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王昱兒
摘要:運動損傷操場上是極為常見的,但是由于運動方式不同,所以造成的運動損傷原因不同。運動損傷不僅影響體育課程達標,并且對大學生自身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都有較大影響。針對這一問題,對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運動損傷的原因,預防措施及常見運動損傷的護理提供科學的指導。
關鍵詞:大學生;運動損傷;原因;預防;護理
1 運動損傷的概述
所謂運動損傷是指因進行體育活動及運動引起的損傷,是運動性傷病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損傷的發生與身體素質、運動技術、運動項目、運動訓練水平和運動環境等息息相關。現如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教育事業的大力支持,高校體育運動項目不斷增加,大學生可以參加的項目越來越多,導致運動損傷在高校體育運動中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本文總結了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預防措施及常見運動損傷的護理,來提高大學生對運動損傷的認識,正確引導大學生對運動損傷的預防和護理。
2 運動損傷的原因
2.1 準備活動不充分
目前大多數學生認為準備活動就是跑步、做操,對準備活動缺乏足夠的認識,敷衍了事。往往忽略這個重要環節,為了更快的進入所想參與的運動項目,就會減少或者省略準備活動。在各類體育運動之前,都需要足夠的熱身運動,使自身的各個關節和全身的肌肉、韌帶提前動起來,跟上運動對身體的要求。如果只是純粹的走形式,缺乏足夠的準備活動,就會導致運動損傷的產生。
2.2 體育運動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比較豐富,余暇時間比較多,所以參加運動的時間相對較多,但是運動多了出現運動損傷的幾率就會提高。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時候地面上的一個坑或者一個石子也會讓學生摔一腳,造成肢體擦傷。在運動中,大學生往往只會關注運動的樂趣,忽略運動潛在的危險,這種缺乏保護的自我意識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和預防運動損傷的教育,同時要教會學生掌握和運用自我保護的方法。
2.3 運動場地不合格
因學校體育設施陳舊老化或設置不當而引發的事故;因學校制度不嚴、管理不善而發生的事故;因學校安全保護措施不力而發生的事故;因學校安全教育不到位等。這也是造成損傷發生的客觀原因。
3 運動損傷的預防措施
3.1 認真做好準備活動
很多學生不認真或根本不做運動前的準備活動,為運動損傷的發生留下了隱患。準備活動的內容要有針對性,要重視專項準備活動,準備活動最后部分的內容應與即將進行的運動內容緊密聯系。
3.2 加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加強體育健身的安全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學生對運動損傷的認識,了解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并結合各運動項目的特點,使學生知道運動損傷預防知識,把預防工作做在前面,盡可能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3.3 學校加大對體育場地及體育器材的投入及維護
定期檢查、及時維修,學校應當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對體育運動場地、體育器材進行檢查,發現安全隱患及時維修或更換。對體育場地要做好護理,避免因積水、沙礫等對學生造成的傷害。體育設施必須安裝牢固,保證安全,符合有關質量安全標準。嚴禁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體育設施和娛樂設備。體育場館內部存在危險的設施、物品、位置等應給予警示,同時在學校場地旁設有明顯的標志牌,提醒學生注意保護體育設施,力爭自然損壞和人為損壞都降到最低極限。
4 常見運動損傷的護理
4.1 擦傷、撕裂傷護理
擦傷是皮膚受到外力摩擦所致,皮膚組織被擦破出血或有組織液滲出。對于創口淺、面積小的擦傷,先用0.9%的生理鹽水將創口清洗干凈,創口周圍用碘酒或75%的酒精消毒,最后在創面上撒上消炎粉。對于創口較深、污染較重的擦傷,在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創口后,創面用雙氧水、周圍用碘酒或75%的酒精消毒,再蓋上凡士林紗布并包扎,最后肌注破傷風抗毒素及抗生素。
撕裂傷是皮膚受到外力碰擦引起皮膚撕裂,頭面部皮膚撕裂傷最為常見。撕裂傷口小,消毒處理完后,用創可貼粘合。若撕裂傷口較大,必須止血、清創縫合傷口,再肌注破傷風抗毒素及抗生素。
4.2 挫傷、拉傷、扭傷護理
軟組織挫傷、肌肉肌腱拉傷、關節韌帶拉傷等,輕度患者只是關節周圍韌帶或肌肉拉傷一小部分,傷處有輕微疼痛,且從傷處外表看不出來明顯表征,關節活動無障礙。重度損傷可使關節周圍韌帶、肌腱和血管斷裂。患者受傷后,疼痛劇烈、關節不能活動。傷后幾小時受傷部位逐漸腫大并見青紫色。此類損傷早期,即傷后24h之內,應先止血、止痛,即做冷敷,同時將傷肢抬高于心臟15 -20 角和用繃帶加壓包扎,以起到制動、止血、防腫的作用。要特別注意,包扎時不能太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中期,即受傷24h之后,要用熱療和按摩。按摩時要注意從輕到重,從受傷周圍到局部。后期要以恢復和增強肌肉、關節的功能為主,以按摩、理療和功能鍛煉為主,配合支持固定及中草藥熏洗等。
4.3 關節脫位護理
關節脫位即相連兩骨之間失去正常的連接關系。在高校運動損傷中多具體表現為肘關節脫位和肩關節脫位。損傷發生后,應盡快使脫位的關節端按原來脫位的途徑退回原處,時間越早越易于復位,效果越好。一般復位成功后,要將關節固定在穩定的位置上。在手法復位后,局部腫痛者24h內冷敷,每天2次,每次15-20min,24h后熱敷,嚴禁按摩及被動活動。如果缺乏整復條件,應及時用夾板和繃帶在脫位形成的姿勢下固定傷肢,盡快送診。
4.4 骨折護理
(1)現場急救護理
骨折現場急救護理:先除去壓在受傷者身上的障礙物,動作輕緩地把傷者身體平放;防止休克。有休克先處理休克,再處理骨折。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給傷者保溫,并讓傷者服用溫開水或熱糖水,給予止痛藥止痛;就地固定。根據傷者骨折的不同部位將傷肢固定得較為穩定與安全,然后迅速送診。
(2)術后恢復護理
術后恢復護理主要是幫助患者加強功能鍛煉。應將傷肢保持在適當的功能位置,在床上活動,如做大腿肌肉收縮、足趾和踝關節運動。在不影響骨折固定愈合的情況下,患者也可借助外力,早期下床活動,但活動量要由小到大逐漸進行,切忌急躁。1-2周主要進行肌肉收縮活動;4周左右即可逐漸加強關節的活動和鍛煉。
(3)適度的心理干預
護理損傷患者,要關心、理解患者,耐心疏導,消除他們對疼痛的恐懼,多予以心理安慰,要鼓勵患者采取看電視、聽音樂等方式分散和轉移其對疼痛的注意力,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4)合理的飲食指導
運動損傷患者早期因為腫脹疼痛、體溫偏高,在飲食上應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多吃清淡、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忌食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中后期由于組織生長,應予高熱量、高蛋白質、多維生素飲食。
參考文獻:
[1] 姚鴻恩,鄭隆榆,黃叔懷.運動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張輝明.大學生運動損傷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8(02).
指導老師:王昱兒,女,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運動康復。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