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彥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省在全國經濟發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山西省經濟發展戰略伴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其中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戰略和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戰略最引人矚目,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使山西省經濟發展戰略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山西省加快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山西省的經濟發展邁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關鍵詞:山西省;經濟發展;戰略演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省在全國經濟發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山西省經濟發展戰略伴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其中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戰略和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戰略最引人矚目,其演變過程可分為三個重要時期。
一、山西省工業基地形象凸顯期
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成就。其中最值得驕傲的是“我們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一時期,山西省以工業基地形象的面貌出現在全國面前。
在建國初期,山西省的工農業得到恢復,工業體系迅速形成,初步奠定了鋼鐵、冶金、礦山、重機、軍工和通用機械、化工、機車、電力等工業基礎。到“三線”建設時期,山西省和西南、西北等11個省被劃進三線地區,隨全國開展鋼鐵、國防、機械、化工、石油、鐵路基地建設,進入備戰時期,這為20世紀80年代山西省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發展戰略的出臺奠定了基礎。
二、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邁入有計劃規律發展期。從“六五”計劃到 “十二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平穩快速的幾何量級增長期。尤其是2001年中國“入世”以后,中國經濟總量集聚式攀升,結構性改革的呼聲一次次發出。這一時期,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特征是發展與轉型同步探索推進。山西省在經歷了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大潮與輝煌后,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痛苦的困惑期、轉型期和陣痛期。具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
1978年3月,山西省委第四次代表大會提出要把山西建設成煤炭能源基地。1979年9月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關于把山西建設成為全國煤炭能源基地的報告》,上報到中央和國務院。1980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盡快把山西建設成強大的能源基地》,加速了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長期規劃的制定。經過一年多的調研論證,1983年10月19日,省政府向國務院呈報了《關于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綜合規劃的報告》和《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綜合規劃(草案)》,把最初的“煤炭能源基地建設”改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1984年春《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綱要》進一步完善了以能源重化工建設為重點的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到2000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至此,歷時盡6年對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的重大戰略出臺。
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長期規劃的制定,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視和關懷。1986年國務院同意將原先“山西能源基地規劃辦公室”改為“國務院能源基地規劃辦公室”,規劃范圍為山西、寧夏、陜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河南西部地區。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戰略在山西省面臨著水資源緊缺、農業基礎脆弱、生態環境惡化和資金缺口巨大等制約因素下負重前行。1988、1989年相繼出臺了《山西省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管理條例》、《關于鼓勵外省、市來山西投資建設煤礦的辦法》,以解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過程中巨大的資金缺口。這些政策解決了資金缺口的問題,但也為后來山西省煤炭治理的困局埋下了隱患。
(二)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規劃收官與產業結構調整期
20世紀90年代初,價格改革快速推進,煤、電、油、運、部分工業消費品的價格相繼放開,但電煤價格卻遲遲沒有放開。長期無私奉獻使山西省經濟、民生、生態等領域的欠賬越積越重。1996年山西省向國務院請求予以支持。1997年國務院同意山西省噸煤征收20元能源基地建設基金、1元水資源補償費的政策延長到2000年底;但沒有同意恢復外調煤補貼政策的請求,僅同意從1997年1月1日起較大幅度地提高全國電煤指導價,但出省電煤價格仍然不予放開。在生態補償問題上,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保護生態和治理污染的費用主要由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單位負擔,地方財政給予適當幫助,國家只對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工程項目給予扶持。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引起我國對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黨的十五大發出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第一次呼聲。但入世帶來的巨大利益使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被放緩。2001年3月山西省開始整頓規范煤炭治理秩序,而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在政策慣性下直到2003年才逐步退出。
(三)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轉型探索
黨的十六大再次發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呼聲,并首次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此山西省開始大踏步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積極探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2003年《山西省實施“5533”計劃推進工業結構調整明顯見效的意見》提出“‘十五后三年,工業結構調整要實施五大戰略,建設50個左右高速公路經濟帶工業園,培育30余戶大公司和企業集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3 000億元以上”的目標。2005年山西省政府批轉省發改委《關于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若干政策的意見》的通知,山西省探索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正式推出。2006年國家支持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山西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圍繞“2010年前,資源枯竭城市初步建立接續替代產業;到2015年,在全省范圍內普遍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兩大目標展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然而,由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國內實體經濟受到沖擊,國家開始采取應對性的投資刺激計劃。2009年山西省也出臺了相應的九大產業調整與振興計劃,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再次出現波折。
三、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的頂層設計日益清晰,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逐步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線。這一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關懷與推動下,山西省加速紀律整肅,刮骨療毒,順利實現了“兩轉”,確立了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新的戰略目標,開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綜改試驗區戰略的推進分成兩個階段。
(一)綜改試驗區建設的探索期
2009年5月,習近平同志親自關心和推動山西省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省迎來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政策機遇。2010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2年8月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獲批。2013年4月《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2013—2015年)》出臺,提出“努力將山西建設成為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和生產性服務業大省、中西部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全面實現再造一個新山西的戰略目標”。自此,山西省開始“先行先試”的探索與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二)綜改試驗區的加速推進期
2016年山西省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把建設綜改試驗區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和時代高度”,要“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深化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牽引經濟轉型升級”,要“用解放思想打開轉型綜改試驗新天地,用先行先試擦亮轉型綜改試驗這個金字招牌”。山西省主動出擊,與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國家部委主動對接。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山西省考察,對山西省在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過程中的探索和實踐給予充分肯定,進一步指明了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方向。2017年9月11日《國務院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國發[2017]42號)正式發布。2018年山西省出臺了配套的貫徹落實行動計劃,細化了6大領域、74項任務、235條推進舉措,明確了新時期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的三大目標: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區、內陸地區開放新高地,到2020年建立體制機制,2030年基本完成轉型任務。
2018年10月,國家發改委《關于支持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加強協作實現聯動發展的意見》出臺,要“把山西省建設成為京津冀向中西部地區輻射的戰略支撐帶”。2019年4月山西、陜西、河南三省政府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切實加快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提出“努力把黃河金三角建設成為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和欠發達地區實現一體化發展、跨越式發展的示范區。”十八大以來,一項項利好政策緊鑼密鼓的跟進,山西省經濟發展戰略推進駛入快車道。
綜上分析,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省經濟發展戰略與國家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正是山西省“幸之所在,困之所起”。欣慰的是,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山西省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加快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山西省經濟發展邁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
[2]?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山西大事記(1840-1985)[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4]? 山西地方法規庫[DB/OL].http://www.sxe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