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鵬
摘要:生活語文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培智學校的一門一般性課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與生活性特征。《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的頒布為培智學校語文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也為培智學生生活語文的學習提供了指導。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分析學生情況、分層制定課程目標、綜合選取教學方法及合理進行學業評價等四方面進行探索,以落實生活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推動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的高效實施。
關鍵詞: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標準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生活語文課程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一般性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課程標準》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在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的基礎上,融入了生活性的特征,從培智學生的實際出發,樹立了“以學生為本”的課程觀,并強調“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理念。生活語文課程將語文教學根植于現實生活,通過學生在觀察生活、感知生活和體驗生活中學習和應用語言文字,培養其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與適應生活的語文學科素養,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并融入社會生活。
隨著融合教育的發展,培智學生的障礙程度日趨嚴重,在語文學習中存在著動機缺乏、自控能力差及學習效率低等問題。此外,培智學生極易受自我情緒的影響,難以根據場合和對象的變化適時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行為狀態,僅能夠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對于不感興趣的事物則常常不加理會,甚至表現出排斥與倦怠。基于此,培智學校語文教師在落實《課程標準》展開教學時,要做到充分分析學生情況、分層制定課程目標、綜合選取教學方法及合理進行學業評價。
一、全面分析學生情況,了解學生語文學習基礎
學情分析是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準備情況的了解。《課程標準》要求生活語文課程要注重學生潛能開發與功能改善的有機結合,特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高度重視不同程度、不同障礙類型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特點和學習需求,科學評估學生的特殊需要,根據個體的語言發展特點,通過多種方式開發潛能,將發展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全面分析學生情況,正確認識、合理評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具體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征與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語文教學更加切實、有效。
學情分析是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教學的基礎,教師在分析學情時應注意全面性與具體性。就全面性而言,教師不僅要明確班級中學生的人數、障礙類型及障礙程度,還要了解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力與知識儲備;就具體性而言,教師要在著眼于學生已有語文能力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生的語文學習潛力,并對其潛力做出具體的描述分析。專項評估是進行學情分析的首要環節,在培智學校班級中,學生障礙類型普遍多樣,通過全面的專項評估,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到不同障礙類型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學生的個性特征,以便更為科學地設定教學起點。在評估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出現“會”或者“不會”的絕對性評價,而是要通過系統提示等支持與輔助學生,使學生盡可能達到評估目標,并對支持輔助的方法作以明確說明,為后續的課程設計及教學提供參考。
二、分層制定課程目標,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熱情
教師在制定課程目標時,要明確該課程中最為重要的知識及其價值。《課程標準》把生活化的語文知識視為語文課程的重點,將生活語文課程的價值歸結為對培智學校學生思維的發展、功能的改善、文化知識的學習與生活技能的形成。教師通過分析學情,對學生的基礎能力與學習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將基本能力與學習特征相近的學生編為一組,在制定目標時分層為各組學生分別制定目標,可以在充分滿足《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要求的同時,使每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中獲得語文學習的成功,增加其語文學習的興趣。
《課程標準》指出課程目標是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起點與教育需求整體設計教學目標。教師根據培智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為生活語文課程分別制定了一般性課程目標與選擇性課程目標。教師在制定分層教學計劃時,要確保學生組內同質、組間異質,還要處理好一般性課程目標與選擇性課程目標之間的關系。教學目標的分層主要表現在學習任務量、輔助程度及達成度等方面的差異。教師應綜合考慮培智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分層并分別制定課程目標,以一般性課程目標為基礎要求,應用于集體教學;以選擇性課程目標為發展要求,應用于分層教學之中。教師通過制定分層教學目標,可以使所有學生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生活語文課程知識,提高了其生活語文的學習能力。
三、綜合選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
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教學法應在傳統教學法的基礎,結合培智學生的學習特征不斷優化創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部分提出生活語文課程要根據培智學生的特殊需要,為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參與等多種方式進行語言文字學習創造條件,重視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能在真實的語言活動中,感知語言、豐富體驗、有效參與,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此外,《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部分還提出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特質和能力,為學生提供恰當的支持,以提高語文學習的適應性與有效性。由此可見,培智學校語文教師在選取講授法、演示法等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還應綜合融入情境教學法及直觀性教學法,以補償培智學生語文學習的缺陷,提高其語文學習的效率。
就情境教學法而言,培智學生的課堂代入感較差,難以融入課堂,選用情景教學法,使學生在已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開學習,有助于激發其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在創設情景時,教師要兼顧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與發展特點,有意識的選擇學生生活中的素材和體驗,保證他們得到適宜的教育,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例如,在高年級段的《狐假虎威》一課中,學生對狐貍“狡猾”的特性難以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對課文中狐貍的行為進行概括,引導學生通過文本對“狡猾”有初步的感知;而后,教師示范并請學生用狡猾的語氣朗讀文中狐貍的語言;最后,教師邀請學生上臺來表演狐貍的狡猾動作并加以指導。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參與,使語文課堂內容立體化、課堂氛圍活躍化,促進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并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
就直觀性教學法而言,培智學生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對知識的理解、接受與運用能力較低,以直觀教學法作為一種支持手段,可以使語文知識形象化、生動化,簡化語文知識的輸入過程,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實現《課程標準》中將生活化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之中的要求。通過直觀性教學,教師將圖片、音頻、視頻甚至是實物引入課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用多感官去感受,以補償自身學習能力的不足。同時,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語文學習的參與度,為后續學習夯實基礎。
四、合理進行學業評價,發展學生語文素養
學業評價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施達到課程目標程度的過程。《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提出生活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改善教師教學。教師評價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始終堅持生活導向,充分發揮評價的多種功能,實時提供多種支持,恰當運用評價方式,真實反映學生的發展軌跡。培智學校語文教師在為學生進行學業評價時,要選擇最適合學生的評價方式,了解學生最真實的狀況,激勵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努力獲得成功。同時,教師要關注生活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在對學生語文知識技能評價的同時,兼顧對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評價。
培智學校語文教師應重視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進行的評價,能夠及時反映出教學前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便于教師后續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師在生活語文課程中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多次評價,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實時掌握。通過學生的反饋,還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的語文學習潛力,從而提高自身生活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培智學校語文教師應重視質性描述。質性描述多用以描述學生學業過程中情感及態度的變化,通過質性描述,教師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層面的轉變。《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要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于培養學生公民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教師在語文學業評價過程中采用質性描述的方法,可以在關注培智學生語文知識層面內容的同時,重點關注其思想層面。教師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切實地為學生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教師落實《課程標準》要求,提高培智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與培養其語文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培智學校語文教師應加強對《課程標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擔任好“主導者”的角色,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教學,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實現并升華生活語文的教學價值,助力培智學生的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張慧.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以一堂識字教學課的課堂觀察與診斷為例[J].江蘇教育,2019(30).
[3]雷江華.特殊兒童發展與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孟春芳.讓培智語文課堂更加有滋味[J].現代特殊教育,2013(1).
[5]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黃鸝.生活語文個別化教學設計案例分析[J].現代特殊教育,2019(8).
[7]江小英,黃燕華.淺談培智生活語文教學創新[J].現代特殊教育,2018(7).
[8]傅王倩,莫琳琳,肖非.從“知識學習”走向“完滿生活”——我國培智學校課程改革價值取向的變遷[J].中國特殊教育,2016(6).
[9]鄺瑞儀.生活語文教學中提高智障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支持策略——以《媽媽炒青菜》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19(2).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