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偉
赤眼鱒(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在許多地區稱其為紅眼魚,在魚類分類學上隸屬于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在中國南北各地自然水域均有分布。赤眼鱒是一種小個體經濟魚類,肉質緊實且細嫩,肉味鮮美,深受我國各地消費者歡迎。近些年來開始在北方地區養殖,取得了較好的養殖效果。多地的養殖實踐表明,赤眼鱒具有抗病力強、食性雜、易飼養、養殖效益高等優點,成為養殖者可選擇的名優水產養殖品種。在北方地區赤眼鱒的人工養殖多采取池塘養殖,并以主養為主。
1 生物學特性
赤眼鱒身體前部略圓,后部側扁,體形和草魚相仿,但其腹部小于草魚。赤眼鱒上頜有兩對細小的須,身體兩側呈銀白色,背部呈灰黑色,尾鰭呈深叉形。赤眼鱒眼睛的上緣有一小塊紅斑,所以有紅眼魚之稱,也是其比較突出的特征。赤眼鱒屬中上層魚類,受驚易發生跳躍,經常集群活動和攝食。赤眼鱒屬于雜食性魚類,人工養殖條件也攝食人工配合飼料。赤眼鱒屬廣溫性魚類,適溫范圍廣,在北方地區能夠自然越冬。
2 魚種培育技術
赤眼鱒魚種培育是將規格2~3cm的夏花魚種培育成40~60g和秋片魚種,飼養期120天左右,成活率可達90%以上。
2.1 培育池條件
赤眼鱒培育池的條件與常規魚類相同,池塘面積以3~5畝為宜,池塘深度應在2m以上,水深1.0~1.5m。池底宜平坦,有利于拉網,并且淤泥少,減少養殖過程耗氧。苗種放養前10d要做好池塘準備工作,首先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全池清塘消毒。消毒后2d,培育池淺注水,達到1m深即可。其次,要注意的是注入培育池的水需要經過40目篩絹過濾,防止雜魚進入培育池,與主養魚類爭食。
2.2 苗種放養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畝水面放養規格2~3cm的赤眼鱒夏花魚種5000~10000尾外,還可搭配花白鰱夏花魚種300~500尾,但不宜再搭配其它魚類品種。
2.3 飼養管理
赤眼鱒魚種培育以投喂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為主,適當搭配青飼料。人工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達到30%即可,飼料可選擇草魚、團頭魴配合飼料。赤眼鱒魚種全長5cm之前投喂粉狀飼料,日投飼率為10%~20%,每天投喂3次,沿池塘巖邊四周均勻撒入池水中。赤眼鱒魚種長至5cm~8cm,主要投喂破碎料,日投飼率為8%~10%,每天投喂3次。赤眼鱒魚種全長8cm以后投喂顆粒飼料,每天投喂2~3次,日投飼率為3%~8%。每次具體的投喂量可根據赤眼鱒的吃食情況調整。青飼料一般每天傍晚投喂,投喂量應根據其來源情況而定,一般日投飼率不超過12%。
2.4 水質調節
赤眼鱒魚種培育過程中,應保持培育池水質清新,水體溶氧保持3mg/L以上。每隔10d~15d用水泵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深水位5cm~10cm。一旦趕上水質惡化,應實時換水。夏季高溫季節,應將培育池加到最高水位,適當加大換水量,每天開啟增氧機增氧,提高水體溶氧量,防止魚類浮頭,以免影響魚類生長。
2.5 日常管理
從赤眼鱒夏花魚種培育至秋片魚種這段時間,正逢夏秋高溫季節,要高度重視和做好培育期間的日常管理工作,專人負責。一是要做好每天的巡塘工作,每天清早、中午、晚上各巡塘一次,要仔細地觀察池塘水質變化,看魚的活動、攝食有無異常現象。二要做好魚病防控工作,每10d檢查一次魚體狀況,觀察魚是否患病,發現病害,應對癥用藥治療。三要做好魚種培育期間的各項記錄,包括苗種放養、投飼、注排水、水質和用藥等情況。
3 成魚養殖技術
赤眼鱒成魚養殖是將規格50g左右的魚種培育成300g~400g成魚的過程,養殖期約150d左右,成活率95%以上。
3.1 成魚池條件
赤眼鱒成魚池塘面積以5~15畝為宜,池塘深度2.5m以上,水深1.5m~2m,池底平坦且淤泥厚度不超過20cm。魚種放養前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清塘消毒。消毒后,成魚池注水1m深,注入成魚池的水需要經過40目篩絹過濾。
3.2 魚種放養
通常春季4月份放養魚種,每畝放養規格50g左右的赤眼鱒春片魚種1000~1500尾。另外放養規格100g左右的鰱魚和鳙魚春片魚種,其中鰱魚50尾、鳙魚20尾,不再放養其他魚類。
3.3 飼養管理
赤眼鱒成魚養殖階段以投喂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為主,還可少量投喂青飼料。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28%。根據赤眼鱒不同體重選擇適口粒徑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當赤眼鱒體重小于100g時,投喂粒徑為1mm的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當赤眼鱒體重為100g~300g時,投喂粒徑1.5mm~2mm的人工配合的顆粒飼料;當赤眼鱒體重達到300g以上時,投喂粒徑2.5mm~3mm的人工配合顆粒飼料。在投喂方式可選擇自動投餌機投喂飼料或人工撒喂,每天投喂2~4次,日投飼率1%~5%。除人工配合顆粒飼料外,還可投喂黑麥草、浮萍、細綠萍、伊樂藻、輪葉黑藻、蘇丹草等青飼料。既能滿足赤眼鱒生長的營養需要,特別是維生素的需要,又能夠有效降低飼料成本,養出高品質的魚。
3.4 魚病防治
赤眼鱒適應環境能力強,養殖過程中發病率較低,即始發病,大多都能防治。對于赤眼鱒病害,應做好預防工作,一是在魚種放養前進行魚體嚴格消毒,殺滅病原體,可用食鹽水等消毒液進行消毒;二是養殖過程中,應投喂新鮮的飼料,不可投喂變質飼料;三是注意對青飼料、攝食場所、操作工具、容器、網具等進行藥物消毒。發現魚病,要及時治療,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藥量可參照鯉魚、鯽魚等魚類。
3.5 水質調控
優良的水質有利于赤眼鱒的生長,可采取的水質調控措施有:一是定期向池塘內補注新水,夏季7d左右補注一次新水,秋季10d左右補注一次新水。二是用生石灰水調控水質,每隔15d全池均勻潑灑一次,將生石灰塊灰加水攪拌成漿液,全池均勻潑灑,每畝水面用生石灰塊灰20kg~25kg。三是使用機械改良水質,可選擇在池塘設置葉輪式增氧機、射流式增氧機、水車式增氧機、涌浪機、微孔增氧機等,晴朗天氣每日中午開動增氧機1h以上,連續陰雨天適當增加開機的時間。四是全池潑灑微生物制劑,可選擇光合細菌、乳酸菌、芽胞桿菌、EM菌等,注意不能和消毒劑同時潑灑。
3.6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直接決定著養殖效果的好壞,要高度重視每項管理內容。一是每天巡塘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注意察看水質變化、魚類的活動規律及攝食量的變化、魚體有無病害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二是要保持養殖環境清潔,及時清理池塘內的病死魚、吃剩的餌料和雜物等。三是認真記好各項養殖內容。
參考文獻:
[1]覃棟明,朱 瑜,李海杰. 赤眼鱒魚苗魚種培育技術[J]. 科學養魚,2018(12):10-11.
[2]楊顯祥,葉金明,叢寧,等. 赤眼鱒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技術[J]. 水產養殖,2017(2):22-24.
[3]田秀全,王令瑛,李素花. 池塘赤眼鱒的健康養殖技術[J]. 當代畜禽養殖業,2017(6):10-11.
(責任編輯:常 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