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冕

摘?要:[目的] 探討骨科手術易感細菌的分析。[方法]骨科病房發生感染的病例60例。對其尿液、血液、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結果]尿液中細菌陽性的檢測率為43%,血液中細菌陽性的檢測率為40%。分泌物中細菌陽性的檢測率為74%。[結論] 骨科手術切口感染其中易感細菌為銅綠假單胞菌、CNS和大腸埃希桿菌。
關鍵詞:骨科;易感細菌;分析
引言:
骨科病人術后感染是最常見的院內感染,外科手術感染的8%?40%。在骨科治療的開放性傷口感染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更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造成的傷口表面結果的開放性傷口,骨折患者感染的細菌感染及抗生素的應用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手術是傷口愈合問題的最重要的問題。
一、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收集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醫院骨科病房發生感染的病例共60例,其中男 41 例,女 19 例;其中車禍傷 26 例,摔傷 14 例,砸傷 9例,墜落傷 6 例,其他 5 例,年齡 9~46 歲,平均 31歲。術后送檢各種細菌培養樣本約180份,其中尿液60份,血液60份,分泌物60份。
(二)方法
嚴格按無菌要求采集感染患者的各類標本,及時送檢。根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常規細菌培養;按照ATB Exprssion系統的操作規程進行細菌的鑒定;藥敏試驗結果根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的標準判斷。
二、結果
通過對細菌的培養,不同標本的培養陽性數,各種標本中居前三位的分離菌分居及株數見表1.
三、討論
2011年1月-2012年1月從骨科感染患者的臨床標本中共分離60株菌,陽性率為57%。調查發現,大腸桿菌在醫院感染中是最容易受感染的,同時也是骨科最重要的致病細菌,分離率遠高于其他病原體。位居第二的是CNS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本組數據表明,表1中顯示分泌物標本中培養出的陽性細菌數占全部陽性細菌的首位,為71%,表2顯示,通過對尿液的檢查,位居前三的細菌為大腸埃希菌、白色念珠菌、銅綠假單胞菌;血液中位居前三位的細菌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熱帶念珠菌;分泌物中的細菌位居前三位的為CNS、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在骨科中表面傷口感染的感染是最常見的,各種因素引起的皮膚和軟組織損傷、感染是主要的原因。骨科手術感染導致更復雜,但條件是最基本的原因,傳播的的病原載體和病原體進入人體的方式。嚴重的組織損傷,大量組織壞死,傷口血腫,異物,組織的血液凝塊細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傷口感染,主要取決于細菌的數量,細菌毒力,創面微環境和整體情況的4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總和。感染的微生物種類和地理氣候,環境,衛生條件,使用抗菌藥物,細菌本身的變化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四、結論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在骨科感染中,分泌物中細菌的陽性檢測率較高,而比較易感的細菌為CNS、銅綠假單胞菌和大腸埃希菌。
參考文獻:
[1]李慧柳,衛弈榮,鄭培秋等.切口感染病原菌耐藥性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0:)2122~2123.
[2]許曉秋,張棟.骨科手術部位感染率及危險因素的回顧性調查[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0,9(2):109-111.
[3]宋坤修,何愛詠等. 骨科感染標本細菌藥敏試驗結果分析. 局解手術學雜志[J]. 2008,1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