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后飛
1月份以來,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的影響,我國宏觀經濟承受較大下行壓力,特別是對交通運輸、餐飲服務、批發零售、旅游等行業沖擊較大,部分企業面臨復工復產難問題。盡管我國宏觀經濟整體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經濟韌性不斷增強,但是也面臨著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世界經濟復蘇緩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疫情在國外蔓延等內外在不確定因素的挑戰。2018年中央工作會議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穩金融、穩經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之錨。本文主要探討在金融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券提升資本充足率,夯實抵御風險能力,并對商業銀行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相關建議。
一、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券的背景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均衡等結構性矛盾突出,同時,也存在著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脫節和低效供給等情況導致的金融風險不斷攀升,成為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大隱患。與此同時,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快速增長,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41萬億元,較上年增加0.3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86%,較上年增加0.03個百分點。由于周期性經濟結構調整積累的不良貸款需要商業銀行通過消耗資本或者沖減利潤方式進行核銷,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業面臨著資本充足率逼近監管紅線的壓力,加之經過多輪積極操作,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已下調至歷史較低水平,后續央行通過該項工具釋放流動性的空間進一步壓縮。
二、相關理論及文獻
2019年1月25日,中國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首單永續債券以來,圍繞商業銀行永續債券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層出不窮,多數研究人員認為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券有助于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對穩金融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研究主要局限于對永續債和實體經濟本身進行研究。本文在原有研究領域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研究成果,分析了通過股市募集資本的不利因素以及在歐美發達經濟體步入零利率和負利率時代背景下引入國際資本提升永續債券投資活力的積極意義。
三、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券夯實資本的現實原因
資本是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杠桿支點,也是商業銀行抵御風險最堅實的屏障。從資本來源而言,補充資本的方式有內源資本補充、外源資本補充兩種形式。前者是通過將商業銀行留存利潤轉化為資本;外源補充方式是通過發行優先股、永續債、次級債和增發等方式補充資本。2018年以來,隨著相關政策的相繼出臺和監管部門的積極支持和引導,為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券補充資本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監管政策的支持與引導
為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券,2019年1月25,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保險資金投資銀行資本補充債券有關事宜的通知》(銀保監發〔2019〕7號),允許保險資金投資銀行發行永續債券;1月28 日,財政部發布了《永續債相關會計處理的規定》,針對永續債的到期日、清償順序、利率跳升機制和相關義務方面對永續債的發行方的會計分類進行了更詳細的規定。同時,為提升永續債券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央行創設了票據互換工具(CBS)為永續債券增信。
(二)商業銀行優化資本補充多元化的需要
據上市銀行披露的信息,從2016-2018年,在A股和H股上市的48家商業銀行分別通過增資擴股、發行可轉債、發行優先股、發行二級資本債方式補充資本。通過發行永續債券方式募集資本可以進一步優化資本結構,同時滿足商業銀行對資本補充期限、成本等不同層次的需求。
(三)商業銀行贏利能力強與市盈率低的矛盾
永續債發行市場為全國銀行間市場,受股市傳導影響小。發行永續債券可以緩解商業銀行集中通過股市募集資本可能引發股市波動的負面影響,同時商業銀行通過發行永續債券籌集資本擁有天然的優勢,那就是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強,付息能力強,同時,當前上市商業銀行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股價低于單股資產凈值,通過增發或定發方式募集資本在稀釋股權的同時,還將陷入折價發行的不利局面。
四、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券補充資本的內在動因
(一)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期,需要著力解決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金融資源供給不充分、不均衡狀況,強化對民營企業和小微型企業的融資支持,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發行永續債券補充資本,是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商業銀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
(二)提升抵御風險能力的需要
2018年中央工作會議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穩金融、穩經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之錨。提升商業銀行抵御風險能力的關鍵在于進一步夯實最低資本要求、外部監管和市場約束三大支柱,而最低資本要求又是抵御風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過運用多元化的資本補充手段可以提升商業銀行運營能力,從而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三)是滿足監管對資本充足率的需要
由于周期性經濟結構調整積累的不良貸款需要商業銀行通過消耗資本或者沖減利潤方式進行核銷,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四季度,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86%,較上年增加0.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86.08%,較上年下降0.23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92%,較上年末下降0.11個百分點。商業銀行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補充資本是滿足監管要求的必然選擇。
(四)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
從國際情況來看,由于歐債危機、英國脫歐、疫情擴散等負面因素的影響,歐洲經濟增長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歐洲經濟復蘇的前景不容樂觀;另一方面,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特朗普政府為了爭取選民支持,承諾保護美國本土就業率和相關產業,采取嚴厲的限制移民政策,同時在全球揮舞關稅壁壘的大棒,中美貿易摩擦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性緩和。在此背景,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審慎研判政治、匯率等風險因素的影響,綜合應用期權、遠期、掉期的工具實現風險資產保全,同時積極抓住窗口期通過多途徑、多手段補充資本,為金融業的健康穩定發展筑牢防火墻。
五、發行永續債券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著力解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梗阻”問題,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和質量直接影響到貨幣政策的效果,從傳導的末端而言,直接作用于實體經濟的發展質量。長期以來,我國金融市場利率與信貸市場利率雙軌并行,制約了通過調整基準存貸款利率方式調控信貸資源配置的效率。隨著金融供給側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深化,2019年8月27日,央行進一步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要求新投放貸款按照LPR加點方式進行定價,貸款市場利率的“雙軌”逐步合并,有利于構筑更加市場化的信貸市場利率形成機制,打破貸款利率隱形下限,適時反映金融市場資金供求情況,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問題將得到進一步緩解。
(二)重構和優化商業銀行資產結構,不斷釋放經濟結構轉型中積累的風險
當前,我國社會融資規模中,有將近70%金融資源供給來源于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抓住這個“牛鼻子”,實體經濟發展中的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優化表內外資產結構、調整存量結構,對泡沫資產、“僵尸企業”貸款、杠桿率較高的地方融資平臺和產能過剩產業調整行業,分步退出,釋放無效低效資源占用,加大對普惠小微型企業、民營企業資源傾斜,提升該類企業在資產結構中的占比,將有助于實體經濟的可持續均衡發展。
(三)借力國際資本力量推進永續債券資金來源的國際化
在歐美發達經濟體步入零利率和負利率時代,積極引入國外低價資金有利于促進商業銀行多元化融資渠道,同時,繼續放寬金融市場準入,對包括信用評級、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債券承銷等業務領域進一步開放。加大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合作,提升中國金融機構國際化水平;緊貼國家宏觀經濟戰略,加大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打造上海、深圳為金融中心的世界資本聚集地,提升我國金融機構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四)進一步放寬永續債券投資門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進一步放寬保險資金、社保資金投資永續債券的門檻,有利于險資和社保資金在實現穩定收益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永續債券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促進銀行業債券市場的交易活力。另一方面,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央行票據互換工具的操作手續費費率,以便進一步調節永續債券市場活力。
六、結語
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券是落實貫徹落實金融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我國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券總體特點是起步晚,發展快,前景廣闊,已成為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重要渠道,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商業銀行資本結構,釋放更多金融資源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特別是對普惠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支持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券,有利于夯實商業銀行風險抵御能力,進一步疏導貨幣傳導機制,實現資金供求雙方實現高效撮合,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籃子工具。(作者單位:華夏銀行蕪湖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