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麗琴

摘 ?要 ?宜興紫砂竹器一直空前活躍、佳作不斷、精品迭出,把紫砂文化與中國竹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件紫砂壺取名叫做“勁竹”,是一件仿生方器,簡化外形、夸張神韻,更加顯得剛勁與挺拔。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細節的把控和氣韻的塑造頗費功夫,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是十分滿意的。這件“勁竹壺”線條有力、角度有力、銜接有力、在邊、線、面的處理方面注重“方中寓圓”的藝術感受,更顯圓潤,整體和諧有度,可謂是一件集紫砂工藝技巧和文化內涵的精品力作。
關鍵詞 ?紫砂壺;勁竹;造型特征;文化內涵
位于江蘇省南部、太湖西岸的小城宜興,有著“茶的綠洲、洞的世界、竹的海洋、陶的古都”之美稱,尤其以陶瓷藝術中的紫砂壺而聞名于海內外,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茶文化愛好者、紫砂藝術家和收藏家前來探尋紫砂的奧秘。其實,紫砂之所以神奇,首先取決于紫砂泥料的珍貴和稀有。宜興丁蜀鎮位于天目山余脈,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殼運動造成了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紫砂原礦,這在全世界范圍之內都獨一無二,用紫砂燒制而成的紫砂壺具有許多的優良性能,用來沖泡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茶葉的特性。第二點就是紫砂獨特的成型工藝,世世代代的宜興紫砂藝人都是采用傳統的手工拍打泥片成型,這也是在陶瓷藝術中極為罕見的技藝形式,所以紫砂壺造型多樣、色澤自然、氣韻生動,這一切都是來自于宜興紫砂藝人智慧的凝結和汗水的澆灌。
紫砂的魅力從礦料的純正質樸延伸到器型的變化多端,讓人們在領略到紫砂完美的實用性同時,對于紫砂壺的工藝之美和文化內涵都感慨萬千。一把小小的紫砂壺看起來貌不驚人,沒有金屬器的威嚴、沒有瓷器的光澤、沒有玻璃器的透徹,卻把中國傳統文化和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演繹得相得益彰。我們最為常見的紫砂光素器,簡潔流暢的造型卻和諧優美,還有花器的惟妙惟肖,仿佛把大自然帶到身邊一樣,筋紋器的秩序感和旋律感又讓我們感受到自然規律的無處不在。這些器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紫砂藝人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自己的創作題材、創作理念、創作思想在潛移默化中也就集中到這些方面,更好地促進了紫砂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江南宜興多竹,于是從紫砂開始發端到現在,涌現出了無數的以竹為題材的紫砂作品,紫砂竹器在漫長的歷史文化傳承中,逐漸形成了紫砂造型的一大門類,如今,宜興紫砂竹器一門空前活躍、佳作不斷、精品迭出,把紫砂文化與中國竹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這件紫砂壺取名叫做“勁竹”(見圖1),是一件仿生方器,簡化外形、夸張神韻,更加顯得剛勁與挺拔。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細節的把控和氣韻的塑造頗費功夫,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是十分滿意。此壺壺身方正,但是轉角的處理渾圓流暢、游刃有余。壺體由兩節竹節造型組成,中間的紋理精細有型,把原本單調的壺身一分為二,增添了視覺的審美和立體的層次感;壺底也有一圈竹節裝飾,最后平底收尾,端莊穩重;壺流、壺把皆為竹節造型,壺流婉約修長、出水有力、控制得當;壺把呈耳形寬闊,拿捏舒適,上面的竹節處理毫厘畢現、疏密結合,自然分布上面;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上面的壺鈕也是采用一小段竹節裝飾,與整體和諧統一,充滿了頑強的自然生命力和勃勃的野趣生機。眾所周知,紫砂圈素有“一方抵十圓”的說法,由此可見方器的制作難度之高,在我看來,一件好的紫砂方器必須具備“有力、有潤、有度”的標準和要求,這把“勁竹壺”線條有力、角度有力、銜接有力,在邊、線、面的處理方面注重“方中寓圓”的藝術感受,更加顯得圓潤,整體和諧有度,可謂是一件集紫砂工藝技巧和文化內涵的精品力作。
“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滿庭除,灑然照新綠。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綠,莫被風吹散,玲瓏碎空玉。”在竹的喜愛和吟誦、繪畫方面,鄭板橋可謂是把中國傳統文人的愛竹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以至于竹文化在江南文化之中形成一種不可多得的現象及表現。竹的飄逸、高潔、挺拔、常青等等性格特征不僅僅對于中國人性格的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在宜興紫砂藝人之中,以竹為伴、以竹入壺、以竹飾壺者也不在少數。這件“勁竹壺”就是力求用簡潔的竹節造型,結合扎實的紫砂傳統技藝,精工巧做、一絲不茍,把竹子蒼勁有力、拔節向上的形象完美地展示出來,從而彰顯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意境。
一身勁節凌天地,滿腹虛心傲古今。紫砂前輩創造了許多關于竹的紫砂器型,值得現在后輩藝人傳承和學習。如今,宜興的紫砂藝人也特別地深諳用“竹”之道,扎根民間、貼近生活,上承古代文人雅士之所好,下取當下市井生活之實用,在江南水鄉宜興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潛心創作、踏實前行,秉承著和竹一樣的韌性和頑強的生命力,在作品的形式上面不止于對于造型的探索,嘗試融入了不同文化的審美內涵,為紫砂藝術的繁榮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 考 文 獻
[1]徐勤.從紫砂“勁竹壺”探析古代文人的清趣[J].201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