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正處于轉折期,民營經濟在其間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在這樣復雜的背景之下,民營經濟也會遇到諸多問題,作為我國經濟領域方面的“小大頭”,合理解決好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有利于促進我國未來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
關鍵詞:民營經濟;人力資源;持續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就占據了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更是為區域性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支持。民營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為民間投資,負債率相較于國有企業是較為低下的,因此也更加注重盈利能力提升。但是在一味追求盈利能力的過程當中,民營企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 政府促進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發展的意義
在現有經濟模式下,僅僅民營企業的自我介入和自我改革是不能夠完全解決好目前企業與轉型社會之間的不適應問題的,因此,政府部門開始參與到這種經濟體制變化中,制定一些強硬措施來有效促進民營企業的持續發展,同時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以達到基本解決民營企業在目前轉型期所遇到的問題的目的,跟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腳步,使得中國經濟能夠更上一層樓。
2 國內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瓶頸問題分析
2.1 民營企業核心凝聚力不強(員工穩定性差)
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兩者往往是相互對立又相互共存的兩類企業,但是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大部分本科畢業生、碩士畢業生等都會更愿意往國有企業發展,各行各業的人才更樂意往國有企業方向流動,因此也就導致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招聘到的人才數量不滿足人才需求。在此基礎之上,民營企業內部人員的流動性十分強,員工大部分會在工作不久后選擇跳槽到國有企業,這也導致整個公司的凝聚力不足,不利于民營企業的長久持續發展。人才招聘,人才流失,人才再招聘,這一過程也會讓民營企業承擔一定的經濟損失[1]。
2.2 民營企業缺乏完備的人才激勵和人才管理系統
這里所說的完備的人才激勵,不僅僅局限在制度和政策上的人才激勵,更有精神層面上的人才激勵。在對員工進行管理時,大部分民營企業都向往著秩序的和諧以及制度的穩定,在現有的激勵政策當中,并不能滿足員工的實際需求,物質激勵并未超過員工應享受的程度,并且在對員工自身的鼓勵與嘉獎上有一定程度的缺乏。這就導致可能有員工對公司的情感并不能做到第一位的堅定,從而無法將全部的熱情投入到實際工作當中,也提升了企業對員工進行管理時的難度。
2.3 民營企業未徹底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基本概念
在民營企業當中,人才是極其強勢的戰略資源,聚集好的人才,能夠讓公司更上一層樓。在聚集好的人才的基礎之上,還應對人才進行人性化的管理,不能將人才當作工作的機器,一定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要求,以人為本。要考慮到員工的實際訴求,但是大部分民營企業并不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為了追求高利益,高性價比,讓自家的員工夜以繼日地工作[2]。
2.4 民營企業內部人員資源分配不合理
在民營企業當中,有部分是家族企業,這就導致整個家族都在公司當中擔任了或大或小的職位,在進行資源分配時往往會優先這部分人,從而導致公司其他優秀員工的資源被奪走,例如獎勵資源,項目資源,職位資源等等。
3 政府促進國內民營企業發展的措施匯總
3.1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系統
在我國,大部分民營經濟都是小成本經營,社會保障體系為他們提供了最基本的成本保障。要想民營企業能夠穩定地立足在社會當中,就需要政府制定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來對民營企業進行基本的保障工作。這套社保系統需要讓國家、民營企業和個人形成一種穩定的三角關系[3],讓個人勞動者在發展的同時,參與到民營企業的經營當中,最終使國家的整個經濟體系能夠持續繁榮發展。
3.2 不斷調整教育教學體系
民營企業在經營的過程當中,所需人才往往是具有實用性往技術性方面發展。因此,政府就可以在此方面入手,計劃性地培養技術性人才,以此來調節市場需求。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高校畢業生應聘民營企業時,相對于職業學校人員并未有較大的優勢,甚至可能在某方面存在劣勢,因此會導致民營企業用人方面的平均學歷水平不高,難以管理,難以創造出企業利潤。政府就可以通過調整教育教學體系,在高校中設立技術性方面的專業,特定培養人才,以平衡市場流動需求,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校就業難的情況。
3.3 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人才往民營企業流動
在國有企業或者機關單位工作,往往會是大部分老一輩人對我們這一代的期盼,因為在這些部門工作能夠擁有一份穩定的生活。但這一現象并不符合現有國家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經濟發展踟躇不前,民營經濟的力量進一步削弱。因此,政府通過政策來鼓勵人才往民營企業流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民營企業人才流入的砝碼,相關政策比如:為在民營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交通補助、住房補助等;完善民營企業就業的落戶政策;制定相關政策,保障民營企業就業員工的五險一金等等。
3.4 不斷健全完善勞動力市場,廣泛提供就業信息
當代企業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以人為本才能讓企業更加蓬勃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規則來調節勞動力供求關系。讓人才信息及就業信息更廣泛地集中分布,使得勞動工作者以及民營企業能夠有更大的雙向選擇。各類民營企業在其誕生之初就存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劣勢,這也反映了我國國民就業思想的局限性,并且在實際發展過程當中,人才觀念的落后以及管理模式的停滯不前,使得民營企業在進行人才管理時無法實現高度統一。擴大勞動力市場,增加就業人才選擇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4 總結
民營企業是有生機的,政府能夠通過制定各項政策讓其持續回春,針對上文所搜集到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合理的政策解決方案,以望讀者參考。
參考文獻
[1]楚新平.經濟轉型中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式的轉變[J].商場現代化,2019(10):105-106.
[2]范偉軍.市場經濟下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08):103.
[3]仲偉仁,王小天,許廣華.長春市發展民營經濟創業就業及人力資源情況報告[J].勞動保障世界,2016(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