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摘 ?要 ?紫砂壺因茶而生,相比其他泡茶器皿,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能和人文價值,它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和開放包容的態度不斷發展、生生不息,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相輔相成,保持著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藝術是時代的產物,紫砂壺亦是如此,它體現了不同時代下人們的審美、生活狀況和文化內涵,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特征,與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從而引起人的共鳴、深入人的心靈,得以流傳。本文以紫砂作品“束腰套組”為例,淺談其傳承創新。
關鍵詞 ?紫砂壺;束腰套組;造型設計;傳承創新
紫砂壺是宜興的一張名片,它起源于北宋,發展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歷代匠人的傳承創新和文人雅士的參與推廣下,逐漸擺脫傳統實用器的桎梏,融合了多種文化藝術形式,展現出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成為賞用皆宜的藝術品,在當代文化藝術之林展露風采。紫砂壺因茶而生,相比其他泡茶器皿,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能和人文價值,它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和開放包容的態度不斷發展,生生不息,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相輔相成,保持著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
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紫砂壺的工藝體系逐漸發展完善,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傳承,演變出多種多樣的造型,形成了完善的造型體系。藝術是時代的產物,紫砂壺亦是如此,它體現了不同時代下人們的審美、生活狀況和文化內涵,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特征,與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從而引起人的共鳴、深入人的心靈,得以流傳。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人們的審美日趨多樣化,紫砂壺造型也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狀態,但這并不代表摒棄傳統,一味求新、求異,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豐富作品的文化內涵。其實,如今很多器型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藝人們通過將傳統與現代審美相融合,既提升自身的技藝,也創作出更容易為當代人所接受的作品。“束腰套組”(見圖1)便是在傳統器型“鳴遠束腰壺”的基礎上稍作改進、創新而來的,此套組在保留“鳴遠束腰壺”基本特色的基礎上,對壺蓋等細節部分稍作改動,使作品呈現出別樣的風采,讓人眼前一亮。
傳統經典器形,歷來臨摹者眾多,技法易成,難在表現其風骨神韻。“束腰套組”獨具一格,不失為成功的創新佳品。欣賞此套組,整套組由一壺兩杯組成,主壺與杯子造型相互輝映、形式一致,給人以韻律美和形式美,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觀之靜雅而具古意,共同烘托出作品雅致的意境。主壺完美地把握了“鳴遠束腰壺”方圓相濟的平衡度,一方面使壺賞心悅目,另一方面折射出古代哲學思想中“智圓行方”的處事原則。主壺身筒以四方為基本形制,四片泥片鑲接成型,四條棱線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如同具有彈性的拱弧狀,剛柔并濟,身筒方中寓圓、圓中寓方、塊面清晰,整個身筒敦厚穩重、剛勁有力,壺身下大上小,肩頸處自然收斂過渡,短頸增加了作品的層次,平添幾分挺拔之感,這也是此壺與“鳴遠束腰壺”的最大區別;“鳴遠束腰壺”壺蓋與壺身渾然一體,此壺壺身與壺蓋之間設以四方短頸,更彰顯了剛正氣度,壺蓋為壓蓋,與壺口嚴絲合縫、貼合緊密,體現出高超的制作工藝,四方形壺蓋向上盈起自然的弧度,仔細觀察,其弧度延伸與壺身棱線呈一條弧線,線條舒展大氣;壺流為一彎流,蓄勢有力,向上承起,出水順暢;圈把上置一飛,平添了幾分靈動之美,流、把相輔相成,皆飾以棱線,呈方形,與壺身相呼應,又中和了壺身的敦厚,給人以飛揚之感,可謂動靜結合;壺鈕為拱橋狀,中間鏤出半月形孔,可謂虛實相映,橋鈕位于整壺高點中央位置,自然銜接過渡,使作品端莊大氣而不失婉約;壺身中央作一束腰圈線,圈線下飾以蝴蝶結,豐富了整體的層次感,更具趣味性。作品選用優質原礦紫泥制成,色澤古雅紫潤、凝重靜穆,表面泛喑啞之光,給人以清幽之感。整壺泥料與造型相互搭配,工細中還見雄放,凝重中不失妍巧,器型敦穆穩重,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動靜結合、虛實相映、方圓相濟等美學原理,傳統氣度與時代審美相結合,氣度寬宏、格高調古、工法精微、方而不割、直而不肆,文人情懷一瀉千里。再看兩只小杯,杯子造型如同倒扣的身筒,杯底設以四方底足,穩定地立于平面,給人以端莊挺拔之感,杯身由下向上線條漸趨舒展,弧度逐漸延伸呈四方形杯口,端莊大氣、氣韻生動,杯身飾以一圈束腰,與主壺協調一致,充分展現了紫砂套組創作的一致性、主旨性,可謂匠心獨具。
藝術具有時代性,紫砂壺的創作是繼承與創新的過程,傳統是基石,創新是發展的活力,身為一名紫砂藝人,應潛心探索、不斷挑戰,以創作出更多具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作品。“束腰套組”在器型上既具有傳統的氣息,又更具時代特色,更易為人們所接受,同時它包含了方圓相濟的人生智慧,富含中國傳統哲理,傳遞出一種精神力量,流露出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
參 考 文 獻
[1]許夏鋒.淺談“束腰方壺”的藝術美[J].江蘇陶瓷,2013(1):69.
[2]左雙菊.從紫砂壺“如意”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9(11):157.
[3]邱智超.論紫砂壺“云龍”的造型藝術特色[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9(1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