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垚宇


摘 要:在當前移動閱讀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讀者的閱讀體驗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本文在了解PAD移動閱讀行為的基礎上,通過實證分析法對讀者的閱讀體驗進行了研究。從研究結果可知,移動閱讀與傳統閱讀之間存在明顯差別,其中移動閱讀的優越性顯出,或可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移動閱讀;PAD;閱讀體驗
目前我國的移動閱讀已經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近幾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快速增長,截止到2019年,移動互聯網活躍用戶達到了11.3億。移動技術發展對傳統閱讀與出版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為了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需要正視移動閱讀行為的影響,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1 閱讀體驗實證研究
1.1 設計PAD閱讀體驗實驗
1)實驗背景。在2019年6月,本圖書館購入30臺PAD學習終端,正式面向讀者開放借閱,這是本次實證研究的平臺。
測試過程中共分為兩維度:維度一:讀者的閱讀過程;維度二:閱讀材料類型。本次實證分析中所有的閱讀材料都是在測試前封裝進PAD中的,閱讀材料考慮到廣大讀者以及學生、教師等特殊群體需求,要滿足大部分讀者的一般性閱讀需求。
2)測試要求。為保證實證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所有參加移動閱讀的測試人員必須要閱讀制定材料,并在閱讀過程中記錄閱讀停頓以及閱讀中斷的間隔以及發生時間;在讀者閱讀之后,形成最終的閱讀體驗
1.2 閱讀體驗結果分析
通過對30臺PAD學習終端的使用情況來看,閱讀體驗的整體結果滿意,詳細結果如表1所示。
從整體數據來看,基于PAD閱讀效果相對滿意,大部分讀者都能完成閱讀任務,而對于沒有完成閱讀任務的讀者而言,在移動環境下部分作品還存在閱讀障礙。
同時,再一次統計讀者在不同閱讀材料過程中的表現后,發現不同閱讀材料也存在一定的差別,詳細資料見表2。
在對30名測試者進行實證研究后可以發現,漫畫的中斷次數較少,看書效率更高;而相比之下,英文學術作品的中斷次數最多,并且耗時最長。
2 對實證分析結果的進一步研究
2.1 實驗結果研究
從本文的實證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在移動閱讀中,合理選擇閱讀內容是保證移動閱讀效果的關鍵,其中充滿視覺效果以及聽覺效果的閱讀材料能夠充分吸引讀者。相反,一些長篇的學術型閱讀不適合在移動閱讀中做進一步推廣,很多讀者在長時間閱讀之后依然會感到煩躁[1]。所以在圖書館等在開展移動閱讀推廣工作中,應該從讀者的閱讀體驗入手,合理選擇不同的移動閱讀服務方法,盡可能創新移動閱讀服務手段,這樣才能提高服務效果。
從本次實證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移動閱讀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1)漫畫與小說在移動閱讀中的推廣效果最好。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為:(1)漫畫與小說本身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情節扣人心弦,本身讀者對此類作品的興趣很高。從表2的資料可以發現,在長達366頁的小說作品中,29名讀者的平均耗時時間為321.9min(一名讀者放棄);而在125頁的漫畫作品中,30名讀者的耗時時間為112.9min,平均中斷次數為1.8次,證明閱讀內容本身對讀者的閱讀行為產生直接影響。(2)在移動閱讀中,漫畫與小說展示故事情節的方法更加多樣化,錄入適當的配圖或者語音,能夠進一步激發讀者閱讀欲望,甚至部分讀者可以在網絡上查詢相應的影視資料,讓閱讀過程更加豐富多彩。2)詩歌作品與科普作品在移動閱讀中的開展效果一般。根據表1與表2的相關數據可以發現,無論是完成比例還是耗時時間、中斷次數等與小說、漫畫相比都存在一定差異。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為:詩歌本身具有結構簡單、字數少的優勢,一些詩歌的表現形式簡單,讀者理解難度小,所以很多讀者面對自己不喜歡的詩歌也能保證閱讀興趣。而科普作品中往往會介紹新的新技術與方法,包括航天技術、信息技術等,新技術對讀者的吸引力較高[2]。3)英文學術視頻讀者的閱讀興趣低,一方面,學術視頻這本身就缺乏吸引力,學術資料枯燥,即使采用移動閱讀方法,依然無法保證讀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大部分讀者而言,英文資料本身存在理解難度,很多讀者因為語言不通暢為無法順利閱讀,即使兩名完成閱讀的讀者,也耗費大量時間用于查閱資料,而這種情況無疑會進一步打擊讀者的積極性。
2.2 建議與對策
通過對上述PAD移動閱讀方法的實證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對于圖書館相關人員而言,無論移動閱讀效果如何,更應該關注閱讀的本質,即閱讀內容與效果,在采用合理方法引導全民閱讀的基礎上,合理運用移動技術,避免盲目使用該技術。
結合上述實證分析結果可以發現,移動閱讀更適合淺閱讀,減少讀者在閱讀時所感受的壓力。而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現,當前主流的移動閱讀主要閱讀材料還是以草根文學為主,包括玄幻類、武俠類等,即使這樣,也不能否認移動閱讀在推廣經典文學以及深閱讀中的作用。正如本次研究結果發現,在移動閱讀中很多讀者也對科普作品以及詩歌等產生興趣,因此對于未來工作中,需要進一步探索,移動閱讀模式在上述作品中的應用方法。
總體而言,移動閱讀不僅改變了閱讀的載體,也能改變傳統的閱讀行為、閱讀體驗以及閱讀場景等,與傳統閱讀模式相比,移動閱讀消除了時間、地域等因素限制。在傳統閱讀模式下,閱讀的場所主要集中在圖書館、書房,但是在移動閱讀模式下,閱讀場所在公交車、地鐵、咖啡廳等,隨著閱讀情景變化,所帶來的直接改變就是移動客戶端出現,大量熱門的移動APP優化了閱讀體驗。例如書旗APP提供了文本閱讀功能,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調整頁面布局、背景顏色等,而這些是傳統閱讀模式所無法實現的。隨著移動閱讀技術發展,從內容提供一直到內容集成以及閱讀資源分發,都使移動閱讀會成為未來閱讀的有效手段[3]。針對這種情況,圖書館應該積極發揮自身作用,例如發揮自身讀精選、導讀和推廣的職能;而針對一些學術性作品,圖書館可以在現有移動閱讀分類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例如在移動閱讀APP上開設專門的學術類模塊,對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由選擇閱讀。除此之外,針對其他作品也可以采用濃縮觀點、概括全文等方法,引導讀者閱讀,無疑會取得更理想效果。或者開設移動閱讀交流的新方法,提供社區分享功能,讀者在閱讀之后能夠與其他人交流感受,深化認識。
3 結束語
在移動閱讀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讀者的閱讀行為會進一步發生改變,所以圖書館需要充分認識到移動閱讀的優越性,通過移動閱讀方法來引導讀者的閱讀行為,使讀者能夠在閱讀中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1]歐丹楊.移動閱讀對讀者行為和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影響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39(12):66-68.
[2]吳吉玲.高校移動閱讀用戶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14):254-256.
[3]常穎聰,劉紹榮,路程.移動用戶閱讀行為及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策略研究——以電子書閱讀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1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