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明

摘 ?要 ?紫砂壺起源于北宋,最初只是簡單的粗陶實用器,廣泛用于民間、田埂邊、陋室內,隨著時代的發展,其獨特的實用性能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手藝人和文人雅士參與其中,創新了紫砂壺的造型,豐富了其工藝體系,并將多種文化藝術形式融合其中,集傳統與時代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閃耀于中國傳統文化之林。本文以紫砂壺“扁福”為例,淺談其造型特點和內涵意蘊。
關鍵詞 ?紫砂壺;扁福;造型設計;創作感受
紫砂壺產于宜興,是一種性能優越的茶具,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始終深受人們喜愛,長盛不衰,被譽為“茶具之王”。紫砂壺起源于北宋,最初只是簡單的粗陶實用器,廣泛用于民間,田埂邊、陋室內隨處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其獨特的實用性能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手藝人和文人雅士參與其中,創新了紫砂壺的造型,豐富了其工藝體系,并將多種文化藝術形式融合其中,集傳統與時代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閃耀于中國傳統文化之林。
知名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曾說,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必定是形、神、氣、韻兼備的。造型是一把壺的基礎,是紫砂壺呈現給人們的第一感覺。光器素面朝天,給人以簡約的審美享受;花器以動植物為原型,給人以自然生動之感;筋紋器根據瓜果或花瓣的形態抽象提煉而成,給人以優雅的形式美。紫砂壺造型千變萬化,不同的器型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并通過這種審美感受帶給人心靈和精神上的啟迪。紫砂壺“扁福”(見圖1)是一把典型的光素器,此壺通過流暢簡約的曲線、簡潔的構造、恰當的比例將光器簡約素凈的特點展現出來,此壺身筒扁而有力、鼓腹突出,四方形身筒方圓相濟,近似圓器,圓潤的曲線給人以飽滿的張力,四側棱角剛柔并濟、圓潤有余,足見作者的造型功力;壺肩過渡自然柔和,又不乏力量;壺底為圈足,穩定地立于平面撐起壺身,給人以端莊沉穩之感,整個身筒骨肉亭勻、上下呼應、結構對稱,給人以不一樣的視覺美感;壺流如同鳥喙,從身筒蓄勢而出,從根部至流口由粗及細、婉轉有力,出水順暢,流口較尖利于斷水,又有力量感,中和了壺身的厚重;圈把上承有勢,與壺流相輔相成,共同提攜了作品的精氣神韻;四方形壺蓋方圓并濟,唇沿突出,與壺口子母線吻合,通轉流暢、貼合緊密,壺蓋向上盈起自然的弧度,圓潤飽滿,與身筒形成統一的整體,充盈著無形的力量;壺鈕與身筒造型相似,方圓并濟的四方形壺鈕扁而不塌,與身筒比例協調、相互呼應,展現出作品的結構美和形式美。整壺選用優質原礦紅泥制成,色澤清麗,泛著隱隱的淡雅之光,溫潤如玉,折射出歲月的唯美,給人以喜悅吉祥之感。整壺造型周正,結構比例協調,通過精湛的技巧展現出剛柔并濟的圓和之韻,簡練卻傳神,有尊貴美好之感。
“扁福壺”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經典作品“扁腹壺”,“扁腹壺”又稱“扁仿古壺”,身矮、口大,腹扁而不塌,鼓脹若充氣,整個壺身銜接與轉折皆大弧線處理。俯視之,鈕、蓋、肩、腹,層圓相疊,如漣漪蕩漾。此壺將傳統“扁腹壺”改為方圓相濟、近似圓器的方器,看似圓潤,側視又有棱角,沿襲了傳統作品的大弧線處理,給人以簡約大雅的美感,又平添了幾分剛勁和張力,同時此壺又對流、把做出了改進,給人以靈動有力之感,既在造型上給人以新意,又更為契合“扁福”的主旨。紫砂壺“扁福”以方圓并濟的造型詮釋了中國人對剛柔并濟思想的推崇,中國人主張外柔內剛,在不觸及原則的情況下,待人真誠和善、以和為貴,在原則性問題上要堅持自我,唯有把握好其中的度,根據事件和時態調整自己,該柔和時柔和,該強硬時強硬,才能收獲幸福的人生,正如曾國藩所說:“剛柔并濟的人生,才能無往不利”。同時,“扁福壺”以敦厚飽滿的壺身說明了大度能容的重要性,做人應寬厚謙和、學會包容、有耐心,善于發現并利用別人的優點,才會有好人緣;壺身扁而不塌,說明做人應謙虛謹慎,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他人,“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找準自己的位置,保持自省、完善自身,有了這些品質,自然就能收獲幸福。這也是“扁福壺”所傳達的主旨所在,人生的福氣不是憑空而來,而在于自身的性格、性情,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修煉得來。紫砂壺“扁福”堪稱一件光素器精品,它將實用功能、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相統一,展現了紫砂壺的造型設計之美和文化情感之美,讓人感受到來自精神層面的美感。
藝術是一條不斷開拓的路,紫砂壺唯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融合時代審美和文化,契合時代潮流,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具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紫砂壺的創新也并非標新立異,不能一味追求新奇,它的發展不能脫離傳統,而是傳統與創新適度兼容,只有在傳統的土壤上扎根,才能體現藝術經久不衰的魅力。
參 考 文 獻
[1]戴濤.從審美的觀點談紫砂光貨“扁福壺”的設計創作[J].江蘇陶瓷,201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