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萍

摘 ?要 ?瓷板畫“李清照詞意”制作精美,欣賞此畫可以感悟到作品的文學意蘊。作者畫盡了詞人李清照的無限愁思,是李清照后期生活相思之苦的寫照。瓷板畫意像沉淀了李清照詞作的文化內涵,也升華了陶藝作品的藝術審美和高雅品位。
關鍵詞 ?瓷板畫;李清照;仕女;審美意蘊;憂愁
陶瓷仕女畫作品崇尚淡雅和飄逸,當代仕女畫裝飾將“藝術形式美感上的追求上升為主題位置,從而增添了當代仕女畫的審美趣味及文化內涵。”仕女畫裝飾常以古典詩詞或古典小說中的人物故事為題材,畫面多為描繪具體特定的歷史、特定的人物,同時以各種景致為襯托,相得益彰,從而使作品內涵豐富、品位高雅。
著名景德鎮陶瓷藝術家舒惠娟是一位擅長仕女圖創作的藝術家,其畫筆下的仕女形象婀娜多姿、端莊秀麗,或歡快、或感傷,生動傳神。其作品瓷板畫“李清照詞意”(見圖1)則以形入神,準確地把握和傳達出人物內心復雜的情緒,為觀賞者帶來美的享受。“李清照詞意”畫面布局精巧,仕女為畫面主題,配以大石、彎月、壺酒、酒杯、菊花。瓷畫右邊題有兩行文字:“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整幅作品清新雅致,構圖別出心裁,風格秀麗細膩,充分顯示出大家之作的風范。
1 ?人物立意
在陶瓷藝術創作中,人物往往是創作者要著力表現的,因為人物能更好地表達出作品的主題思想。在仕女圖作品中,創作者多注重仕女姿態及形體的優美。瓷板畫“李清照詞意”繪有一清瘦女子,衣飾單薄,面容憔悴,若有所思,目光充滿憂傷,手執酒杯倚石而坐,作品勾勒出女性的清秀柔美。此仕女形象栩栩如生,似乎有一種獨特的女性魅力,讓觀賞者不禁去走近她,去讀懂她。
此仕女圖依據《聲聲慢·尋尋覓覓》詞作者李清照生平故事而作,后期李清照歷經國破家亡,她由一個錦衣玉食的貴婦淪落為窮困潦倒、無所歸依的普通女子,而對她打擊最大的還是丈夫趙明誠的去世,經歷喪夫之痛的李清照后期是何等凄涼、凄苦。靖康之變后,李清照的作品“沒有了早年那清新可人、淺斟低吟的輕松格調,而轉為沉郁凄婉的凝重風格”。喪夫之痛,孀居之哀,無法排遣的李清照于是寫下了悲悲戚戚的名篇《聲聲慢·尋尋覓覓》。詞的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抒寫了她對亡夫的懷念以及自身孤寂凄涼的境況。此時的詞人心情很差,在這天寒之時,詞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于是披衣入園,尋尋覓覓,她尋覓到了什么呢?唯有冷冷清清而已。那么干脆來點酒吧,卻又獨飲無伴,更覺寒冷凄涼。“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突然,詞人好像聽到雁過的悲鳴,“頭白鴛鴦失伴飛”,那聲聲哀怨直刺天際,劃破了詞人李清照未愈的傷口。詞人不禁感嘆,大雁呀,你叫得這樣幽怨凄涼,難道也像我一樣失伴了嗎?余生也將獨自面對千山暮雪、萬里層山嗎?這思緒萬千的仕女形象,心有千千結,寄托著詞人李清照對其愛人的無限愁思。此人物形象立意深遠,大大深化了該瓷板畫作品的主題和意蘊。
2 ?景物寓意
“畫面仕女主題人物裝飾之襯景表現多講究表現中國水墨色韻味變化,以酣暢筆墨,采用流、擦、點、染文法造就自然天成的景致。”畫面布景用色均勻、簡約大方,常常以石、竹、花、樹等景物作為裝飾,以襯托仕女人物。“它們均以自身的美學特征從側面襯托人物形象的思想與性情。”作品“李清照詞意”繪景美觀,創作者調動了各種景物的感染力,互為映襯,為欣賞者營造出一個清新雅致的審美境界。
瓷板畫“李清照詞意”布景淡雅莊逸,作品背景為厚重靜穆的靜立石頭,深色大面積潑墨,酣暢淋漓的巨大石頭,石肌紋理清晰可見。巨大石頭與弱小女子形成極大的反差,更反襯出女子的瘦小及心情的沉郁,真正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陶瓷畫右上角有一勾彎月,散發著微弱的光,孤零零地掛在天邊,破碎的殘月已無法再圓。這殘月之景致將李清照內心的感情表達得十分真切,創造出一種孤獨無助的意境。這殘月既是景語,又是情話,表現出一對永別之人孤獨憂傷、凄楚惆悵之情境。
畫面的下方繪有飄落的黃花已零落成泥,李清照寫此詞時,丈夫因病去世,大雁、黃花、梧桐、黃昏,通篇意象凄涼。此時的李清照見到憔悴不堪的菊花寥落不堪的場景,心中再無以前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韻致了。“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夫妻唱和、恩愛和諧的好日子已遠去,如今又有誰和我來一同采摘和欣賞黃花呢?再看詞作后幾句:“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 點點滴滴”,詞人好容易挨到了黃昏,卻又無邊細雨紛紛落,心意煩亂又說愁。梧桐,歷來是文人用來表達離情別緒和孤獨惆悵的意象。雨滴梧桐,風吹花落,點點滴滴,如泣如訴,聲聲打在詞人的心里。“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昔日的愛人今何在呢?詞人目睹舊物,觸景生情,對看著梧桐殘菊,淚眼看花愁更愁,這意象“怎一個愁字了得。”
3 ?文學升華
瓷板畫右邊題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詞中兩句:“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文學詩詞的書寫,為中國陶瓷畫創作的藝術傳統,能大大豐富和提升陶瓷作品裝飾的審美意蘊和文化內涵。
此瓷板畫“李清照詞意”成功運用了酒杯和酒壺意像,雖然寫的是“淡酒”,實為烈酒,意即酒之濃。在李清照的詞中,酒與愁猶如一對姐妹花,一同綻放。“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深摯凝重、哀婉凄苦。“淡”酒一說,反襯其愁情太濃,“此情無計可消愁”,“清歌一曲倒金樽”。如今愛情不再,喝再多的酒,即便一壺酒喝盡也會覺得寒,喝再烈的酒也感覺太淡。酒還是以前一樣的酒,只是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太“淡”了,自然就產生了對酒味的錯覺。詞中無一“淚”字, 卻滿含眼淚凄楚,真可謂言愁作品之絕唱。女子想起以前夫妻恩愛邀月共飲、舉案齊眉,如今卻孑然一身。畫面上的兩個酒杯,表達了李清照對丈夫人去杯空、人離猶在的無限思念。是啊,以前都是與愛人互敬互飲,如今,酒再溫熱,又怎敵得過黃昏的風寒呢?所以,風涼、酒涼,心更涼。李清照本以為飲酒能去百憂,所以她不懼濃酒、烈酒,并想沉醉于此,以求暫時的忘卻,然卻“舉杯澆愁愁更愁”。此瓷板畫生動地描繪了李清照在黑暗現實中所承受的痛苦憂愁。作品詞畫相映,意境尤為悲涼。
后期亡國喪夫的痛楚,命運的悲憫感慨,使李清照的酒充滿了苦澀與麻醉,一杯杯苦酒釀佳篇。“金樽解人生,杯酒嘗滋味”,李清照的酒和詞一樣,都是她的人生伴侶,是她思想和感情的載體。瓷板畫“李清照詞意”展現的正是一顆女性的心靈之旅,瓷板畫將李清照的別離融注于其“三杯兩盞淡酒”中,奏響了其生命之悲歌。
“陶瓷藝術作品的審美特色,不僅表現在扎實的繪畫和填色技巧,而且還需要有全面的藝術修養。”畫中有詩意,畫中有意境。工藝與泥土的結合融鑄成一件件陶瓷制品,藝術與文學的揉和則描繪出一幅幅陶瓷藝術佳作。當今,仕女作品已成為景德鎮的瓷苑奇葩,深為人民大眾所喜愛。瓷板畫“李清照詞意”就是著名現代陶藝家舒惠娟將古典文化與陶瓷藝術完美融合的一幅精美之作,經典永流傳,我們期待著她創作出更多、更美的藝術作品。
參 考 文 獻
[1]夏徐玲.淺談粉彩仕女裝飾[J].陶瓷研究,2012(1):89-90.
[2]舒紅霞.女性審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李清照.漱玉集注[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
[4]余鋒.論陶瓷詩書畫[M].北京:遠方出版社.2005.
[5]吳興安.淺談粉彩裝飾的審美內涵[J].陶瓷研究,2009(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