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貴
摘 要:提高水稻的生產能力及品質、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是目前農業科研的重要課題。該文結合壽縣水稻生產實踐,總結了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田間預測及調查方法,闡述了病蟲害防治的適宜時間,分析了生物農藥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情況,以期為提高水稻產量、品質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適期防治;生物農藥;應用
中圖分類號 S43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7-0080-02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及品質對人們的生活影響重大[1]。水稻生產中容易受到不同類型病蟲害的為害,導致產量及品質降低,因此需要提早預防、科學防治[2]。壽縣地處安徽中部地區,水稻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全縣栽植面積約12萬hm2。近年來,水稻中紋枯病、稻瘟病、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蟲害頻繁發生,對當地水稻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為了有效地做好水稻病蟲害的防控,壽縣植保部門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的指導下,積極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1]。本文結合當地實踐,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適期、生物農藥的應用情況進行了總結。
1 水稻主要病蟲害的預測方法
1.1 紋枯病 紋枯病在發生前期要加強預測預報,盡早實施有效的防控措施[1]。一是系統調查。隨機選擇有代表性的水稻田開展調查,從分蘗期時開始,每5d進行1次調查,調查選擇平行跳躍式的方法。一旦發現感染紋枯病,要及時記錄、分析病情,采取防治措施,并對整塊稻田以及周邊開展詳細的檢查,每5d檢查1次,隨機選擇100株水稻幼苗進行檢查,對幼苗的長勢、染病時間等進行詳細記錄,一直持續到田間紋枯病的病情穩定[2]。二是大田普查。隨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30塊稻田開展取樣調查,選擇雙行有線取樣法,每塊田隨機選10個點進行取樣,每個點取5叢水稻植株,對紋枯病的發病率以病級進行調查、做出判斷。
1.2 稻瘟病 稻瘟病的類型有葉瘟、穗瘟,預測的方法可結合具體的類型開展。一是系統調查。對于苗期葉瘟來說,可隨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2塊水稻田調查,在水稻植株進入3葉后到移栽這段時間,每5d進行1次調查;調查時在每塊稻田內隨機選擇5個點,每個點隨機取20株;對于大田葉瘟病的調查,可在水稻幼苗移栽后,隨機選擇具有較強代表性的2塊田進行調查,每2d調查1次,每塊田隨機選擇10叢水稻植株,對葉瘟病的發病率進行調查記載;調查工作一直持續到水稻出穗后。對于穗瘟,調查開始于水稻的破口始穗期,在隨機選擇的2塊田內隨機選擇5點,每個點隨機選擇100穗,對穗瘟發病情況、病指等進行調查記載,每3d調查1次[1]。二是大田普查。在當地選擇超過30塊具較強代表性的水稻田,分別在秧田期、分蘗期、拔節期、孕穗期開展1次調查,統計稻瘟病的發生情況;水稻生長進入到蠟熟期,對稻瘟病整體發生的概率進行統計[2]。
1.3 稻飛虱 在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水稻田間選擇4塊按照要求劃分的區域,每個區域內隨機選擇4叢開展調查。稻飛虱的類型有褐飛虱、白背飛虱2種。在田間調查時,可用易分辨的盆放在水稻植株的根部,然后輕輕拍打水稻的根部,在稻飛虱飛走前捕獲,詳細記錄其具體的類型、蟲齡、性別、數量。田間普查工作開展時,要求每30d調查3次,連續調查60d[3]。
1.4 螟蟲 水稻螟蟲生存能力強,且類型比較多,包括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為害水稻植株,因此稻田間螟蟲的檢測的時間相對更長。二化螟、三化螟、大螟一般在每年的4月左右開展田間監測、預測,隨機選擇有代表性的2塊田地進行調查,先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對蟲害發生的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記錄工作一直持續到水稻收獲前14d,對2塊田的所有記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到最終結果;并統計螟蟲最常發生的時間、死亡率等[1]。稻縱卷葉螟調查時隨機選擇代表性較強的1~2塊田,采取雙行平行跳躍式取樣的方法進行取樣;卵量的普查可在每塊田內選擇10叢水稻植株,對葉片上有效卵、寄生卵等的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幼蟲發生情況的普查可在大田內實施巡視目測的方法,對稻田內水稻植株頂部3片葉上的卷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稻縱卷葉螟幼蟲的發生級別,對不同級別發生的比例、在田塊中的占比進行統計記錄[2];稻葉受害程度的調查同幼蟲發生情況的普查,統計水稻植株頂部3片葉上的卷葉率。
2 水稻病蟲害防治的時期
2.1 紋枯病 水稻上紋枯病的防治可在水稻灌漿階段開始,選擇合適的藥劑類型、用量進行防治,施藥的方式以噴灑為最佳,藥后10~15d,再按照第1次施藥的量噴灑1次,連續噴灑3~4次,可取得很好的預防效果。當田間紋枯病發生率達到35%左右時,可選擇生物農藥進行防治,第1次施藥結束后,每隔7d施藥1次,盡快控制病害[4]。
2.2 稻瘟病 預防稻瘟病的時間以水稻處于秧苗時期最佳。稻瘟病發生的時間多在秧苗的中后期,一般8—9月極易復發。生物農藥的噴施預防工作一般都是在水稻秧苗初期實施。稻瘟病的發生具有反復的特點,因此在病害嚴重發生的情況下要適當增大藥劑用量,一旦田間出現了稻瘟病等,要及時防治處理,多次施藥,確保防治的效果;如果稻瘟病復發,可在藥后7d內再施藥1次。為了避免種子上攜帶病原菌導致稻瘟病的擴散,可提前選擇生物農藥進行噴灑預防[2]。
2.3 稻飛虱 稻飛虱是水稻生產中為害非常大的一類蟲害,不同的類型在不同的季節對水稻植株的為害程度有所差異。整體來說,飛虱的控制在若蟲期效果最佳。白背虱為害比較重的時期在每年7—8月;8月下旬到9月中旬稻田內發生的飛虱多為棕色飛虱類型,因此結合不同的類型,選擇在不同的時間防治[5]。
2.4 螟蟲 稻螟蟲是水稻生產中為害較大的一類蟲害,不同的類型在防治時間有所差異。二化螟的防治時間可在蟲卵大量發生之后的3d左右進行,三化螟的防治結合田間稻瘟病的防治同時開展,大螟的防治一般在每年的5—6月進行[1]。稻縱卷葉螟的防治可在卵大量孵化的時期或者大量幼蟲處于3齡期時實施,一般防治的對象稻田是達到平均蟲口數在100頭/百叢標準[5]。
3 生物農藥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3.1 推廣優勢 生物農藥就是利用生物活體,或者其代謝產物防控田間有害生物(病原菌、蟲害等)的一種農藥制劑,或者采取仿生合成的手段獲得農藥制劑,具有特異的滅殺作用[1]。此類農藥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不會對人和牲畜產生毒害作用,也不會對田間的天敵產生傷害,更不會導致病原菌或者害蟲抗藥能力的增強,是一種無公害的農藥類型,具有效果好、毒性低、殘留期短等優點[2]。因此目前在水稻病蟲害的防治中,推廣使用生物農藥。
3.2 推廣現狀 由于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壤情況等因素,壽縣適宜種植水稻。但水稻種植對農藥的依賴過大,隨著目前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深入,農業生產中的農藥、化肥用量及使用次數均逐漸減少,無公害的生物型農藥大面積推廣使用,土壤中的化學添加劑殘留量有所降低,提高了水稻的品質,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5]。
3.3 推廣要求 病蟲害的具體防治中,要結合周圍環境的具體變化以及天氣情況,選擇合適的生物農藥類型以及用量。對于稻瘟病,防治選擇以生物類農藥包括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等為佳,可降低病害的發生程度、防止其繼續擴大蔓延,還可以防止病原菌產生的病理性改變,降低稻瘟病對水稻生長發育造成的不利影響;目前壽縣地區防治稻瘟病的生物農藥為春雷霉素。對于紋枯病的防治,可選擇甲維鹽、蘇云金桿菌等生物農藥開展防治;壽縣目前在紋枯病的防治上一般選擇井·蠟蚜、申嗪霉素等;水稻秧田期,對于潛葉蠅類害蟲,可選擇適合濃度的甲維鹽、蘇云金桿菌等,防治的效果比較好;對于二化螟的防治,可選擇BL菌等生物農藥;壽縣每年的6月底到7月初會選擇甲維鹽、蘇云金桿菌對二化螟等害蟲開展1次防治;稻縱卷葉螟的生物防治可選擇蘇云金桿菌、殺螟桿菌等進行噴霧,壽縣目前在卷葉螟的防治上多選擇阿維菌素、短穩桿菌等藥劑。
4 結語
病蟲害嚴重影響水稻生產,常導致水稻不同程度的減產,給農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重視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當前全球均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背景下,要加大在生物農藥方面的研究力度,在農業病蟲害的防控中大力推廣應用,從而降低農藥對稻米品質、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黃歡.水稻病蟲害的適期防治與生物農藥的應用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6,253(8):41.
[2]張和平,王顯明.淺談水稻病蟲害的適期防治與生物農藥的應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7(6):83-84.
[3]任小平.水稻病蟲害的適期防治與生物農藥的應用[J].農技服務,2009(3):102-103.
[4]周其林.淺析水稻病蟲害的適期防治與生物農藥的應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6(17):90.
[5]劉福海.生物農藥防治水稻主要病蟲害應用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