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棕
近些年來,由于北方地區水產養殖效益不佳,導致許多水產養殖戶投入下降,特別是在池塘環境改造方面投入嚴重不足,甚至有的池塘20多年沒有進行改造,導致池塘嚴重老化,池底淤泥過厚(有的厚達1m以上),池塘一年比一年淺,堤壩倒塌,水產品養殖容量持續下滑,加上不注意消毒,飼養管理不善等原因,致使水生動物病害頻發,嚴重阻礙養殖產量和效益的提高[1]。許多水產養殖戶棄漁還田,放棄養魚,將養魚池改造成稻田,但這并不是好的辦法。因為近兩年水稻收購價格顯著下降,2019年僅為2.6元/kg左右,水稻種植效益大幅下滑,已過了從前的高效益時期。所以不建議將老化池塘改造成稻田,應宜漁則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采取改造應用技術措施,改造池塘環境條件,選擇適宜的養殖方式,提高養殖產量和效益。
1 按標準化魚池改造
對老化池塘進行標準化魚池改造,加深池塘,清除底泥,加固池埂,可顯著改善魚類生存環境,提高魚類單產和效益。一般每畝需投入1000元或更高。改造內容如下:
1.1 徹底清淤
每年冬季在魚捕凈后將池底過多過厚的淤泥徹底清除,也可留一部分,保持10cm即可,否則池塘變淺,載魚量減少,水體易缺氧,而淤泥又是病蟲害的藏身之處,易在高溫季節暴發各種魚病。
1.2 清除雜草
許多池塘長滿了蘆葦、金魚藻、眼子菜、菹草等,魚類生存空間很小,不僅影響養殖產量,消耗水中養分,而且拉網操作困難。養殖期間清除雜草的工作量大、難度大、成本高,最好在清淤時,徹底清除。
1.3 維護好堤壩
池水過淺會影響產量提高,對于已經倒塌的堤壩,可以用尚未塌去的這部分堤壩的土直接向下開挖出土,用于制作新堤內坡,這樣既具備了粘結力高于淤泥的新土作堤壩,又解決了池內淤泥的出土難題。
1.4 建造獨立的進排水設施
許多老舊魚塘,只重視設計時的堤壩寬度和高度,而忽視進排水配套,造成投產后十分被動,只好臨時用水泵抽排水,既浪費了人力,也增加了生產成本。在標準池塘改造和建設中,必須合理規劃進排水系統,使其各自獨立[2]。改造時要使進排水渠平行而反方向排列,注意進口渠高于排水渠,并注意總進水口通向外河水質清新的水域處,總排水口通向另一河道口,不能二者合用同一水域中的水渠,以防投產后易發魚病。
1.5 嚴格消毒
采取干法消毒,建議采用生石灰。對改造好的魚塘放水至5~10cm,然后在池底挖幾個小坑,坑深0.1~0.5m,面積0.5m2,將生石灰塊灰倒入小坑,攪拌化成漿,不要等生石灰漿冷卻,向周邊潑灑,每小坑的石灰漿可潑灑100m2面積,這樣進行布局,可使整個池塘全部潑灑均勻,生石灰用量為每畝70~100kg。但鹽堿地池塘不建議用生石灰消毒,可使用漂白粉、強氯精等消毒藥物消毒。另外不僅對池塘底部消毒,還要對池內坡進行消毒,不留死角。
2 按生態養殖池塘改造
河蟹是深受北方地區廣大消費者歡迎的中高檔名優水產品,市場暢銷且價格較高,近些年保持在40元/kg以上,養殖效益高,畝效益1000~2000元,許多養殖者因養殖河蟹而走上致富之路。與鯉、鯽、草魚等常規魚類養殖相比,河蟹對養殖池塘標準要求低,且要求環境條件不一樣。河蟹生長發育要求池塘內有豐富的水草,并需要太深的池塘,水深達到1m左右即可。因此,老化池塘改造成河蟹池塘成本較低。老化池塘改造成河蟹塘的措施如下:
2.1 清除過厚淤泥
過厚淤泥對河蟹養殖不利,應清除過厚的淤泥。改造后的池塘深度達到1.5m以上,保留池底淤泥厚度20cm左右即可。清除過厚的淤泥可利用冬春非養殖季節進行施工。可用清除的淤泥修筑池埂,并用機械壓實、壓平,保證池埂結實。池內邊坡比以1:3為宜,緩坡有利于河蟹爬行活動[3]。淤泥清除后再用生石灰消毒,也可用其他消毒藥物。
2.2 建設防逃設施
河蟹易逃逸,特別是隨季節、水質、氣候等發生變化時極易發生。因此需要建設防逃墻,將池塘圍起來,防止河蟹逃逸。防逃墻建設在池塘四周田埂上,墻高50~60cm[4]。防逃墻材料多采用塑料薄膜,過去許多養殖戶使用農膜,但農膜比較薄,易破損,所以多采用雙層。現在多采用加厚的河蟹專用塑料薄膜(厚10dmm以上),單層即可,塑料薄膜寬70cm左右。建防逃墻時,在池埂上挖溝,塑料薄膜下端向池塘內彎成“U”形埋入土中15~20cm,每隔1m插一根竹竿,一定要將竹竿插牢,將塑料薄膜上端固定在竹竿上。除塑料薄膜外,還可采用彩鋼板、鈣塑板等堅固材料作為防逃墻材料,使用年限更長。
2.3 種植水草
池塘原有水草可以利用,水草面積達到50%左右可不再種植水草。如果池塘只有少量水草或沒有水草,則需種植水草,最好種植伊樂藻、菹草、金魚藻、輪葉黑藻等沉水植物。一般5月至6月種植。伊樂藻需從南方省份購進,北方地區伊樂藻銷售一般每噸價格1000元左右。菹草、金魚藻、輪葉黑藻等水草在北方地區的湖泊、水庫中有,可從這些水域撈取植株,在池塘底部沿岸帶種植。種植面積40%~60%。另外還可以在沿岸淺水處種植水稻,可增加收益。水草有利于河蟹生長,便于其棲息、蛻殼,還可作為河蟹飼料,更有利水質改良[5]。
參考文獻:
[1]鄭偉力.老舊魚類養殖池塘的升級改造技術[J]. 科學養魚,2019(1):14-15.
[2]沈忠山.升級改造老化魚塘的八項工作[J]. 科學種養,2020(2):54-56.
[3]王武,李應森.河蟹生態養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4]鄭萬明.高寒地區池塘養蟹技術要點.黑龍江水產[J],2017(2):16-18.
[5]汪金波.寒地河蟹成蟹池塘精養技術要點.黑龍江水產[J],2019(2):30-32
(責任編輯:常 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