以中美貿易摩擦為例,東西方的競爭趨于嚴峻。從中國儒家思想可以發現,包含了儒學傳統經驗和“仁”、“禮”的儒家經濟學思想為東西方包容互惠發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一、引言
非洲大陸自然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就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中非合作的深化也加快了中國出口企業開拓非洲市場的步伐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以及非洲市場的發展,跨國公司對中國出口企業形成了競爭威脅,中國企業在非洲市場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因此了解中國企業和非洲市場的出口環境,提高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對于中國企業進入非洲市場,有效加快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有重大意義。
本文首先介紹了市場營銷的概念和市場營銷理論,接著從五個方面分析了中國出口企業開拓非洲市場的現狀,然后對中國出口企業在非洲市場存在的問題做了剖析,最后基于此提出來若干優化出口貿易結構的對策建議,以期為中國出口企業開拓非洲市場提供有益的理論參考。
二、中國出口企業開拓非洲市場的現狀分析
(一)出口規模和增速
由于非洲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龐大的潛在勞動力以及廣闊的市場潛力,與中國出口企業形成了經濟互補。因此非洲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一塊關鍵版圖,近年來國家政策的支持更是促使中國企業對非洲的出口迅猛增長。據數據顯示,2014-2018年中國企業對非出口雖有小幅下滑,但出口總量依舊很高,2018年達到了1049億美元。其中2014和2015年中國對非洲出口發展迅速,但在2015年之后,中國對非洲的出口額下降 ,年增長率呈現大幅下降,占全國出口額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年均占全國出口比重僅為4.4%,遠低于美國的22.4%,日本的7.2%和歐洲的18.6%,發展空間很大。一方面原因主要是隨著中非合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走進非洲、投資非洲,另一方面也釋放出了中非貿易商品結構需要轉變的信號。非洲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得由原來對初級工業品等低級產品需求逐漸轉變為機電生產設備等工具和高科技的需求。因此,出口結構的轉變和升級表明中非之間的經貿合作已經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雙方產業內貿易的比重逐步增大,雙邊貿易向更高層次邁進。
(二)貿易的產品結構
在中國企業出口的產品結構中,紡織、服裝、箱包依舊是中國企業出口的主要產品。近年來中非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促進了建材機械設備等的出口,因而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大的機電產品也逐漸占到中國企業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其中對通訊設備的需求尤為最大。可以看出非洲由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慢慢開始到對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需求,農業機械、手機等通訊設備將會是未來中國企業對非出口的重點商品。中國對非洲出口農產品規模較小,約只占出口總額的2%,與中國在5大洲的農產品出口中排末位。綜上可以看出,中國對非洲出口產品主要為紡織品和通訊設備,出口產品結構更趨向多樣化。
三、中國出口企業開拓非洲市場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產品多元化發展不足
從中國企業對非洲出口的數據來看,紡織品和機電設備占出口額的近60%,可見中國企業的產品出口依然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大多為低附加值的組裝環節,而技術密集型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低。這種單一的產品出口結構必然影響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互聯網科技信息、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后。中國企業大多數的加工貿易方式為進口原材料然后進行組裝加工,這種缺乏技術含量的加工方式使得生產水平難以得到質的提升,因此僅僅依靠出口產品價格優勢往往難與跨國公司相抗衡。外貿產品的單一結構使中國企業對外貿易抗風險能力較弱,極易在市場動蕩或企業競爭中處于下風。
(二)企業研發創新能力薄弱
任何企業無論其從事什么行業缺乏創新就失去了核心競爭力,我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不高,面對國際競爭中的壓力、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生產要素的制約直接導致了核心競爭力的缺乏。中國許多對外出口企業由于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競爭力而陷入瓶頸期。如果對外出口只有簡單的加工貿易,企業就無法在產品創新上取得實質性地發展,簡單的加工貿易市場也會被其他國家瓜分。因此只有企業自身加強創新意識,著力于提高創新能力來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非洲市場上有立足之地。除此之外,缺乏創新能力導致的技術落后也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企業的長期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
(三)后期文化營銷不足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非洲市場,企業文化營銷已經將成為許多跨國公司贏得先機和搶占市場份額的一個重要手段,消費者可以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也能體驗到精神上的滿足感。中國出口企業缺乏完整的營銷規劃,大部分企業都沿襲傳統的營銷模式和規劃方案,因此單一的文化營銷策略催生了文化營銷策略“千人一面”的現象,難以和市面上的產品形成文化差異,只會一味地耗費企業的資金和人力。還有很多企業對文化營銷認識不深,只是單純的在文化表皮上做文章,對文化營銷策略的定位不準確,并沒有深入挖掘當地消費者文化價值取向,做好市場調研和促銷策略,難以和消費者形成共鳴,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
四、中國出口企業開拓非洲市場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研發力度,大力開發適合非洲市場的產品
長期以來,中國產品的出口都是以低勞動力成本為優勢,但是這種技術水平低,產品附加值低以及利潤低的經營方式已經在非洲市場上處于下風,中國企業想要避免這種惡性競爭,應優化自身產品出口結構,提高創新意識,一方面要構建創新激勵體系,激發員工的創新積極性,為新產品的技術應用和研發打下基礎。另一方面與非洲開展貿易要注重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加大投資力度,增加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減少單一的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在出口產品的研發與制作前可以進行市場調研,多探尋一些需求彈性高,產品定位清晰的產品,了解當地人的消費需求,尊重其風俗和文化,從而更好地開拓當地市場,減少企業產品創新與開發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二)推廣文化傳播,實現產品營銷文化營銷并重的策略
企業應結合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并有效地分析了非洲文化市場,全面優化從產品策略,價格策略,促銷策略和服務策略產品營銷,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市場營銷,并進行分析研究吸取經驗。一方面要根據非洲市場發展現狀和趨勢,對自己的產品營銷進行審視,使其能充分迎合非洲市場的文化需求,通過科學合理的產品定位來完善自身的營銷策略,對當地文化市場的需求和偏好進行研究,并對不同地區采取針對性的營銷方式,要兼顧產品營銷和文化營銷,兩者齊頭并進,防止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以提高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也可以根據產品自身特性,根據季節、節日等時間點或者突發事件等偶然性事件進行產品營銷。千篇一律的產品營銷并不能有效地開拓當地的市場,只有創新的營銷來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吸引消費者的關注,提高產品知名度,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完善投資風險評估體系,合理規避跨國經營風險
對于非洲惡劣的貿易環境,中國政府在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應為企業出口非洲時提供依據參考,根據非洲國家政治風險、詐騙風險為依據來評估劃分不同的等級,還應與非洲國家完善相關貿易出口的法律法規,給予中國出口企業相應的法律保護和政策支持,并在保險條件上加以細化。對于國家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良好的國家設定寬松的承保范圍,政局不穩、高赤字、高膨脹的國家給予政治風險承保。結合政治風險預防、管理和檢測來制定相對應的應急策略,帶動企業的發展。
對于企業來說,應當尤其重視對外出口的法律風險,所以企業必須把防范政治風險和詐騙風險上升到企業的戰略高度,企業可以建立一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篩選出合適的非洲國家。并在對出口國政治風險信息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探討。另外,還應建立完善的評審制度,使決策更具科學性,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國家是企業海外貿易的指路明燈,企業要在順應國家政策的同時提高自身法律意識,避免主觀認知,做好科學規劃,才能邁過海外風險,實現共贏。
五、結語
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國家提出“走出去”戰略的背景下,中國出口企業必須抓住機遇,以便更好的開拓非洲市場。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出口企業開拓非洲市場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應用了文獻分析法、圖表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搜集大量文獻、治療綜合整理。首先,通過文獻分析法對市場營銷的概念進行了簡單的陳述,對市場營銷的服務營銷理論、內部營銷理論、關系營銷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陳述;然后,通過圖表分析法對中國企業開拓非洲市場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在非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產品的多元化發展不足、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薄弱、后期文化營銷不足、非洲政局動蕩,市場秩序混亂、非洲客戶信用差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問題,都阻礙了中國企業開拓非洲市場。面對這些問題,需要企業和國家共同解決,與非洲國家建立政治互信、經濟互助的利益共同體,為中國企業出口非洲保駕護航。本文對所論述的中國出口企業當前現狀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為中國企業開拓非洲市場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作者單位:浙江樹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