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緒兵
摘要: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人教版歷史教材(必修一)“祖國統一大業”一課的教學,通過一位臺灣老兵的“回家之路”來展示兩岸關系的發展與演變。此課教學,筆者通過五個片段的故事講述以及問題的精心設計,將一位臺灣老兵的“回家之路”融入祖國統一大業之中,引導學生懂得有國才有家,只有世界的和平、國家的繁榮才能讓更多的家庭平安幸福,進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家國情懷;統一大業;臺灣老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作為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歷史核心素養是當前歷史教育中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也反映出今后歷史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其中家國情懷是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新課標明確指出:家國情懷是諸素養中的價值追求目標,也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p>
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以構建學生積極的價值體系作為最終教育目標,實現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滲透歷史核心素養,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筆者以人教版歷史教材(必修一)“祖國統一大業”教學為例,通過五個片段的故事講述以及問題的精心設計,將一位臺灣老兵的“回家之路”融入祖國統一大業之中,以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課前思考:弘揚家國情懷,尋找合適素材
本課主要講述了“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一國兩制”在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上的成功實踐和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在家國情懷方面,新課標的具體要求是:通過對“一國兩制”構想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一國兩制”的構想是具有創造性的重大戰略決策,對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祖國統一問題的由來和海峽兩岸交流情況的了解和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歷史的屈辱和祖國興盛的必要以及兩岸隔離對我國人民造成的苦難,引導學生探究、分析、概括、認識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祖國統一大業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感受深切的題材,更是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最好素材。如何讓學生認識到祖國統一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關系?如何培養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的民族意識和歷史責任?這是筆者在課前思考的重要問題。
筆者嘗試通過一位臺灣老兵高秉涵“回家”的故事,將國家大歷史和個人小歷史結合起來,并將之穿插到全課的教學中,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線索。通過臺灣老兵的悲歡離合,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緊張與緩和的兩岸關系深刻地影響到個人的命運;通過高秉涵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感受到和平時期的家國情懷其實就是認同中國文化,熱愛偉大祖國,敢于擔當責任。因為家國情懷的現實表征突出表現為對故土的至深熱愛,對天下蒼生的樸素情感,對共同文化信仰的執著,對普遍價值準則的認同固守等。
高秉涵老人的一生,凝聚了當年逃難到臺灣的大陸民眾的坎坷和艱辛,也讓人更深刻體悟到兩岸和平的重要和來之不易。這樣本來理論性和政治性較強的一課,頓時因為這段有血有肉、真摯感人的傳奇故事而鮮活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空前高漲。
二、課中探索:體驗家國情懷,感受老兵故事
導入:今天我們上課的主題是“回家的路——祖國統一大業”。家,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是溫暖的存在,更是心靈的歸宿,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回家。然而有一個人,他卻無法“回家”,為了“回家”,他甚至用盡了大半輩子的時間。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之一的高秉涵老先生。讓我們一起來大聲朗讀感動中國組委會對他的頒獎詞: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高秉涵老人的一生,見證了大時代的悲歡離合,同時也凝聚著所有臺灣老兵經歷的坎坷與艱辛。這位平凡的老人是怎樣讓國人感動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高老,感受他那“回家”的故事。
很多學生可能知道臺灣老兵的故事,但是對臺灣老兵高秉涵的故事知之甚少,通過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的引入以及問題的設計,頓時讓學生產生一系列的疑問:高秉涵是誰?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讓我們感動?他的人生經歷和祖國統一大業有何關系?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挑選素材,對歷史人物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有利于喚醒師生內心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養成。
(一)少小離家,一世鄉愁
【片段一】1948年,高秉涵因為戰亂,拜別母親,跟隨國民黨組織的“流亡學?!?,一路逃難來到廈門,九死一生。1949年,年僅13歲的他跟隨大批國民黨軍人登上了開往臺灣的最后一艘船,就這樣來到了臺灣。當時他相信不用多久就能回家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臺灣當局很快就頒布了戒嚴令,這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長的戒嚴,長達38年,期間兩岸正常交往完全中斷。初到臺灣的高秉涵舉目無親,為了生活,他在垃圾桶里找吃的,跟貓狗爭搶一點點的食物,也在火車站當過小販吆喝過。歷經波折之后,他參軍入伍,邊服役邊學習,終于考上大學,成為一名法律系的大學生,畢業以后成為金門軍事法庭的法官。憑著個人堅韌的意志,高秉涵在極度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了下來。從離開家的那一刻起,鄉愁便開始了,他沒有一天他不在想家,經常深夜痛哭,淚濕衣裳。他曾經說過:“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彼褜?、對母親的思念寫在紙上,可是剛剛寫好,又立刻撕掉。
師:1949年高秉涵被迫與家分離,成為一名流浪在臺灣的孤兒,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國民黨內戰失敗,退守臺灣,造成兩岸的隔離與對峙。
師:中國歷史上,臺灣與祖國有過幾次分離?這一次分離與前幾次的性質有何不同?
生:三次分離。第一次:1624年被荷蘭侵占,1662年由鄭成功收復臺灣;第二次:1895年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抗戰勝利成功光復;第三次:1949年由于內戰導致了臺灣的分離。前兩次是由于殖民主義入侵造成的,屬于主權問題,而最后一次是兩黨之間的內戰造成的,屬于中國內政問題。
師:思鄉心切的高秉涵為什么不敢寫信,更不敢寄信?
生:因為當時兩岸處于敵對、對峙關系。
【片段二】1963年,28歲的高秉涵被派赴金門任軍事法庭法官。第二年,他遇到有生以來最棘手的案子。高秉涵曾說:“這個案子讓他背了一輩子的十字架?!边@個案件便是1964年“金門逃兵案”。一位名叫鄭鳳生的廈門籍士兵于1949年被強征入臺。在等待十五年后,終于輪到他到金門服役,他決心偷偷抱著輪胎下海,想游回對岸見媽媽,不幸被潮汐推了回來,被抓后定了死罪。臨刑前,高秉涵勸其喝點酒,士兵拒絕了:“我要清清楚楚地回家,我怕我喝了酒,靈魂不認得回家的路。”
師:假如你是高秉涵,面對這個案件,你會有何感受?
生:難受、心酸、沉重、壓抑、不忍面對……
師:母子親情在嚴酷的“軍法”面前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這樣的悲劇絕不是個例。在當時緊張敵對的環境下,高秉涵只能把對家鄉的思念深深地壓抑在心底,通過寫詩來傾訴心中的痛苦。到了1979年,他有幸參加在西班牙組織的一場國際法學大會,利用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高秉涵寫了一封家書,并托他的同學寄回家書。這封家書經由美國、香港再轉內地,輾轉三地。書信的內容是如何寄托他的思念呢?他會收到母親的回信嗎?
這一設計,通過高秉涵少年的經歷,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個人與家庭、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家的關系。臺灣老兵的悲劇源于國家的分裂和兩岸的對峙,臺灣老兵的幸福源于祖國的強大和兩岸的交流。對故土的熱愛、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是很多臺灣老兵內心深處的情感共識,這種情感一旦釋放,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通過“神入”歷史情境,讓學生談談高秉涵在審判案件時的感受,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家國情懷的體驗,也更有利于學生深刻地體悟到歷史知識背后鮮活而又生動的歷史內涵,啟發學生對歷史進行反思。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秉持“家國情懷教育不是一種灌輸式的說教,而應突出體驗性和探究性”的教育理念。
(二)情系家書,艱難輾轉
【片段三】高秉涵的信。親愛的娘:兒子1948年八月初六和娘泣別后,如今已逾三十一年了,但希望家里的老幼親人都還健在。如果您們方便的話,請盡快寫信給住在美國紐約市的袁玉杰同學,他會實時轉給我的。娘,我會活著回來,我也深信我一定會見到我健在的親娘,你一定要等我回來。娘,我渴望著你的回信!為不孝兒秉涵叩上(1979年8月20日)(書信內容為節選)
師:一封輾轉三個月的家書,寄托了高秉涵對母親的思念,也折射出當時兩岸的關系。等待中,1980年5月,他收到了大陸的回信,但卻不是母親回的,因為母親已經在兩年前過世了。“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高秉涵永遠也彌補不了的遺憾。1979年前,兩岸處于隔絕狀態,基本上沒有任何的聯系。為什么1979年后,高秉涵能收到大陸親人的信件呢?
生:因為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統一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建議海峽兩岸首先實現通航、通郵、通商和探親旅游。
師:其實 20世紀50至70年代末,除金門與廈門之間炮戰持續進行外,海峽兩岸處于隔絕狀態。相互傳遞的信息是廣播喊話及海飄、空飄的宣傳品。1979年5月5日,郵電部正式開辦寄臺灣郵件,比照香港、澳門地區資費計算郵資。因是大陸單向開放寄臺郵件,臺灣當局對大陸郵件一律拒收,退回原址,寄臺信件需由第三地轉寄。1979年哪些因素促使大陸轉變態度呢?
生:從國內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主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需要和平的建設環境;從國際上來看,1979年中美建交,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
師:要實現統一,就要有個適當的方式。實現統一的適當方式是什么?
生:“一國兩制”。
師:“一國兩制”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生:“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師:“一國兩制”是在尊重臺灣的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符合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整體利益,是統一大業的需要,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需要。這一構想最先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但是“有心栽花花不開”,這一構想首先推動了香港、澳門的回歸。香港、澳門的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雪洗了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了港澳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我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師:香港問題、澳門問題與臺灣問題的產生有何不同?
生:港澳問題是歷史上殖民主義侵略中國遺留下來的問題,而臺灣問題則是內戰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
師:面對大陸發出和平統一的信號,面對大陸提出“一國兩制”的方案,面對大陸對臺政策的調整,臺灣當局的反應如何?當時臺灣領導人蔣經國在接受《明鏡》周刊記者采訪時提到:“我們要盡一切力量,反共到底,決不與中國談判。”1981年,臺灣再次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生:臺灣仍然堅持十分強硬的態度和立場。
師:是的??梢妰砂蛾P系的解凍仍然遙遙無期。這讓習慣服從的廣大老兵默默地承受離家之苦,尤其是思鄉心切的高秉涵。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書反映的是親情和牽掛,體現的是鄉愁和思念。家書的輾轉,反映出當時兩岸之間交流的中斷,而突然收到來自大陸親人的回信,則體現出大陸在1979年以后釋放出和平統一的信號。針對收到家書的原因,筆者結合教材設計了多個問題,讓學生認識到“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創造性地提出的偉大戰略構想,對解決臺灣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體現了解決國家問題的新思路。學生在思考和探討中認識到這一構想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上保證了民族氣節和歷史責任的受人尊重與逐步實現,學生為此而感悟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霸跉v史教學中,把家國情懷作為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形成基于國際視野的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政治認同?!?/p>
(三)奔走呼吁,我要回家
【片段四】1987年,臺灣老兵紛紛走上街頭,打出“想家”“想念母親”等口號,掀起一場“外鄉人返鄉”運動,獲得了輿論的支持。高秉涵作為老兵之一,也參與其中。當時返鄉探親發起人之一姜思章老先生曾說:“出來這么多年,我連父母是生是死都不知道,我只求政府能讓我回去,如果父母還在,就為他們奉上一杯茶;就算是父母已經不在了,也好為他們獻上一炷香?!?/p>
師:老兵們的抗爭,得到島內外人士的支持,給國民黨當局極大的壓力。之后臺灣當局被迫做出了什么改變?這種改變對高秉涵的“回家”之路又有何影響?
生:1987年臺灣當局允許臺灣居民回大陸探親,兩岸關系出現歷史性的變化,高秉涵圓了“回家”之夢。
師:1987年,高秉涵就遞交了申請,但因申請人數過多、手續繁雜,他回家的時間被延后。1991年,闊別故土已經42年的高秉涵終于回到了家鄉——山東菏澤,實現了“回家”的夢想!那年他56歲。假如你是當時的高秉涵,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生:激動、高興、彷徨,因為擔心親人已經不認識我了。
師:是的,高秉涵當時到了村口,卻不敢走進去,他在村口徘徊許久,半個小時才終于邁開了腳步。此行他還有一個特殊的任務——送菏澤老兵王士祥的骨灰回家,從此他便走上了送老兵骨灰回家的長路。為了達成老兵們的遺愿,這30年來,他一共抱了近200壇臺灣老兵的骨灰回到大陸,最遠的送到新疆,讓那些老兵回到了一輩子想回卻最終沒有回到的“家”,并且表示這個責任他會一直堅持下去。
師:此后兩岸關系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通過對《兩岸關系重要發展歷程》的自主學習和歸納,學生得出以下內容。
[時間 兩岸關系的變化 1979年 大陸停止炮擊金門,實現兩岸真正?;?。 1987年 臺胞回大陸探親開放,兩岸隔絕堅冰被打破。 1992年 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實現歷史性突破。 2005年 國共兩黨領導人舉行60年來的首次會談,兩岸關系出現新發展。 2008年 兩岸實現“三通”。 2015年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實現歷史性的首次會面。 ]
通過臺灣老兵“返鄉探親”這一故事的引入,引導學生體驗開放兩岸探親順應潮流,順應民心,是實現兩岸交流開放的重大一步。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回家”之路是多么艱難,體驗高秉涵老人當時復雜的心情以及對故鄉的熱愛。親情和恩情的延續將不斷滋養兩岸的家庭,帶動兩岸人民的來往。家國情懷在老兵的艱難回家之路和老兵的鄉土情愁中的得到了升華。
(四)家國情懷,傳之后世
【片段五】傳統文化、家國情懷支撐著這位80多歲老的人在兩岸之間往來奔走,繼續從事為亡故的老兵送骨灰的公益事業。2016年高秉涵下決心要帶著孫輩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希望他們能感受文化的根源,認祖歸宗。2017年第九屆海峽論壇開幕式上,他被邀請作為嘉賓,發表了“回家的兩條路”的演講。他說第一條是為亡故老兵照亮回家的路;第二條是為自己的兒孫指引回到祖國懷抱之路。這“回家的兩條路”,注定了不會平坦。2017年11月高秉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有生之年,唯愿臺灣重回祖國母親懷抱。
師:高老最終能夠“回家”是兩岸關系不斷融合交流發展的結果。兩岸的距離其實并不是空間的距離,也不是軍事的緊繃,主要是政治上的分歧和心理的分歧。請問如何來拉近兩岸的距離呢?
生:加強兩岸之間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加強民間交往,尤其是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出臺一些照顧臺灣同胞回大陸就業和生活的措施,讓他們享有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讓臺灣同胞感受到家的溫暖,愿意回家。
師:其實“回家”的路并不是一帆風順,那么臺灣“回家”的絆腳石有哪些?
生:“臺獨”、國際反華勢力的阻撓,兩岸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距……
師:面對風險和挑戰,2005年全國人大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使得制裁臺獨有法可依。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對臺關系時表示,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梢哉f,“六個任何”顯示了我們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和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不僅是中國大陸的夢,也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兩岸同胞應該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師:本課通過臺灣老兵高秉涵的故事講述,他的哪些精神感染你或值得你學習?
生:堅守信念、責任擔當、自強不息、熱愛祖國、家國情懷……
通過高秉涵老人堅守和執著的傳奇經歷,讓學生明白我們應心懷感恩,感恩那些勇于承擔歷史使命與順應潮流的人們。通過如何拉近兩岸的距離以及兩岸關系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等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知曉我們應該以更加智慧的途徑推動兩岸關系,以更加平和溫馨的方式延續兩岸家族的血脈親情,結束過去孤苦的悲情與分離的痛苦,使中華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兩岸大地。教學最后再次以高秉涵老人的故事作為結尾,讓學生談一談從他那里學到了什么?今天我們應以何種姿態去擔當歷史責任?學生在探討交流中,家國情懷再次得到升華。
三、課后感悟:培育家國情懷,激發責任擔當
(一)同仁交流
本課案例是筆者參加學校組織的“益智杯”優質課大賽后的所思所感所想。課前,在備課組同仁的幫助下,大家建言獻策,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課后,我校備課組熱烈討論,積極點評,也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
南京市歷史學科帶頭人、我校歷史教研組組長胡斌老師認為:“故事教學和情景教學在歷史核心素養的養成中具有重要意義,家國情懷的培養絕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和問題設計,而是通過鮮活的故事和真實的情境來引導學生思考和感悟。本課采用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來串聯兩岸關系的發展演變,強調情景設計、線索明晰明了、節奏跌宕起伏、故事懸念感人,讓本節課呈現出歷史課的味道,形成師生的情感共鳴”。
南京市骨干教師、我校高一備課組張廣明老師認為:“本課內容簡單,線索清晰,重點內容是兩岸關系的發展。如何調動學生的歷史興趣,幫助學生增加體驗,營造歷史情境,是這節課的關鍵所在。如果簡單地講述統一大業的背景、內容、過程和意義,則會讓本課索然無味、枯燥刻板。本節課通過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臺灣老兵故事,讓學生感悟到曾經一段真實的歷史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結合歷史人物不同時期的經歷,反映了兩岸關系的時代背景,讓歷史課堂更有生命力,也能激發更多的同學傳承歷史人物背后的精神品質。同時,將人與家、人與國、人與世界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感悟到有國才有家,只有世界的和平、國家的繁榮才能讓更多的家庭平安幸福?!?/p>
(二)教者反思
家國情懷,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又具有新時代中國的特色。本課通過一位臺灣老兵的“回家之路”來展示兩岸關系的發展與演變?;丶?,是中國人對親人故土的眷念,也是中國人文化心理認同的體現,更是對家庭和親情的堅守。
高秉涵的一生,既見證了兩岸關系的和平與動蕩,又踐行了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高秉涵所經歷的傷痛,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通過這個縮影,我們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透過這個故事,我們更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統一是歷史的必然,是大勢所趨,是人心所向,也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學習他的事跡,就是讓學生感受到在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的道路上,自己應當向高秉涵老人那樣,具有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僅僅依靠單向傳授、記憶、重復等手段是無法實現的,必須經歷“情動—體驗—理解—遷移”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我內化建構的結果。其實,歷史教學的目的并不僅是讓學生記住課本中的一個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現象,而且要引導學生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形成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使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并逐步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歷史課,其實也是人文課,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能用心挖掘,每一節課堂其實都是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良好素材。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
[2]魏善春.當代課堂教學變革:一種過程哲學的審視[J].現代教育管理,2019(12).
[3] 周劉波.家國情懷:教學意蘊與生成路徑[J].歷史教學,2018(13).
[4] 邵清.學科核心素養之“家國情懷”的認識與實踐[J].歷史教學問題,2018(1).
[5] 張萍.基于“問題探究,家國情懷素養培育”的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8).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