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兵
【摘要】文言文的學習是從初中階段開始的,但初中生對文言文并不感到陌生,因為小學古詩學習為古文閱讀奠定了語言基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之前積累的知識對文言文進行初步的理解。文言文作為中國古代的書面語本身具有獨特之處,并不講究嚴格的聲律,也不像現代文簡單通俗,具有駢散結合、古樸典雅、敘事描寫抒情三者并行的文體特點,教師應該查閱資料熟練掌握文言文相關知識,全方位體驗其中體現的文化情懷和時代背景,并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追求講授方法的創新,讓文言文以一種更加鮮活的形象走進初中生的視野。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 教學策略 創新
文言文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雖然現在書面語中被經過簡化的白話文所替代,但是文言文無論是外在雅致俊逸的語言形式還是內在體現的時代光輝、民族氣節、文化傳統和人文情懷對我們而言都是永恒的,尤其是在當前這個多元文化交錯縱橫的時代,重視文言文的學習是對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自覺傳承,讓學生從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的漢語魅力,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工作要兼具形式和內涵,避免因為分數壓力而產生過于注重字詞解釋、記憶和背誦的問題。
一、課前預習和課堂發言討論相結合
初中文言文雖然篇幅較短,但是它相比于現代文和詩歌等擁有更龐大的語言知識體系和人物歷史背景,同樣的一節課文言文的知識容量更大,單是講解字詞和翻譯文本就需要占據大部分的時間,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更加注重與考試相關的內容知識的講授,學生在具體學習時明顯感到文言文學習緊湊、倉促和壓力,長期以往會產生學習疲憊感甚至產生對文言文閱讀的厭倦。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把家庭作業布置為課文的預習,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對文章先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以《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為例,教師讓學生在課下通過網絡查閱作者陶淵明的人生經歷和魏晉南北朝歷史變遷情況,對文章的風格和背景有整體的感知,然后再結合課下注釋進行文章的預習,把握文章內容和陌生字詞的解釋,學生自己預習比教師在課堂統一講授更能發揮其學習主動性,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圈出自己不會或者感到疑惑的地方在課堂中解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性、針對性也有所加強。
教師的課堂授課過程要緊隨著學生的預習情況展開,教師讓學生在組內就自學情況展開分享與交流,可以是生僻詞語講解也可以是自己讀的時候就某個點產生的感想,盡情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學生在交流中收獲組員對自己傾聽、關注與尊重,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積累知識和學習的動力。然后,教師讓學生就自己的預習情況對文章進行翻譯并且自愿起來發言,每一段翻譯完成后,其他學生就發言同學的瑕疵或者自己的不同文章解釋展開糾錯和具體闡釋,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句,有的同學翻譯為“漁人把自己聽過的一一向村民們講出,村民們都感嘆惋惜”,其他同學聽了這句翻譯覺得不太順口,頭腦中展開二次翻譯,并且發言補充“我認為應該把所聞的翻譯改為知道的事情,因為這是以前學過的所字結構,應該翻譯成名詞”,教師對補充者表示贊揚并且讓學生標出這一知識點以加強知識的鞏固。最后教師再用PPT呈現出整篇文章的譯文讓學生參考并且自覺修改自己翻譯中不太準確之處。這種教學策略的創新性在于語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加強,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認識過程充滿討論探索性,善于自己發現和解決疑難點。
二、在實物表演中體會古代文學意蘊情境
教師為了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古人的情感意志和文化風尚,可以把一篇文言文中涉及的道具、服裝等拿到課堂中,讓學生以抽簽的方式進行角色扮演,青少年心理發展強調初中生擁有更強的自我表現欲望,渴望展示自己的魅力獲得別人的認可,這種情景化表演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讓學生在表演中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對文章人物性格和周圍環境的感知與揣摩中,潛在地提升學生對文言文整體意境的體會和感悟。以《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課為例,分別抽出學生扮演“鄒忌、妻、妾、客、城北徐公、威王、群臣”,教師為學生分配每個人的道具并且進行搭戲預設,讓學生搞清入場退場順序和具體流程,然后學生在5分鐘以內仔細體悟人物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盡快為集體表演做好準備。在實際表演中教師利用白板根據談話地點投射出不同的場景和背景音樂,使觀看的學生和表演者都能深入其境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在表演時應采用白話文,便于進行語氣模仿、顯得通俗易懂,教師的PPT中也到呈現相應的文言文原句,講臺下的學生結合表演場景和白板內容進行抽象文字與生動畫面的聯系結合,增強對文章的理解,看到原文就能自然而然地想起具體場景、進行流暢翻譯。表演結束后給參加活動的同學一點小獎勵,然后讓全班學生舉手投出表演得最好一人發一個筆記本,通過這種互動、獎勵的課堂讓學生在以后的表演活動中更加積極地參與進來,形成良性發展前進的語文課堂,讓學生樂于在模仿與表演中感受到古代人物性格與思想的閃光點以及整體的構文意境。
三、文章語句深探與審美情趣培養
文言文常常善用春秋筆法,以一字寓褒貶,短小簡練的幾個字就能構成一幅極為廣闊的畫面,這正是文言文最為人所稱妙的地方,因此單靠字詞的準確對應解釋和文章語句大概的翻譯是不能將一篇古文中的意境、思想和神韻完全領悟到的。教師的任務不只是讓學生滿足于語文分數上的成功,而是通過文言語句的具體深入分析和體會,讓學生以開闊的思維和胸襟接受文化與語言的熏陶,通過語文的學習提高對文章、生活、事物的敏感度和審美能力,培養真正具有人文修養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學生。以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為例,其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充滿了古典與空明澄澈的絕妙意境,教師讓學生仔細閱讀這一句并且展開景物擴寫,用現代化的修辭去體會古代語言的精簡、情韻與行筆自在輕盈、構思巧妙的獨特之處,教師將自己精心編制的擴寫內容展示出來并且配有潺潺流水和風聲的音效,體會月光如水、竹柏隨風斜影交錯的動人美感。再如,“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教師讓學生分析這句話體現了哪些情感,學生說出閑適、美好的友誼等答案,教師肯定其答案并引出當時蘇軾和張懷民都是被貶謫之人,仕途失意心情凄涼,兩人卻又并不完全被功名束縛、月夜相伴悠閑漫步。讓學生聯系全文體會作者樂于閑適卻又略帶凄涼的復雜情感,從而對社會、人生、境遇都產生自己的審美體會。
四、結語
語文學科特點在于對學生語感、漢語知識、文學素養的培養,相比于其他學科更注重人文關懷和感性心理,沒有太多公式、定義需要教師去進行講解。因此,教師要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致力于將語文教學從傳統的機械化、被動化教育模式中擺脫出來,積極尋找適合語文教學的更具學科針對性的方法與策略,緊隨時代的腳步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語文教學工作,引導學生以開闊、知性的視角進行語文學習,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自身修養和語文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