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江流域環境保護習慣法內容豐富,其來源于當地多元的鄉土文化,蘊含著樸素的生態倫理觀念,體現了一定的公共價值取向和嚴厲的懲罰性,對該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的保護及良好生態環境維護起著重要的作用,對當地環境立法、守法、執法及司法具有重大時代價值。
關鍵詞: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環境法治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0)02-0093-05
收稿日期:2019-12-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東盟陸路邊境地區構建‘口岸文化研究”(16CMZ039);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建課題項目“生態文明視野下左江流域環境保護習慣法的當代價值研究”(2018mygj02)之系列論文;廣西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張戈躍,男,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法學、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基于這樣的背景,2018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對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對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形勢作出了明確清晰的判斷,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斷,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努力方向。左江流域旅游資源豐富,其最大的優勢資源就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流域內的崇左市大力推進“發現山水崇左·圓夢別樣桂林”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戰略,充分利用本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及左江花山巖畫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實施打造“本色花山”這一文化生態旅游品牌工程,努力推動文化生態旅游提檔升級。生態文明建設對社會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環境法治需要國家環境立法,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信仰禁忌及人情世故,國家環境法治離不開地方特別是民族地區的理解和配合,否則法治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左江流域是一個以壯民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壯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8.59%[1]。對于左江流域環境法治來講,除國家環境制定法之外,大量少數民族環境保護習慣法對該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的保護及良好生態環境維護也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產生的條件及內容
(一)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產生的條件
法律和一個國家的自然狀態是有關系的,和氣候的寒熱濕干、土地的質量和面積以及人們的生產方式是息息相關的[2]。探究左江流域環境保護習慣法,就應該對產生這種習慣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
1.自然地理條件
左江是珠江水系上游郁江最大支流,也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河流,由境內河流明江,跨境河流黑水河、水口河、平而河等支流聚合而成。左江在龍州縣城至龍州縣上金鄉段因山巒疊嶂、風景秀麗被稱麗江,其下游因處于左右江匯合處之左被稱為左江。左江與右江匯合后流經南寧(古稱邕州)而被稱之為邕江。本研究所示左江流域泛指左江及其各支流所流經的整個地區,其范圍為現今的地級崇左市所轄各縣市,地勢南北部高,中東部低,整體地勢由西北向東部傾斜。左江流域地貌以喀斯特地貌為主,是典型的大石山區。境內有大青山、公母山及十萬大山余脈,有著名的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花山名勝風景區,整體呈現“山多地少”的地理特點。
2.氣候生態環境條件
左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光、水同季,林木四季可長,森林覆蓋率超過54.92%,素有“綠色寶庫”之稱,左江是左江流域各城鎮村屯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廣西境內生物多樣性及遺傳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域。一般認為,經濟落后地區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大多來自大自然,故對生態環境的依賴程度更高。左江流域集“老、少、邊、山、窮”于一體,截止至2019年,全市7個縣市仍有2個國家級貧困縣5個自治區重點貧困縣(市、區)287個自治區級“十三五”貧困村。千百年來左江流域各少數民族群眾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利用緩坡河湖水溪,努力耕作,生活雖然困頓,但卻保證了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但近年來,受“經濟發展至上”思想的影響,這一地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刀耕火種”的傳統耕作文化逐漸消失,土地利用模式徹底改變,土地利用強度加大,休歇間隔期大大縮短。特別由于工業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掠奪性開發利用,造成生物多樣性程度降低。一些外出務工的民族群眾受現代思想文化的影響,在拋棄封建迷信的同時也摒棄了一些優秀的傳統生態理念,屯前寨后水源污染、環境破壞的現象愈發嚴重,甚至一些村寨的“風水林”和“神樹林”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砍伐。
3.民族歷史文化條件
相對閉塞的生存環境,也使得左江流域獨特的民族歷史文化得以千年流傳。就歷史縱向而言,有流傳至今的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以及崖壁畫文化、銅鼓文化、土司文化等駱越文化遺存。就歷史橫向來看,有以壯族歌圩為代表的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當代歌圩節,有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有以蛙舞為代表的圖騰文化,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建筑、醫藥、名勝、倫理、禮儀、宗教、考古、文學、藝術等歷史文化。
(二)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的內容
法律的內容需要一種形式表達出來,習慣法往往以濃縮和簡練的形式表現民間流行的各種習慣語種,“法語”和“法諺”是他們的典型代表[3]。在左江流域各少數民族流傳下來的各種族規、民俗、信仰及現在村規民約中均體現有這種“法語”“法諺”,內容涉及到左江流域各少數民族賴以生存的山林、水源、田地水利設施等重要的物質資源和村容村貌等。
1.山林資源保護習慣法
在左江流域各少數民族群眾的觀念中,萬物皆有靈,觸犯神靈將會受到懲罰。當地各民族村寨邊,大都會有一個祭祀各路神靈的小“神廟”,“神廟”旁邊大多會有一棵被群眾視為“神樹”的老樹,據說“神樹”能保佑村寨人畜平安健康,也是村寨美麗吉祥的象征,任何傷害“神樹”的行為都為群眾所不容,漸成約定俗成的村規戒律。左江流域也流傳著“老樹守寨,老人看村”的風俗,各村寨都要種植以榕樹、木棉樹、蜆木為主要樹種的“風水林”或“風景林”。“神樹”“風水林”嚴禁砍伐,故樹齡較大,有的“神樹”樹齡甚至長達千年。比如,廣西共有4棵千年蜆木王,左江流域就占了3棵,大新縣門屯蜆木王、隴表千年蜆木都有1500多年的樹齡,龍州蜆木王樹齡達到了2300多年,說明了風俗習慣在在保護生態環境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地許多村規屯約規定“村前寨后神樹、風水樹、風景林,嚴禁采伐和傷害”。為了保護生態,當地積極倡導植樹造林活動,砍伐也注意避開竹木的生長期,故有“正月竹,二月木”之說[4],也就是說種植竹木的最佳時間是正月和二月,要盡量避免在這兩個月進行砍伐。左江流域民族群眾有“添丁植樹”的習俗,家里若是生了男孩,其父母要到村外荒山種植竹木,并要盡心管理,以祈求孩子茁壯成長、長命百歲。每年的春季,有些民族群眾會自覺在村老或寨老的帶領下到村邊的荒山空地上植樹造林。有的民族村寨對植樹的數量還有強制性規定,例如,金龍鄉雙蒙村公所板池村民委員會的村規民約(1987年)第16條規定每個勞動力要完成種植200棵樹的任務,該鎮武聯村民委員會于2001年還專門制定了封山育林的村規民約。
2.水源保護習慣法
左江流域屬于大石山區,由于石山蓄水能力差,即使雨水充足,旱災也時有發生,給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因此,當地各少數民族群眾對水資源倍感珍惜,采取各種措施以使水資源利用最大化,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水資源保護習慣法。比如,有些民族把竹子打通作為灌溉工具之用,以時間來計算用水量。當地水源保護的禁忌也很多,在各少數民族群眾祭祀的神龕中,水神一般居于重要的位置。一些少數民族群眾把重要水源地視為水神居住之所,稱之為“靈泉”“神泉”,嚴禁各種開發和破壞。近年來,隨著“美麗廣西、清潔鄉村”建設的推進,一些村屯開始以村規民約的形式來保護水源。例如,天等縣向都鎮縣明村新屯村規民約規定“村民要自覺維護飲用水源地。在水源地及周圍不得傾倒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不排畜禽糞便,不拋農作物秸稈”。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板曉屯村規民約也要求村民要“履行清潔水源義務,保持水源凈化。不得向小河流、池塘、溝渠等排放污水及投扔廢棄的農藥瓶、農用薄膜、塑料袋等垃圾。節約用水,不得隨意浪費。”
3.農田水利設施保護習慣法
左江流域山多田少,當地各少數民族群眾素來重視保護田地及其附屬水利設施,其所涉及的習慣習俗及民約是左江流域習慣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大新縣榮圩生產隊1975年公約、三合屯1984年民約,都有關于不許毀壞水利設施,不許畜禽糟蹋莊稼的規定,違者除了賠償損失外,還要檢討。金龍鄉雙蒙村公所板池村民委員會的村規民約(1987年)第2至第5條規定了耕畜、家禽損害農作物及農田水利設施的處罰規定,對堵渠造田、養魚改變灌溉渠道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和處罰措施。基于左江流域的土地狀況,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左江流域有些縣級政府通過指導鄉村制定村規民約對有限的土地進行整合,鼓勵土地流轉,通過“小塊并大塊”,一方面守住了耕地紅線,提高了耕地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5]
4.村容村貌整治習慣法
目前,廣西正開展“美麗廣西·宜居鄉村·幸福鄉村”建設,把農村建設成為生活舒適的樂園、道德示范的家園、生態良好的田園、鄉愁記憶的故園[6],讓廣大民族群眾共享美好生活是我們奮斗的目標。左江流域各少數民族群眾結合本村寨實際,充分領會自治區要求,將開展美麗家園、綠化村容村貌等鄉村建設活動內容納入振興鄉村村規民約、制度辦法等相應條款中,取得了明顯成效。例如,左江流域的天等縣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鼓勵農村基層自治組織抓好制度建設,截止目前,指導成立衛生管理理事會561個,制定村規民約338個,衛生管理制度149個,該縣積極落實“三清潔”管理員村屯1209個,占全縣自然屯總數的97.89%[7],這一系列“土法律”在該縣生態鄉村建設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制度建設促進鄉村清潔衛生管理常態化、規范化,努力讓每個村屯真正實現了潔凈美。
二、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的特點
(一)來源于多元的鄉土文化
左江流域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也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通俗”說法,這樣的地理環境導致左江流域駱越先民與外界交往受限,生活空間比較封閉,易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造就了多元的駱越民族文化。比如,左江流域“添丁種樹”的習俗,壯族人家誰家生了小孩,其家人就在村外山嶺空地種植樹木,樹木的種類數量不限;而在某些苗族村寨誰家生了小孩植樹則有樹種和數量的限制。可以說,左江流域各少數民族群眾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保護水源、林木、田地的多元的環境保護習慣法,為左江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蘊含著樸素的生態倫理觀
在左江流域各少數民族傳統的生態倫理觀里,萬物為一個有機聯系、密不可分的統一的整體。人因天地而生存,天地因人而有了生機和活力,人類不能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必須與自然規律保持一致才能達到大自然的和諧平衡。人類在自然界中從來不具有絕對的支配地位,只是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起彼此依賴,共存共生。因此,人類必須保護環境,珍惜大自然,愛護生物,才能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左江流域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觀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維護和自然平衡仍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
(三)體現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高度統一
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產生于原始部落社會,在內容的表達上、程序的規范化上以及責權利一致性上都充分體現了群眾民主參與,群眾利益訴求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和展示。如果個體利益在組織中被尊重,個人訴求在組織會議上得到完整的表達和吸收,那么這種習慣法就具備了被全體社會成員認同和遵守的基礎。少數民族群眾在數千年的生活實踐中也意識到生態環境的各個要素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體現在習慣法上就是要顧及整個族群的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只有在整體利益得到滿足或實現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于是習慣法就具有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高度統一的特征。又由于由公眾民主選舉產生的有威望的人公正執行習慣法,使得公眾有了維持或發揚這種精神的動力,遵守習慣也就成了他們自發的行為。
(四)懲罰的嚴厲性
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與當地民族群眾的宗教信仰、民族禁忌有著密切的聯系,違反習慣法,損害的不僅僅是所有社會成員的整體利益,同時也違背了整個民族的信仰、禁忌,對于個體成員來說,是件非常糟糕的事情,甚至會受到嚴重的民間懲罰。在具體的懲罰方式上,有款物罰、資格罰,在古代,情況嚴重的甚至還有肉體之罰。在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的年代,款物罰和資格罰其實也算得上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處罰方式。通過嚴厲的懲罰措施,使人們被動遵守習慣,這種被動遵守與民族群眾內心的主動遵守使得左江流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得以維護,給后人留下了綠水青山,使左江流域成為廣西乃至全國一個典型的生態資源寶庫。
三、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的時代價值
隨著依法治國及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對于邊遠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價值的習慣法卻受到冷落甚至忽視,這對于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建設來說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科學的、不合理的。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作為當地民族群眾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其存在對今天地方環境保護法治仍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一)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在地方立法中的價值
首先,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是地方立法的重要淵源。少數民族習慣法與每一個民族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發展狀況、經濟狀況、文化水平直接相關,由此表現出差異性和多樣性,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樣態[8]。各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狀況也各不相同,因此,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注意發揮民族地區地方性立法的重要性。2015年,為適應地方法治的需要,《立法法》作了一定的修改,賦予設區的市以地方性法規制定權,其中就特別強調了對環境保護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因此,左江流域環境保護地方性立法可以認可、吸收或借鑒本地環境保護習慣法的合理、有益的成分,使地方立法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以便地方性立法在當地的有效實施。其次,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可以彌補地方環境立法的空白。左江流域作為一個多民族地區,呈現出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雖然我國環境保護法制體系已初步形成,但各少數民族生態環境及生產生活習慣的差異性導致制定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民族地區特別是民族眾多的地區環境保護國家法治容易顯得無所適從,難以具體操作,甚至會出現立法空白,而有些不易通過立法進行規范的領域就需要當地習慣法進行調整。
(二)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在地方民眾守法中的價值
雖然左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左江流域和發達地區相比,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仍占主導地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開發性行為時有發生。為此,左江流域地方政府應引導當地民族群眾參與環境保護,努力提升民族群眾的環境法治意識,讓他們了解和掌握同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作斗爭的法律途徑,不斷增強群眾守法觀念。首先,完善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可以將其納入守法的范圍。制定法雖具有普適性,但強調的是國家、地方和社會的秩序,同時它難免會忽視少數民族群眾一定的心理需求。因此,左江流域地方政府要加強對民族村寨的指導,不斷完善村規民約,盡量做到科學規范合理易于被民族群眾所接受。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作為當地少數民族環境保護生態倫理文化的形式載體實際上與國家環境制定法在終極目標上是一致的,將其納入左江流域民族群眾守法范圍符合法律的精神和實質。其次,可以強化當地民族群眾的守法觀念。左江流域屬于老、少、邊、山、窮地區,一些民族群眾由于不了解制定法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的利益分配機制和意義,容易使他們產生自身利益訴求被忽視的心理落差,進而采取不斷逃避的心理來軟對抗國家制定法的實施,為了避免這種對抗,環境保護制定法可以吸收借鑒當地環境習慣法的合理成分或借助于本地民族法律文化資源,做到相互融合和良好溝通,環境制定法才能得到民族群眾的理解和尊重。
(三)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在地方環境執法中的價值
首先,有利于降低環境執法成本。我國是典型的成文法國家,成文法是調整社會正常運行及人們行為的最重要也是最正式的規則,但其和習慣法相比,也是執行成本較高的規則方案。實際上,習慣法在執行中表現出的簡單、快捷、高效等特點深受群眾的信賴。在民族地區,在處理村民之間的日常糾紛時,適用習慣法等非正式規范更加經濟實惠,尤其是相對于正式規范訴訟程序的拖沓、繁雜而言[9]。其次,有利于提高環境執法的效果。國家環境成文法在左江流域執行的過程中,可以大力弘揚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環保內容,把執法與當地少數民族良好風俗習慣有效結合起來,進而增強國家環境法治在當地各少數民族群眾中的權威,有利于增強民族群眾對環境執法的認同。
(四)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在地方環境司法中的價值
首先,有助于當地法官更好理解立法原意,便于案件的和諧解決。在左江流域,法院在處理涉及山林、土地、水塘等糾紛時,都會參考或依據當地習慣法。法庭審判中,對事實的認定,對法律條款的理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法官需要對多種因素綜合考量。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法官理解國家成文法,使法官們更科學的理解法律原意,法官在處理案件時也要注意援引或參考當地環境保護習慣法,靈活運用法律處理民間糾紛。同時,當地法院也可以吸收一些熟知當地環境保護習慣法的人員納入人民陪審員隊伍。這樣的司法處理結果對于當地民族群眾來說在心理上、思想上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也便于司法判決的執行。其次,有助于提高案件調解成功率。左江流域經濟相對落后,交通不便,司法人員有限,少數民族群眾常年生活在大山之中,對國家法律了解不夠,如凡事進行訴訟,無疑加大了群眾生活成本。因此,民族地區糾紛的解決一定要重視調解的作用,要重視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左江流域基層政府可以把民族村寨中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吸收到人民調解委員會中來,定期對其進行培訓,用民族習慣道德倫理去彌補現有環境法制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中的不足,實現傳統道德與現代法治的有機結合,讓調解成為解決民族地區社會矛盾的重要補充。
四、結語
左江流域環境習慣法是左江流域少數民族群眾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積累下來的精神文化財富,千百年來,其對于當地良好生態環境的維持起到了積極的效果。中國正努力走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依法治國已成為社會各項事業順利推進的主旋律,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更離不開法治保駕護航。因此,加大對左江流域環境保護習慣法的挖掘和研究,構建其與國家環境制定法良好互動機制,充分發揮其在地方環境法治中的價值和作用,對于左江流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保護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崇左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崇左年鑒[M].北京:線裝書局,2018:34.
[2]何勤華.法律文明史:第3卷·古代遠東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62.
[3]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135-146.
[4]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民俗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17.
[5]【走基層·龍州模式】“小塊并大塊”開創我國土地整治新模式[EB/OL].http://news.cntv.cn/2013/ 04/01/VIDE1364825279046687.shtml.
[6]《廣西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方案》政策解讀材料[EB/OL].http://www.gxcic.net/news/shownews. aspx?id=197697.
[7]陸林虎.建章立制求長效壯美風景入畫來[EB/OL].http://www.tiandeng.gov.cn/index.php/Home/ Index/detailed/id/13791.
[8]高其才.當代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2.
[9]韋志明.民族習慣法對西部生態環境保護的可能貢獻[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7(6):100.
責任編輯陸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