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仁
摘要:語文教師的主動教學應化復雜為簡單,落實語文數學目標,“觀教”與“察學”,還要認真鉆研教材,開展師生互動性對話,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這樣,有利于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師生共同發展,快樂學習。
關鍵詞:主動教學;落實目標;鉆研教材;互動對話;組織活動
“教師的主動教學”是美國教育家Thomas L.Good和Jere E.Brophy合著的《透視課堂(第10版)》(以下簡稱《透視課堂》)第十章的內容,它是全書的核心。他們提出“教師的主動教學”具有六個特征:理性認知“教學”、教學目標科學、觀察教學行為、認真鉆研教材、促成學生理解、組織綜合活動。那么,語文教師的“主動教學”應具備哪些特征呢?
一、要化繁為簡
《透視課堂》第十章的內容是教師的主動教學。首先,教師要理性認知什么是“教學”?有人認為“教學是藝術”,就意味著教學是個性的、即興的、創造的,其精妙之處只可意會無法言傳,也意味著教學需要一定的天賦;也有人認為“教學是科學”,其本質就應該是可以研究揭示的,可以不斷深化認識的。而我們對課堂的認識,缺失的恰恰就是“教學是科學”這個部分。長期以來,我們對課堂的把握更多的是建立在直覺、經驗和教師教授上,課堂觀察也同樣如此。正因為對“教學是科學”的認識是缺失,課堂觀察只能是從經驗到經驗,難以有真正的研究。
那么,“教學”究竟是什么呢?當“教學”的“教”讀作第一聲(jiāo)的時候,“教學”是動詞,意思是“教書”,即教學生學習功課,把知識或技能傳給學生;當“教學”的“教”讀作第四聲(jiào)的時候,“教學”是名詞,意思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當“教學”分解成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時候,“教學”是詞組,是指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所以,教師的主動教學是說教師不是藝術家,不能把課堂作為藝術表演的舞臺;教師不是科學家,不能把學生當成科學實驗品。教師的主動教學是“不持外力推動而行動,能夠造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圖進行”,也就是教師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探究者。
透視當前的語文課堂,特級教師于永正說第一亂是流派多,負面的東西也不少,如教師聽了一些特級教師的課都有些迷茫,本來會教語文的,聽了這些教師的課竟不會教了;第二亂是工具性模糊了,也就是說語文的工具性被邊緣化了,這是非常可怕的;第三亂是有人把語文教學中簡單的問題搞復雜了,具體表現為內容復雜、手段復雜、環節復雜。語文教師怎樣實施主動教學呢?《透視課堂》給我們描繪的景象是:課堂要有系統知識;教師要對課堂分析;要呈現有效能的教學;通過課堂觀察增強教師的意識,發現課堂觀察的價值和簡化課堂觀察的任務,做好課堂觀察的記錄;掌握個案研究技巧;注意研究和觀察反饋等等,這些都要依靠“教師作為決策者”。如特級教師竇桂梅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一課時,這樣進行:
師:大喊著是怎么喊?用你們的朗讀,告訴我。
生:(用力)下雨啰——下雨啰——
師:這里“下雨啰”重復了兩回,有可能——
(手勢提示,朗讀應讀出變化)
生:(語氣很急切)下雨啰!下雨啰!
生:(語氣很慢,陶醉的樣子)下——雨——啰——
生:(語氣前低后高,表示歡快)下雨啰——
生:(語氣前高后低,表示強調)下雨——啰!
生:(語氣前慢后快,表示心情變化)下雨啰——
生:(語氣前快后慢,表示心情變化)下雨啰!下雨啰——
師:好一個快樂的蕭紅!在這祖父的園子里想怎么喊,就怎么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來吧,頑皮的蕭紅,把水揚起來,喊起來吧!
竇桂梅老師的主動教學扣住“下雨啰”三個簡單的字,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拓寬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將語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強烈愿望。
用于永正老師言簡意賅的話來說:“語文教學不能瞎折騰,牢記八個字:‘字、詞、句、篇、聽、說、讀、寫,尤其是讀和寫兩個字。”語文教師的主動教學要有哲學思考,敢于化復雜為簡單,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哲人。
二、要落實教學目標
教師的主動教學把作為實現教學目標手段的教學方法列為首條敘述。首先,教學目標的設置要科學。《透視課堂》在課堂理論教學中強調了理論學習的重要性,書中引用了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把認知目標分為六個水平層次: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并指出知識層次的問題是低認知水平的;強調對所學材料的記憶;領會和應用問題是中間層次的,強調把握所學材料的意義應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分析、綜合和評價問題是高層次的,強調將整體材料分解成構成成分,并理解其組織結構,將所學的零碎知識整合為系統知識,對所學材料進行價值判斷。六級認知水平對學生的要求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由此可見,根據教師的教學目標,把高層次的問題和低層次問題通過各種方式結合起來,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理論水平的最佳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是關于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于永正老師強調教學目標要簡要,他這樣設計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望洞庭》一課的教學目標:第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字只記不寫;第三,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第四,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簡簡單單的四個教學目標就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方法目標和情感目標都囊括其中了。
關于教學目標,于老師說:“老師一定要搞明白‘學生為什么要學語文‘語文教什么這兩個問題。”學語文就是為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即為了掌握語言這個工具,以便于在生活中、工作中與人交流。教師教什么?一要教字,即引導學生認3500個漢字,會寫其中的2500個,這是“硬指標”,最基礎的指標;二要教讀書,即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語言,理解、積累詞語,感受表達方法,包括修辭方法等;三要教作文,即引導學生要學會表達,這是總目標,每一課還有每一課的小目標。教師要關注每課課后的學習要求,把課后的學習要求落實了,教學任務也就基本上完成了。
三、既要“觀教”又要“察學”
觀察是《透視課堂》的高頻率詞語。語文教師的主動教學應進行“教師行為與學生學習相關的研究”。研究教學行為要進行課堂觀察,有人將課堂觀察分為“觀教”和“察學”。
先說“觀教”。所謂“觀教”,即以教師的教學行為作為主要觀察點。傳統的課堂觀察,尤其重視觀察“教者”的示范課、展示課、比賽課,“觀教”更是將目光聚焦于執教者“教”的表現中,課堂組織、教材處理、師生互動、課堂調控等都從教者的行為來觀察。在“觀教”中,觀者眼中只有教師,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學生自然成為配角,學生的學習是否真正發生、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怎樣的情感體驗等反而被選擇性地忽略了,忽視了學生,教學永遠也不會發生。傳統的課堂觀察還忽視教師的“家常課”,須知“家常課”才是教者的真常態。可是,“觀教”有的走馬觀花,做做樣子,只聽不評,這不是課堂觀察;有的為了完成任務,從同事的教案上“聽課”,這更談不上是課堂觀察。不論哪種類型的課堂觀察,“觀教”都要觀察教者的教學過程、教學結果和教態、教風,這些是教師核心素養的集中反映;“觀教”還要觀察教者的文雅氣質,因為語文教師飽讀詩書和教育理論書籍,一定體現在主動教學上。語文教師的主動教學要文雅,有風度,要有教育智慧,因為比讓學生尊重教師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喜歡上教師。一個學生只有喜歡上教師,才會喜歡上課堂,喜歡聽教師的講課,才會從教師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
再說“察學”。“察學”強調以學論教,主要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尤其重點觀察學生的學習是否真正發生。什么是“學習”?《弟子規》中講到“學”與“習”的關系是互生互長,“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可見,“學”是基礎,是知識,是“知道”,怎樣才能將這些“學”到的東西轉化成能力,轉化成應用呢?那就需要在“學”的基礎上“習”,踐行、實踐、力行,這樣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提升。為什么要觀察學生的學習是否真正的發生?因為一個人要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必須經常性地“學”與“習”,持之以恒地做,才能得到真知。荀子認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陸游強調“古之君子,學以為己”。“學以為己”這四個字成為一代代學子孜孜以求的精神目標,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學以為己”是說學習的價值:第一,在于能夠因學習帶給我們沉醉其中的快樂與挑戰;第二,在于能夠因學習達成自我德與智的完美與和諧。
語文教師主動教學,學生才有自主學習。課堂觀察的對象是師與生、教與學這兩對因子。研究課堂,只有既“觀教”又“察學”,真正的研究才會開始。比如特級教師靳家彥老師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一課時,有學生說:“文中‘何必這樣說呢?這句話的標點符號用得不對,因為這一句既不是疑問句,也不是反問句,是不贊成對方的話,不必這樣說的意思,不含問意,應該把問號改成嘆號或句號,但這一段話的嘆號用得太多,可以用句號。”于是,靳老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議論紛紛。有學生說:“同意這位同學的意見,這句話用問號是不對的,你越讀越覺得它不對。”靳老師繼續引導:“同學們一旦把書讀進去,就會有許多不同的感受,這是真正用心在讀書,就這樣讀。”
課堂上,靳老師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靳老師認為教師應該選擇重點詞語、句子、句群或段落,教給學生規律性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并逐步轉化為能力。我們把這些字、詞、句、段、章的訓練內容稱之為“訓練點”。教學時,教師一定要選準時機,在學生感到困惑、迫切希望解決時,主動施導,展開訓練,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真正發生“學習”。
四、要認真鉆研語文教材
語文教師的主動教學要給學生呈現知識。呈現什么知識,這就需要語文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堂教學中,知識借助于“敘述”得以呈現和表達,表現為教材的靜態敘述和師生“言說”的動態敘述兩種方式,其中敘述主體的指定、敘述語體的選擇以及敘述內容的闡釋,反映著教師課堂上的角色定位、知識的闡釋方式以及課堂上存在的知識形態。怎樣鉆研教材?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得好:“摸清作者思路;領會思想感情;咀嚼語言文字;確立精讀方略;確立作文方法;明確編者意圖;總結表達方法;撰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主動教學的藍本,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要創新,要有個性特點。
鉆研教材的成果是備課,它是給學生呈現知識,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備課要備教材,因為教材是根據新課標所規定的知識內容和要求編寫成的。教師還要備學生、備方法、備過程、備資源,這樣教師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方法。于永正老師認為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多在“備”上下功夫,要把課文朗讀好,把板書的字詞照著字帖練好,把關鍵詞語的意思把握準。
特級教師支玉恒老師備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課時,設計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總思路: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度過。初步統計,學生各種形式的讀書次數為:全文朗讀一次;第一段朗讀一次;第二段讀、背九次;第三段讀、背四次;第四段讀、背六次。讀句就更多了,整堂課教師范讀句子,學生學讀句子隨處可見,第一個學生在讀第三段的過程中,教師就多次指導讀句。在教師出示五張圖片時,學生又讀背了許多句子。教師花大量時間引導學生這樣反復地讀,學生越讀越有趣味,就讀出其中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