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
摘要: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見證,在產生“校園貸”這種新事物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諸多挑戰,針對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監管漏洞、學生防備意識不強等現狀,以及如何應對新事物對監管部門、教育部門、學生個體等提出的挑戰,本文從“校園貸”出現的背景切入,梳理現存的問題以及之后可能產生的風險,并嘗試從法律層面予以進行防治與解答。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校園借貸;法律監管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信貸方式,與之前的銀行流水信用、抵質押等方式進行貸款相比,通過網絡平臺貸款成為新的借貸方式。對于尚不具備經濟實力的大學生而言,在消費需求旺盛但無處需求借款的情況下,校園貸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網上借貸平臺的出現,將原有的民間借貸所需的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等條件大大放寬,也令資金的流通更加便捷與高效。但正是因為網絡借貸平臺發展時間較短,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因而也出現了各種問題。驟然爆發的“校園貸”熱潮需要引起關注,同時也需要監管機構與多部門合作采取相關的措施加以監管。
一、“校園貸”產生的背景
十多年前,招商銀行成為第一家發行專門針對大學生的信用卡的銀行,發行了第一張針對學生的信用卡,由于市場需求較大,其他銀行也紛紛加入這一市場,陸續開始發行學生信用卡。但與此同時,一項新事物的出現必然可能產生之前不曾料想到的問題,由于學生并無穩定的收入來源,自然而然產生了高違約率等問題,2009年銀監會特此發文,要求銀行不得向在校大學生開展信用卡業務,并明確相關細則,大大提升了辦理信用卡的門檻,政策的限制也使各大銀行逐步暫停該業務, 退出學生信用卡市場??墒秋L險終究是與收益并存的,正是因為存在這些風險,才更顯示出大學生信貸市場的前景廣闊。
根據某智庫報告,我國各類在校生總計3000余萬名,而每人每年有近千元的資金缺口需求,粗略估計,大學生信貸市場規模可高達千億元,伴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普及以及在校人數的增長可知大學生信貸規模仍具有高速增長的潛力,由此也免不了各大金融機構的關注與“搜刮”,而現在,“校園貸”也進入了爆發式的增長階段。
二、“校園貸”潛在的法律風險
(一)相關部門監管權責不明晰
校園貸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交相輝映,但與此同時,相關的配套措施卻未曾與時俱進地進行改良。2016年,國務院數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希望借此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觀,明確金融機構若要在大學生間推廣網絡借貸需經提前批準,否則需要依法進行處罰,但對于具體的監管內容則顯得略有力度不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針對網絡借貸的標準,現行立法與各監管部門并未達成統一的要求,更沒有像其他金融業務需要相應牌照一樣,進行更為嚴格的要求,致使許多平臺在尋找相關政策的遺漏之處,名義上是電子商務公司的形式,事實上卻是進行網上放貸。其次,由于現行國家層面的征信體系并未統一,由此各借貸人可以在數個平臺間進行更換,在某一平臺借款到期后立即向另一平臺進行借貸以此補漏。最后,即便是現有的銀保監會在部分監管層面有具體的政策規定,但對于各平臺的具體落實等內容,例如,資本的運營、放貸的實際去處、宣傳手段要求等并未進行落實,因而進一步提升了“校園貸”的壞賬率,落實到催債層面也出現不少非法現象到出現。
(二)學生金融知識較弱,缺少防備
“校園貸”的利率水平遠高于平常民間借貸,但在明面上各網貸平臺卻并未提示其較高的年利率,一般而言仍在20%以內,并未超過法律規定的限額范圍,可是借貸平臺收取的名目繁多的其他費用卻層出不窮,如滯納金、手續費等,綜合來看,這些費用累計起來遠超正常的利息水平,但限于大學生對此類金融陷阱并沒有足夠的提防意識,極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深陷其中,最終導致無法還款。
同時,大多數網貸平臺的放貸程序并無不合法,有的前期以照片+身份證的形式即可放款,放貸方式簡單,以此引誘學生沖動消費,而在之后進一步借款后,慢慢提升,要求學生證、戶口本,更甚之有要求周邊同學、老師電話號碼,乃至是自身裸照等信息,而在學生無法按期償還各種附加費用之后,以此進行威脅,導致出現了不少學生因心理壓力過大而做出不當行為的事故。
三、規范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對策及建議
(一)網貸平臺的規范體系建設
伴隨著我國科技的日益更新,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也催生了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同時由于其快捷與高效率的優點,迅速在金融領域站穩了腳跟,但與此同時對于這種新事物的出現,需要及時制定好相關的市場配套措施。
從立法層面而言,需要對金融消費市場進行更為明確的規定,如從準入、主體、對象等方面著手,并加強監管主體責任意識,推動各監管部門建立統一的征信平臺,以此避免“拆東墻補西墻”現象的出現,同時嚴格規范金融機構的運營機制與內控合規,對違法行為加大懲處力度,同時強化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其次還需要細化各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及放款要求,對利率也進行更為明確的規定,限定幅度,避免校園高利貸的出現。
(二)普及互聯網金融知識
學生始終處于學校的管理范圍,在制止學生被網貸平臺所欺騙時,學校應作為第一負責人,應發揮學術對人思想的教育與影響,可以通過各種理財講座或者開設一些金融基礎課程,提升學生的防詐騙意識。
另一層面上需要父母們給予更充分的關注,注意其心理動態,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同時建立第二還款人制度。在大學生逾期歸還甚至故意不歸還債務時,將其父母作為擔保人或第二還款人,在網貸開始時即通過告知其父母,一方面加強對大學生網貸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是避免不良借貸的出現。因而建立第二還款人制度十分必要。同時考慮到網絡借貸本身的便捷性,大學生在借貸時,第二還款人并不需要像擔保人一樣親自簽字,只需要提供其真實有效信息,并通過驗證身份等途徑進行確認。
(三)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實行堵疏結合策略
在當前大學生群體的消費信貸需求強烈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引申出的新興網貸消費模式,已經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雖然金融監管部門已經出臺相應政策,暫停各類互聯網金融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但是對其他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并未與時俱進,還需要國家在法律層面對“校園貸”進一步監管,國家應適時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撐。一方面對即將進入大學生消費信貸的機構設置嚴格的準入體系,提高互聯網消費信貸機構的準入門檻,從根源上阻斷“黑平臺”進入大學生消費信貸市場,把好市場準入關口, 同時為合規互聯網消費信貸平臺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還需要教育部門和其他各金融部門進行通力合作,正如中國銀監會明確指出對校園網貸的整治應采用“停、移、整、教、引”的五字方針,嚴格規范校園“網貸”,而這也有效減少了不良校園貸行為的發生。
校園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新興的表現形式,如果僅僅憑借個人的力量對其進行預防是比較困難的,還需要依靠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和引導,需要明確監管的主體、方針與政策,各部門實行聯合治理。但也正是由于我國金融業實行的是分業監管模式,而對于新興的校園貸平臺始終未明確具體的監管主體,對此需要盡早梳理清各部門間的權責關系,管理校園貸平臺并非僅僅是銀保監會的責任,畢竟銀保監會的管理范圍只能從銀行著手,對于校園貸平臺已經借貸主體的規范,還需要教育部門、網絡監管部門等進行合作,以此才能更好地避免因為校園貸而產生的悲劇出現。
網貸平臺的出現本意是通過促進資本的合理流動,向短期內缺乏資金的大學生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幫扶,初心是好的,但若是沒有合理的規范與制衡,反倒在運行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亂象,通過強力的監管,以及教育部門的通力合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金融觀,我們相信“校園貸”最終可以回歸其本質,真真正正為在就業、創業過程中缺少資金的學生提供更好的幫助,更好地為促進國家、社會、校園的美好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熊秉元.正義的成本:當法律遇上經濟學[M].上海:東方出版社,2014.
[3]周慧虹.網貸公司搶灘校園需“減速帶”[N].中國審計報,2016-02-15(7)
[4]張吉利.論我國“校園消費信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J].財政經融,2016(26)
[5]鄧建鵬,孫朋磊,李曄.校園網絡借貸的法律爭議及其監管路徑[J].金融監管研究,2016(09):71.
[6]陳巖,剌文琪,范杰.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