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政元 董蘭國
在中國商業歷史的發展中,“儒”與“商”兩個群體逐漸走向統一,形成了燦爛的儒商文化,其內核儒商精神也應運而出。在當代中國社會,提倡傳統“儒商”精神,將其融合運用到當代商業精神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何為“儒商”?
學術界目前對于“儒商”的定義與內涵并無統一定論。“儒商”,是“儒”與“商”的相互融合的產物,既遵守“儒士”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又不失“商賈”的勇于拼搏,敢于爭先的風范。本文認為,儒商是以傳統儒家文化為指導,秉承誠信為本,公平競爭的原則,采取“義以生利”經營理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準則,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的商人。
二、 “儒商”的發展歷程
“儒商”一詞,至于何時興起無以考據。據記載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得意門生,被譽為“儒商先祖”的子貢,通過在經商過程中所彰顯出的義利統一、樂善好施等道德品質,賦予了“儒商”亦儒亦商的形象與氣質。后到了明清時期,商人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之中,把從中汲取到修身齊家、謙虛謹慎等商人精神運用到實際,正所謂“經世致用”。于是,逐漸出現了“儒商”這一稱呼,來指代以儒家思想來指導商業活動的商人,并廣為流傳。在近代中國,“儒商”充分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特點,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更加注重對民族、國家的貢獻。無數愛國商人、海外僑胞在抗日戰爭等危難關頭為國家捐款捐物,將民族利益于個人利益之上,主動承擔起國家、民族與社會的責任,充分凸顯了“儒商”中的義利統一精神。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儒商”文化與世界各國商業文化相互碰撞。傳統“儒商”文化日益現代化,利用注重法律政策及制度來抑制商業的負面行為,將人治與法治相結合,在柔性管理中引入硬性管理手段。同時,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強調商業的公益性,從而反哺社會,先富幫帶后富。正如孟德斯鳩所言:“有商業的地方,便有美德。”縱觀“儒商”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對中國商業精神的發展的重大意義。因此,大力弘揚“儒商”精神,指導新時代下的商人在追逐經濟利益的同時,力所能及發揮“兼濟天下”之用,具有十足的必要性。
三、“儒商”精神的豐富內涵
(一)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儒家經典中,不乏有描述誠信的語句。誠實守信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儒商”講的“誠”,屬于道德的范疇,作為“儒商”原則的“內核”,而“信”則是這種原則的外在表現。在以信用經濟為主的現代經濟中,“人無信而不立”,信用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體現了一個商人的基本素養。古人曾說:“經營之道在于誠,贏利之道在于信。” “儒商”企業,對外要用采取合理的商品定價,以高質量產品擴展市場,盡力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與其他公司合作時,要以誠相待,以信相連,用誠信換取企業的商譽,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對內則要求對企業員工要一諾千金,嚴格遵守合同章程,從而形成企業“誠信文化”,增強員工歸屬感。荀子曾說:“誠信生神,夸誕生惑。”“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是“儒商”精神的牢不可破的根基。
(二)義利對立統一的價值觀念
“義”是儒士所遵循的原則,而“利”是商人所追求的源泉,義和利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巧妙地將“儒”與“商”聯系在了一起。在儒家文化中,“義”主要有公平公正、文明和諧、社會責任之意,集中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旨在構建和諧共處的“大同世界”。“利”則是商人經商之本,是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力量源泉。從義和利的含義上來看,義和利是對立的關系,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儒士們雖不排斥取得功名利祿,但對待利與義的態度絕不是平等的,通常主張重義輕利,利應服從于義。而對于商人來說,逐利為其本性,很多情況下不會注重社會道德對其的約束。從義和利義本質上來看,二者又是統一的,一方面,都反映了人們對于心之所向的追求;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轉變,后世商人逐漸將儒家思想運用于商業之中,對傳統“儒商”精神繼承并發揚,并取得極大的成功,如子貢、胡雪巖等,均是“儒商”的杰出代表。義利對立統一的價值觀念,將社會道德倫理約束引入了商業活動之中,創造了“生財有道”“義以生利”的商業理念,對于當代商業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三)樂善好施的人文關懷
“仁者愛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對于“仁”的解釋是“愛人”, “儒商”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學語錄中,充分吸收了“仁”的精神內涵,并在傳統與現實,中西方商業文化的碰撞中,最終賦予了傳統“儒商”人文關懷的思想。在“儒商”的認知中,人文關懷所體現的并非僅僅是富裕的人對貧困之人的物質施舍,而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集中體現,是發自內心的對于社會上弱者的體恤與關懷,是“富而不驕”“富而好禮”的體現。《呂氏春秋·察微篇》記載了“子貢贖人”的故事。據魯國法令,若魯國人在外國贖取淪為奴隸的本國人,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則給予補助與獎勵,而“子貢”在贖取后拒絕了國家的補助。“子貢”的事跡,為后世“儒商”闡釋了樂善好施的定義。“儒商”的人文關懷,有效地協調了商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不僅是能夠增加商譽,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仁”的體驗,給予當代商業家以方向指導。
(四)傳統“儒商”對當代商業精神的現實意義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化,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市場誠信的缺失,社會功利主義盛行等問題。這不僅會到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長此以往,也會影響到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傳統“儒商”在當今社會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當今時代,應大力弘揚傳統“儒商”精神,將其融入當代商業精神內涵之中,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對內而言,弘揚傳統“儒商”精神,能夠解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中所遭遇的市場混亂無序、過于追求經濟利益、社會責任感缺失等問題;另一方面,對外而言,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弘揚傳統“儒商”精神,有利于擴大當代商業精神的內涵,讓傳統“儒商”優秀精神在當今時代得以繼承與發揚,從而彰顯我國商人的獨特文化與氣質,擴大我國商業文化在國際中的影響力。
在經濟不斷轉型的今天,市場中存在的諸多道德問題,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當代商業精神,向傳統“儒商”取道,不失為有一種有效的方式。在深刻認識到傳統“儒商”的豐富內涵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傳統“儒商”精神,將其融入到現代商業精神之中,相信其定能有效的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指導中國當代經濟的發展。(作者單位: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時代“儒商”價值觀研究(19CXSXJ19);青島理工大學學生處課題立項:商科大學生新時代儒商價值觀培育研究(XG-2019-026);青島理工大學山東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新時代“儒商”價值觀對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研究(S201910429056);青島理工大學科技創新項目:新時代“儒商”價值觀研究(KJCXXM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