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早在20世紀30年代紀錄片形式就被發明且正式命名了,它的發展對當今世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創作角度來剖析,解說是影視創作的一部分,特別在對于紀錄片來看,解說在整個紀錄影片的表現力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先從電視紀錄片的概念出發,描述了解說配音在電視紀錄片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再結合目前大環境來說,剖析了多年來紀錄片配音創作中的變化與發展態勢。
關鍵詞:紀錄片;解說配音;地位作用
紀實是電視紀錄片的核心要義,鏡頭直接采納現實生活事件作為影片素材,它可以是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一切真實人事物之間的關系變化。同樣在電視紀錄片中,真實事件中的人物與場面是最重要的內容,是紀錄片在表現主題內容、故事情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可以還原事件的真實場景,呈現出電視紀錄片創作者所要表達的心中的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因此,電視紀錄片就可以定義為:電視專題類型的紀錄片,在采用各種電子錄制的手段和方式,將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真實的新聞素材全面系統的報道出來。
換句話來說,它不能像純藝術作品進行隨意的虛構和任意的創作,看似不可能完美的追求其審美價值,但是正因為格式和風格的局限性,才使得電視紀錄片有了自己獨特的審美傾向,從而達到自己用“余味”來創作的目的,把自己的立場和意識傳達給受眾。因此,電視紀錄片就要在牢牢把握它的絕對性特征的同時,將其真實再現的藝術表現手法融會貫通。
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解說”是對人、事物等相關情況的一種解釋表述。它通常以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一切因素解說清楚。而此處我們所說的“解說”是充分表現電視語言重要元素的內容之一,是電視欄目制作中主要的表現手法,準確意義上將其定義為電視解說詞。特指在影視作品中,通常以旁白的形式對于影視作品所表現內容進行講解和說明的表達方式。作家張頌在《朗讀學》中闡述道:“解說配音,是解說文稿轉變成有聲語言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是基于一種特殊的文稿—為影視作品撰寫的解說詞,而且是伴隨著電影、電視的發明而出現的一種特殊語言創作。因此,解說更是以旁白形式為前提的表達方式和語言創作的一種結合。
根據我國紀錄片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雖然紀錄片已經慢慢偏向于事件的影像記錄,但并不意味著解說配音在紀錄片中的分量明顯減輕。相反,解說配音在紀錄片的藝術表現力方面產生更加重要的影響。丹尼艾爾曾在《電影語言的語法》中談到:“把新聞電影的形態描述為是”一系列不連貫的鏡頭,它們紀錄的是整個事件的局部,而在銀幕上放映時則是一片混亂。”針對丹尼艾爾所談,解說配音工作就是將這些看起來不連貫的鏡頭變的舒服起來。回歸到電視紀錄片中去,便是通過新聞鏡頭呈現出社會現象中的客觀現實,這么說,丹尼艾爾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于解說配音與電視新聞紀錄片鏡頭之間的一種關系闡釋。
自紀錄片形式登入影視歷史舞臺后,解說配音就與紀錄片一直休戚相關著。現今,解說配音已然成為紀錄片創作過程中的必備利器。希拉柯倫伯納德就在《紀錄片也要講故事》中闡述道:既可以引領觀眾置身故事情境之中,同時兼具推動整個事件發展的走向變化,這就是解說配音的神奇之處。一些專家認為,配音藝術使電視紀錄片更加真實、完整。電視紀錄片經配音處理后,可以避免拍攝中影片素材本身存在的音質雜噪現象,也可以采用不加雕飾的畫外音方式充分解釋難以理解的鏡頭畫面。正因如此,解說配音愈來愈成為電視紀錄片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來,解說配音在紀錄片創作中始終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配音的風格和樣式也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電視紀錄片配音的變化發展受其紀錄片本身的主題內容、拍攝方式、故事情節等各種因素的限制,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紀錄片解說配音的整體風格變化也潛移默化其電視紀錄片配音的發展趨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由于蘇聯“形象化政論”紀錄片風格運動的盛行,國內紀錄片一直承擔著宣教功能。此時的配音和解說充滿說教味并且過于美化生活。如今,教育性已然不是現代紀錄片的唯一標準,如果說新聞是用事實說法,紀錄片則是用真實的事件為背景藝術地創作。因此,解說配音的風格變化也趨于平實自然,語勢趨向平緩自如。日本紀錄片《小鴨子的故事》就以一群野生鴨子定居于繁華都市,給人們提示的是環境大主題。所以說以人為本是多元化,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極其廣義。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華爾街》片頭中,有這樣一段畫外音傳入:事情發生在1492年一段歲月,意大利航海家率領船隊經過70個晝夜的艱苦航行,發現了亞美利加州大陸。1609年,荷蘭人輾轉到中國的航海路途中,陰錯陽差的駛進現如今的紐約港口。荷蘭商人將印第安人從未見過的美酒作為禮物贈予了當地土著人,荷蘭人也因此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曼哈頓。這種“講故事式”的開頭便需要解說者用娓娓道來的語調,親切流暢地跨入影片主題。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伴隨電視紀錄片題材的高概念化、敘事方式的變化、表現手法的藝術化等發展趨勢,其解說配音的風格也隨之適應。
總之,電視紀錄片創作的多元化必須堅持真實的原則,這是紀錄片本質所決定的。真實的意義并非純粹的紀實。它的材料應該是真實的,敘述應該是源于生活的,是對原始對象的真實反映。順應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趨勢的基礎之上,解說配音作為其中一種特殊的“聽覺”語言藝術,為電視紀錄片未來輝煌時刻的來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肖文.國產紀錄片,敢問路在何方?[J].戲劇文學,2000,(8).
[2]張頌.中國播音學(修訂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3](烏拉圭)丹尼艾爾.阿里洪著.陳國鐸、黎錫譯.電影語言的語法[M].北京:后浪出版咨詢有限責任公司,2013.
[4](美)希拉柯倫伯納德著.孫紅云譯.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5]李蔓.電視紀錄片的戰略突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危機與對策[J].聲屏世界,2006(2).
[6]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教師電視紀錄片紀實傳播中的審美表達[J].傳媒夢.中國夢,2013(7).
[7]電視紀錄片解說配音變化趨勢的原因[J].科技傳播,2013(11).
[8]惠霞.淺析電視紀錄片創作的多元化[J].活力,2010(12).
作者簡介
王姣(1990-),女,山東濰坊,漢族,助教,碩士研究生,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戲劇與影視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