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閩江
在2010年以前,制造出口型企業借助中國制造業的“物美價廉”貿易逐年遞增,但是近10年來,由于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整個國際大環境日驅惡劣,出口型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隨著我國“互聯網+”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傳統企業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跨境電商憑借著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為企業的長效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傳統制造出口型企業需要及時調整企業整體發展戰略,調整產品結構、運營模式和營銷手段,完善人才隊伍,探索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轉型之路。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發展急劇下降;2014年后各國之間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世界各國出于各自不同的立場,出臺各種保護市場政策。整個國際形勢呈現出復雜新舊秩序交織的特點。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互聯網+”國家戰略的提出,傳統出口型企業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日益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跨境電商的興起,為中小企業,特別是傳統出口型企業的發展和轉型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一、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狀況
跨境電商近幾年發展迅猛,市場前景廣闊。從總體規模看,2019 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增長到 11 萬億元,用戶規模超 1.5億人。自 2014 年以來我國跨境電商規模一直保持20% 以上的增長幅度,其中占比中國進出口總額由原來的 15% 上升到 2019 年的 29%,雖然近二年我國總體進出口總額呈下降趨勢,但跨境電商卻呈增長態勢,跨境電商行業生機勃勃。據此前阿里的數據測算,2020 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額將達到 12 萬億,未來跨境電商發展市場空間巨大。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與進出口交易總規模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深入,中國除了與歐美國家合作外,還和沿線國家深度合作,在東歐、西亞、東盟國家的跨境電商連接上越來越緊密,促進了貿易的發展。貿易的模式也從早期的B2B 模式衍生到了B2C 模式。隨著B2C模式的銷售比重不斷加大,未來跨境電商更注重品牌化運作模式,直接面向消費者是出口B2C跨境電商相較于傳統出口制造商的根本優勢。
二、傳統制造出口型企業轉型電商面臨的機遇
(一)國家宏觀環境支持
近年來,中國生產制造能力不斷加強擴大,但是產能過剩問題也日趨嚴重。如何釋放產能,讓更多的產品走出國門成為政府執政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互聯網+”國家戰略的提出,跨境電商作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動力, 給所有從事傳統外貿出口型企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這不僅有利于中國自身發展, 也使參與者在建設中獲得益處。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讓全世界共同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 促進沿線國家間的貿易往來, 創建新型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 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會推動國內整體產業的競爭力,加快我國成為世界貿易強國的步伐。
(二)跨境電商平臺升級及政策扶持
跨境電商從早期的B2B模式,開始逐步往B2C 的模式去轉變。通過提供外貿相關服務,跨境電商平臺可以不斷積累貿易數據, 建立全球貿易信用體系,幫助外貿企業降低貿易風險。“買全球、賣全球”是在全球化大潮下全球消費者和企業追逐實現的終極目標。電子技術和電子支付的迅猛提升,促進了平臺的升級換代,更好的服務消費者,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
我國為了更好的促進跨境電商發展, 在各省份的跨境電商試驗區建設、跨境電子商務零售稅務等方面陸續出臺了多項鼓勵政策。在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方面,2015 年3 月國務院同意設立了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著力將跨境電子商務各環節先行先試,打造跨境電子商務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鏈。在 2016 年 1 月,國務院同意在天津市、上海市、深圳市和蘇州市等 12 個城市設立了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進一步擴大了試點范圍, 推廣復制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成功經驗。
三、傳統制造出口型企業轉型電商面臨的挑戰
(一)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
在全世界的工業化浪潮下,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一直是我國的短板。 盡管近幾年大家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有所加強,但是還是碰到不少糾紛。 特別是傳統的制造出口型企業,早期主要采取OEM 和ODM 的方式起家,缺少自主品牌,缺少對終端消費者的了解,從而缺少市場敏感度和自主設計和研發能力。許多傳統制造出口型企業在通過跨境電商開發國際市場時候,由于缺少商標和專利的保護,經常碰到各種侵權現象;研發的新品,由于缺少保護,很快就被其他競爭對手復制,從而降低了企業應有的收益和利潤。
(二)物流和通關的障礙
物流的發展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早期B2B的業務模式下,主要采取貨物通關的方式,買賣雙方在線上進行商品交易,線下批量完成物流和通關業務。 這些貨物到達對方市場后,由中間商再安排銷售出去。 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更多的B2C 業務模式需要高水準的物流和通關模式進行配合。
由于參與跨國貿易的很多國家的基礎設施、物流技術和行業標準等方面尚未完善, 導致物流成本較高,配送周期較長,影響了跨境電商的開展。各大電商服務平臺雖然提供了海外倉和本地倉等一系列服務, 但是仍然無法滿足跨境電商發展的低成本、快送達、賣全球的發展需求,所以, 物流和通關問題一直是跨境電商發展過程中碰到的難題之一。
(三)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問題
人才一直是企業長效發展的原動力,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對人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是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一方面,許多高校不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操作平臺且教師缺乏豐富的實戰經驗。第二, 雖然開設跨境電商專業的高校大多已和企業聯合辦學, 但是由于企業規模以及商業機密緣由,無法接受很多學生和老師, 并且學生無法接觸到具體業務。從而導致很多應屆生實踐業務操作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跨境電商相當于融合外語、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三領域和學科的課程,需要培養的是一種復合型人才。目前很多高校的師資力量不足,無法及時的彌補這一空缺,從而導致整體社會人才的稀缺。
四、傳統制造出口型企業轉型跨境電商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發展戰略,拓展國際市場
在“一帶一路”和“互聯網+”大背景下, 傳統制造出口型企業需要打破傳統的運作模式,盡快從傳統的B2B模式向B2C模式轉變。在保持原有B2B模式穩定企業發展的前提下,可以重新確定公司的經營戰略, 對業務流程進行再造, 分團隊培養出B2C的體系。 在市場選擇、產品設計和營銷模式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創新,從而能成功轉型跨境電商。電子商務中B2B 和B2C 模式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所以公司的經營戰略、業務流程和團隊體系都需要區分運作。
(二)研究消費者需求,創立自主品牌
傳統B2B模式下,產品由于是客戶批量采購,所以購買客戶一般都使用自己的商標,自主設計。制造出口型企業主要從事OEM的生產加工部分,沒有定價權,利潤低。在跨境電商之路轉型過程中,制造出口型企業需要及時在終端市場注冊自己品牌,并且依據當地市場需求開發出有自己特色的產品。當然,企業可以借鑒以往的B2B出口產品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并及時申請專利進行保護。目前,整個跨境電商市場假冒偽劣現象嚴重,嚴重影響制造出口型企業向跨境電商轉型。境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和品牌意識也越來越強, 而我國無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現象普遍存在, 所以提高產品研發設計能力,創立自主品牌是向跨境電商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三)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自有人才。
跨境電商需要的是一種擁有外語、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人才匱乏制約跨境電商發展,跨境電商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重新定位。在人才需求上,所強調的專業知識面更廣,還要熟練掌握跨境電商所涉及到國家的非通用語言,特別是那些小語種語言;在人才層次上,應著重定位于精通商務專業知識、具有跨境電商工作經驗的人才培養,能夠解決企業中發生的實際問題。因此,人才培養應整合社會、高校資源,通過跨境電商企業與部門聯合,建立實訓基地,共同助力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傳統制造型企業可以通過加強和院校的合作,采用訂單班培養模式,及時把企業產品知識和管理體系等納入院校的前置課程。采取“產中教,教中學”的合作模式,企業長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梯隊。
(四)借助行業資源,遵守法律法規
傳統制造出口型企業在發展跨境電商業務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跨境電商行業協會的相關資源,獲得相關發展意見和法律援助, 積極參與跨境電商高峰論壇、交流座談會、學術討論會、市場調研、跨境電商培訓等活動。企業在發展跨境電商過程中,要盡量熟知目標市場法律法規,或者聘請當地的法律顧問,做到入鄉隨俗,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綜上所述,在國際經濟大環境嚴峻復雜、復蘇緩慢的大環境下,特別是冠狀病毒疫情全球爆發的特殊背景下。 傳統制造出口型企業在國際貿易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 跨境電商已經成為重要業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跨境電商的發展將很快成為全球領先的、示范性的新貿易模式, 這也是中國創造,中國智慧的體現,是中國對世界的新貢獻。(作者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