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石厚莉
摘要:目前,我國對歷史建筑的立面紋樣保護與再利用多以傳統的文物保護政策為現實依據,這不但制約了對傳統藝術形式的保護方式,同時也限制了對其再生利用的多種可能性。本文旨在對北海老街歷史建筑立面紋樣的保護方式與再利用的多種可能性進行分析與研究,以此為傳統藝術紋樣的保護與再生提供具體的參照。
關鍵詞:歷史建筑;立面紋樣;保護;再生
對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不僅僅是對建筑的修繕與封存,更是為了延續其本身具有的文化、藝術及精神價值,使其獲得更深更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北海老街歷史建筑群立面紋樣的保護與再生研究,整理、分析、歸納其保護與再生的聯系,探索傳統建筑立面藝術的特質與內涵,并提出地區性文化推廣建議。
1 北海老街歷史建筑現狀
北海老街歷史建筑群位于珠海路沿線,始建于1883年,全長約1.44公里,寬9米,街道兩側為融合中西建筑風格的騎樓建筑。(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筑,曾經是兩廣、福建、海南等地城鎮的主要建筑形式。這種歐陸建筑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隨后也傳入華南地區。)這些建筑多為二層或三層結構,其風格主要受19世紀末英、法、德等西方國家在當地建造的領事館影響,臨街兩側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建筑主立面以不同樣式的造型或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相互呼應的建筑群帶,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的延伸,既可遮風避雨又可阻擋烈日的照射。
珠海路老街歷史建筑比較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有德盛昌、陳海記、介堂家庭圖書館、珠海樓、丸一藥房舊址、廣茂商行、合益號、寶華金鋪、壽興祥等,部分建筑商戶名號字跡已脫落、模糊不清,建筑立面精美的裝飾紋樣也已經消失無存。這些建筑遺跡鐫刻著北海城區發展的歷史記憶,是北海歷史時代的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映射。基于珠海路建筑群具有深厚地歷史積淀,曾被歷史學家和建筑學家們譽為“近現代建筑年鑒”(圖1)。
2 北海老街歷史建筑群立面紋樣
北海老街區建筑主要有老屋建筑、騎樓建筑以及帶街廊的混合風格建筑三種類型,其中老屋建筑又包括傳統的木構建筑和青磚建筑兩類。街區傳統建筑主要分為傳統老屋建筑(木構建筑)和騎樓建筑。騎樓建筑通常為二到三層,多采用三段式處理:下段為騎樓列柱;中段為樓身,通常為一至兩層;上段為檐口或山花,它們由兩側的母柱自下而上統一為整體。色彩統一為白色或淡黃色,采用抹灰刷漿或拉毛處理。以二層騎樓為例,部件從上到下依次為花墻頭(通常稱“山花”,多為哥特式、巴洛克式等),花墻頭上開“天目”(孔飾),下為整體式上額(窗上墻),二層的窗戶包括拱券、拱心石、太陽紋頁頭和窗邊柱,窗臺和窗楣等處通常有豐富的裝飾紋樣或淺浮雕,窗下為下額(窗下墻),常題有店名。一層為街廊,廊頂平梁兩側有雀替,立面一側有落水管引水而下。騎樓立面有大量線腳,主要位于各層間的分隔線和柱頭、柱基相應的高度上;另外,在檐部、窗楣、窗裙、欄板等部位常有各種花飾。
珠海路老街曾經是北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但隨著相對單一的維護方式和與日俱增商業開發,珠海路老街歷史建筑漸漸失去了其原有的藝術特質,許多建筑立面裝飾紋樣已無法修復,致使地域傳統藝術文化逐漸流失。
3 北海老街歷史建筑群立面紋樣的保存與再生
北海歷史建筑是對外開放的歷史見證,一百多年以來這批建筑經過風雨侵蝕,建筑普遍受損,尤其是建筑立面的裝飾紋樣受損最為嚴重。基于對老街歷史建筑及其立面裝飾紋樣的現狀與發展思考,對其歷史建筑立面紋樣的保護與再生性利用時,應將依附于歷史建筑的立面紋樣進行不同狀態考察整理,細分其特征,建立圖庫資料,使其形制特質得以保留,聯合文化藝術推廣機構、藝術設計機構、高校實踐等多方力量籌建地方區域文化傳承合作;其次拓展當地傳統藝術與時代媒介交融形式,構建城區藝術文化視覺體系設計,形成具有地區歷史文化藝術特質的傳承標志。
老街歷史建筑,融合中西方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也是反映北海城市發展歷史風貌的重要地段。做到“修舊如舊”,在恢復歷史文化環境的同時,更應著眼于在新的背景條件下,把歷史風貌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結合起來,使其在城市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實現社會、環境經濟效益的均衡發展。
總之,北海老街歷史建筑的形態保護與藝術文化傳承應以弘揚地區文化,拓展地方特色為己任。為此,老街建筑立面紋樣的保護與再生應在文化、藝術等綜合方面構建其傳承脈絡。北海老街建筑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隨著北海市不斷的發展,這份遺產正日益衰減,在保護和更新歷史建筑的同時我們應該從更長遠的角度去研究探討,使這份歷史遺產得以永久保存。
參考文獻:
[1] 馮梓明,李丹,朱鵬飛.北海老街建筑與環境的保護利用研究[J].安徽建筑,2019(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階段性成果“北海近代建筑裝飾元素的開發與利用”(編號:2018KY0755)。
(作者單位:北海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