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


摘要:單元是英語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谥黝}意義的單元整體教學是整合課程內容、實施深度教學、發展核心素養、落實學科育人目標的有效途徑。在英語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單元主題挖掘英語詩歌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內涵與形式之美,從而幫助學生獲得積極的審美體驗。
關鍵詞:單元主題;英語詩歌;審美體驗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內容,直接影響其對語篇的理解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敝黝}語境不僅規約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單元教學目標是總體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英語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語言的運用,還要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因為學生應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樣性,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和意識,并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
英文詩歌常用凝練、形象、富有美感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思想和意義。教師通過詩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可以引導學生鑒賞英語詩歌的語言美、形式美、意蘊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然而,由于學生難以理解詩歌,在高考試題中又少涉及,導致詩歌教學在教學中長期被忽視或簡單處理,教師一般只停留在疏通生詞、解析詩歌大意的層面上,不能以主題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教師要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必然要深化詩歌主題語境。筆者在執教一堂公開課時,依托單元主題,串聯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理解和美的體驗。
一、圍繞單元主題設定鑒賞目標
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模塊六Unit 18 Beauty 中Lesson 3 Poetry的內容是兩首關于夜晚的詩。Poem A是我國著名詩人李白的《靜夜思》英譯版——A Tranquil Night;Poem B是一首美國詩——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平安夜)。兩首詩在基調、主題、意象等方面都有顯著的不同,可看作是詩歌的對比閱讀。其中,李白的《靜夜思》的英譯版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唐詩,寫遠客思鄉之情,意味深長,耐人尋味;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一文卻直白地描述了平安夜的歡樂,感情熱烈而外露。兩首詩都展現出語言之凝練、優美。
基于對文本的解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第一,掌握tranquil, drowned, thistle等詞匯,獨立完成文中圣誕老人形象句子的翻譯,掌握詩歌中theme, tone, rhyme和image四要點;第二,緊緊圍繞單元主題——“Beauty”完成唱歌、問答、翻譯、討論等任務,提升閱讀技巧,發展獨立探究的思維品質;第三,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欣賞詩歌中的隱含意義及詩歌的視覺美和聽覺美,獲得情感教育。為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筆者在各個環節都圍繞單元主題展開活動。在鑒賞詩歌前,筆者引導學生齊唱英文兒歌,了解詩歌同源;在鑒賞詩歌環節中,帶領學生通過聽和誦讀來感受詩歌基調,又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主旨;在深入鑒賞環節,帶領學生用本節課學到的閱讀策略欣賞了一首英文詩歌;在最后討論環節中,筆者深化了本課主題,引導學生多去發掘詩歌之美,做一個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人。
二、基于單元主題鑒賞的高中英語詩歌教學過程
(一)導入英文歌曲,激活背景知識
課始,筆者引導學生一起唱一首描述夜晚的英文兒歌Little star,并提問為何這首歌朗朗上口。學生發現每句歌詞的最后一個詞是韻腳,教師在黑板上板書“Rhyme”。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組合和建構的過程。在此環節,筆者利用學生熟悉的歌曲不僅為其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還自然地引入韻腳和詩歌同源的概念,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預測。
(二)體會詩歌情感,遷移背景知識
教學中,筆者先要求學生背誦《靜夜思》,感受古詩憂傷、孤獨的基調;然后,拓展中國詩歌中情感和基調經常由標題透露出來,“思”經常表達的是含蓄、憂傷的感情,如《秋思》《長相思》等;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在西方詩歌中是否也存在和中國詩歌相似的情況;最后,學生閱讀第二首詩歌的標題——A Night Before Christmas后,由標題預測這首詩歌的情感是快樂的、熱烈的。知識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教師利用中文詩歌鑒賞中常用的技巧,引導學生把通過標題體會情感這一知識遷移到英文詩歌鑒賞中。學生在感受詩歌基調美的同時,也掌握詩歌鑒賞的第一個策略,即通過標題來預測情感。
(三)體會詩歌內容,運用背景知識
1.聽讀鑒賞
筆者播放磁帶,要求學生感受詩歌的情感,并驗證先前的預測。筆者提問:“What are the feelings in the two poems?”學生總結出Poem A的基調是“sad and sentimental”;Poem B的基調則是“cheerful and lively”。學生朗誦有助于鑒賞詩歌之美,尤其是詩歌的韻律、節奏、情感之美。因此,朗誦一直是詩歌鑒賞的重要形式。筆者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陌生的外文詩歌,很難做到自主誦讀。于是,筆者創造充分的機會引導學生傾聽、感受和品味,為下一步的自主誦讀搭建梯子。
2.韻律鑒賞
在學生確定Poem A為多愁善感的基調后,筆者便引導學生找出Poem A中最能表達作者憂傷之情的詩句。教學片斷如下:
T: Since you can feel the homesick and lonely of the poet, can you find a sentence to express the sentimental feeling in poem A?
S: Heat bent, 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
T: Do you think the word order is normal?Can you rewrite it in a normal word order?
S: I am drowned in homesickness.
T: Why does the poet use different word order?Let us find it together.
筆者繼續追問并啟示學生運用在歌曲Little Star中確定韻腳的辦法,引導學生發現倒裝的運用出于押韻的需要,并找出其他韻腳,如“light”“bright”。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獨立找出Poem B中的倒裝句和韻腳。由此,學生掌握了第二個詩歌鑒賞策略,即牢記詩歌的詞序是不同的。押韻是詩歌中獨特的體裁特點,能創造出聽覺美,這也是詩歌的魅力所在。由于押韻的需要,詩人常常使用不同的語序,例如倒裝句,這也容易給學生造成閱讀障礙。因此,教師需要循循善誘,在課堂前半部分不斷鋪墊的情況下,合理設計有梯度的教學活動,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由詩歌押韻建構的聽覺美。
3.意象鑒賞
Poem B中最重要的意象是圣誕老人的形象。圣誕老人源于基督教文化,形象幾經演變,筆者展示一幅最初的圣誕老人畫像,讓學生猜測圖中的人物。由于最初的圣誕老人形象和課文中圣誕老人的形象構成了鮮明對比,學生很容易聯想:為何圣誕老人的形象由最初的嚴肅神圣轉變成如今的親切可愛?筆者適時點撥正是因為Poem B的詩人創造出膾炙人口的圣誕老人新意象,使戴紅帽、白胡子的圣誕老人形象深入人心。筆者又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分組翻譯圣誕老人的image,并和作者的詩句進行對比。根據這些詩句,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出圣誕老人的形象。
意象較為抽象,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意象,筆者播放一段中國詩詞大會的視頻,借助視頻里的沙畫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意象。筆者選取的材料新穎、有趣、易于理解,學生能較為容易地理解意象是詩人通過字詞的描述,在讀者腦海中呈現的圖像,并總結出它是詩歌的另一種魅力——視覺美。教師在PPT上呈現Poem A 和Poem B中的意象(如圖1、圖2所示),引導學生直觀感受不同意象所呈現的視覺美。
通過對比這兩組意象,學生體會到清冷孤寂和溫暖快樂的兩種感情,并掌握詩歌鑒賞的第三個策略:定位詩歌意象并理解隱含意義。意象是詩歌的本質特性,意象的鑒賞是詩歌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但意象是讀者基于詩句,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構建的圖像,較為抽象,可意會,難以言傳。同時,很多意象在特定的文化中本身就具有象征意義,如月亮在中國詩歌中隱含思鄉的意味。意象的獨特性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于是,筆者設計了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翻譯對比、沙畫展示、圖像構建、意象的情感對照等,有效幫助學生體會了詩歌由意象建構的視覺美,理解了詩人用意象表達感情,達到詩以言志的目的。
(四)鑒賞課外詩歌,深化背景知識
拓展延伸環節,筆者播放了一首歌曲——《當你老了》,并告知學生這首動人的歌曲改編自著名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When You are Old,筆者呈現出英文詩歌,鼓勵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鑒賞技巧,即讀標題預測基調,感受情感美;找出韻腳,感受韻律美;通過關鍵詞想象詩中的意象,感受視覺美等策略來鑒賞這首詩。筆者提問:“Most of us believe young lady is beautiful, but why the poet says, when you are old, you are beautiful?”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出不同的回答。筆者又在PPT上展示兩位老人在爐火讀書的溫馨畫面,學生感受到濃濃的愛意,理解詩人通過此意象表達了深沉的愛和永恒的美。此時,筆者鼓勵學生配樂朗誦這首詩歌,體會其中雋永的感情,理解詩歌同源、詩以言志的深意。
課終,筆者在PPT上展示一些流行的詩詞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鼓勵學生課后進一步發掘詩詞的美。在詩歌鑒賞中,對于教師而言,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解析字詞、灌輸詩歌主旨,而是設計不同層級和難度的活動,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因為詩歌鑒賞是一種詩人與讀者的共情活動。學生對詩歌的鑒賞也必然有自己的情感,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成,讓學生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以期未來他們會主動接觸和挖掘更多詩歌的內涵,意識到這種永恒的美可以超越語言和文化。
三、高中英語詩歌主題鑒賞的意義
(一)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大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都只關注本課的主題或者標題,而忽略了課文是單元的有機組成部分,單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為了單元的主題目標達成而服務的。本課的題目是Poetry,過于寬泛,難于發掘好的切入點。如果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忽略了單元主題Beauty,對文本的挖掘就極有可能停留在講解詩歌的格式、韻律、大意等具體知識點上,拓展的內容也僅限于知識層面,使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第三維目標無所依托。筆者充分考慮了單元主題,課堂所有活動都圍繞美這一主題展開,挖掘出詩歌同源的形式美、意象創造的視覺美、韻律創造的聽覺美以及詩以言志的主旨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深刻感受了多維度的詩歌美,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提高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學生應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象,可以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并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多元思維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能力。詩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教師只停留在排列、押韻的解讀上是不夠的,但貿然拔高詩歌鑒賞的層級,既增加學生閱讀的難度,也難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針對這一現狀,筆者設計了有梯度的問題,循序漸進,層層推進。如在導入部分用一首兒歌兼詩歌,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同源,為鑒賞詩歌做鋪墊。又如學生很難發現詩歌中倒裝的意義,為鼓勵學生自己探索,筆者先讓他們在兒歌以及中文詩中找韻腳,利用知識的遷移在英文詩歌中確定韻腳。再如意象是本課的難點,筆者通過直觀的視頻觀賞和抽象的翻譯想象,引導學生不僅理解了意象,還發揮了其想象力,體會到迥異的情感,得出詩以言情的結論。由于教師不斷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學生不僅掌握了本課的重難點,而且還有效地提高了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
(三)實現了學科育人的目的
學生學習詩歌的意義絕非停留在背誦和吟唱的層面,更要學以致用。如今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層出不窮,使青少年對文化的了解膚淺化、娛樂化。他們亟需經典文化的熏陶,建立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筆者不僅傳授了具體的知識,還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通過本課生動有趣的活動,筆者給學生滲透了傳承經典文化的意識,激發了學生挖掘經典文學之美的興趣,幫助學生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從而實現了學科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詩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解剖[J].外語電化教學,2007(114).
[4]李溫和,李邵明.多模態高中英語課堂中的詩歌鑒賞與創作案例[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40).
[5]陳曉云.英語詩歌教學中發展學生審美情趣的探索[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42).
[6]周建新.從詩歌“三美”談詩歌批評[J].廣西社會科學,2004(3).
[7]章波勇.巧用課文主線,優化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40).
[8]王丹.龐德詩歌與中國意象[J].新生代,2009(5).
[9]劉希開.開發學生資源構建生態課堂[J].內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9).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