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行業,我國民航業快速發展壯大,隨著航空事業迅猛發展,我國民航人才需求也進一步擴大。民航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對于擁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機務人才迫切需求,尤其是對機務維修人員的需求極為緊缺。國內目前147基礎培訓發展緩慢,通航維修培訓跟不上通航產業的發展。培養民航機務維修人員,成為高職院校思考的問題。在我們的培養體系中,應結合航空公司用人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制定符合行業需求的新型實用性人才。
關鍵詞:機務維修從業人員;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飛機機電設備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項目編號:JG2018-1192)。
民航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航空運量持續快速增長,航線網絡不斷擴大,機隊運輸能力顯著增強,機場、空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管理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邁出較大步伐。航空運輸在我國改革開放和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對于擁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機務人才迫切需求,尤其是對機務維修人員的需求極為緊缺。
伴隨著民航事業的迅猛發展,民航的基礎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與完善,目前正在建設或已建設好一大批國際一流水平的機場,對機務維修人員的需求量陡然增加。我國民航每年新增飛機達到250多架,如果按照1:150的人機比計算,每年大約需要37500名(5年需要187500人)各類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機務維修人員按1:33的人機比計算,每年將需要8250人(5年需41250人),未來5年,民航業投資規模將在1.5萬億元以上,旅客運輸量將達到4.5億人,運輸機場數量將達到230個以上,包括通用航空飛機在內的機隊規模將達到4500架以上,以此推斷,未來幾年整個航空服務體系的構建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目前世界機場數量達1713座,我國民航業真正迎來了行業發展的黃金時代,與此同時,保證飛機安全飛行就顯得格外重要,如何保障航班安全飛行,這就需要民航各部門通力合作。這其中,有一份職業就是保障飛機起降安全,這就是機務維修工作。作為飛機的“醫生”,有人說機務維修更像是“飛行的骨骼和肌肉”,必須確保飛機各部件保持健康、可操控。
機務維修是一項十分專業、高技術性的工作,其工作有內外勤之分。外勤工作是從事飛行航線維護工作,飛行前后要做妥善的檢查起飛、落地、過境的檢查以及加油、故障排除等,一切檢查符合飛行安全條件,飛機能進行下一次飛行任務。另外外勤人員對每架飛機作過夜檢查、過境維護工作。機務內勤人員則是在航空公司維護工場工作,負責飛機三、四級維護工作,包括非破壞性檢驗、試驗量測或校準、航空器翻修、航空器上每一部分均須試測及檢查、系統組(零)件之翻修與更新等。航空機務維修作為集知識、科技、技術、智利、體力于一體的職業,維修人才在保證飛行安全、民航發展、技術提高、制度創新等各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和重要。當前航空裝備技術維修系統的人才狀況不容樂觀,主要是人才模式單一、學歷水平不高,高層次人才缺乏,甚至某些崗位人才斷層。
目前我國申請基礎培訓的培訓機構很少,國內目前147基礎培訓發展緩慢。飛機機電設備維修專業是我校重點建設的專業,學校緊緊圍繞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推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構建了“課程體系模塊化、實訓平臺實景化、課堂教學項目化、實踐教學工程化、課外作業綜合化、課程考核過程化”的教學模式;創新并成功實踐了“先技能,后理論,技能理論一體再提升”三段式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水平顯著提高。學校重視以技術創新賽事提升人才培養標準,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專業教育、科技創新、知識轉化的協同增量效應,引入行業企業人才的培養規格,重視實務能力培養。目前我國147機構的培訓費用相對高昂,民航的維護模式仍然是統一培訓的模式,由于每個維修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技術水平以及文化素質各不相同,仍然采用此種統一培訓的模式往往導致培訓效果甚微,甚至造成惡性循環。我校采用發展學歷教育與147基礎培訓結合的模式,在取得學歷的同時取得職業技能資格,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模型。通過收集評判企業需求、行業標準、行業政府指導等信息,明確民航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提煉行業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特征,為培養方案設計提供依據。
首先,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采取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學生在企業和高校完成所學課程和技能實訓。雙元制模式學制3年,在學校完成理論知識學習,企業中完成技能實訓,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高職學生的教育工作。課程設計中,以機務職業需求為核心,理論課覆蓋專業所需的所有理論,知識面廣,深淺適度,綜合性強,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雙元制模式,培養的人才更符合民航維修企業的需求。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需技能,在學校中考取相關技能證書,和企業無縫對接。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減少企業的培訓成本。在真實的就業環境中學習技能,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在未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融入企業生產中。
其次,建設“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積極引進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具有副高以上技術職稱的專業教師,對現有的教師和新引進的教師重點加強師德素質、學術水平、專業實踐能力、教學能力、外語和信息素質提高的培養。進一步優化專業教師隊伍結構。實現專任教師隊伍中,雙師型素質教師比例超過80%,碩士學位教師所占比例超過50%,從民航企業聘請的具有較高實踐能力和學術水平的兼職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超過20%。加強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實踐指導教師數量和素質結構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積極引進在航空生產企業或航空研究機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指導教師,使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合理,數量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在培養模式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實際操作動手能力。教學內容以我國民航飛機機電維修生產第一線需要和我國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維修執照基礎部分的要求為主線,專業基礎課程強化基本知識的掌握,專業課程強化新機型、新機種、新設備和新技術的掌握。優化教學方案,在教學實踐和校內外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以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具備全面發展素質,以主動適應民航機電維修生產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具體準確,打破傳統學科系統性、完整性的束縛。借鑒西方國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經驗,采用教學計劃模塊化設置。優化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學,并有詳細的知識能力結構分析,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
民航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們相關院校結合企業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建設培養新型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鄧君香.民航機務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J].中國民用航空,2012,000(003):P.65-67.
[2]張闖,趙希文.加強航空機務安全文化建設的方法途徑[J].裝備制造技術,2017(3).
作者簡介
慕敬瑾(1986-),女,漢族,寧夏鹽池縣人,講師,本科,四川科技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民航、交通運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