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軍 符娟 宋平 楊遠健 胡懿
摘要:在“四點突破”教學理念指導下,以《跳繩與竹竿舞的整合》教學設計為案例,將教學過程中重點、難點、興趣點和目標達成點等環節進行原因分析,實現“四點突破”教學理念與體育教學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四點突破;跳繩;竹竿舞
“四點突破”是張瑛名師工作室提出的基本教學理念,她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興趣點突破、重點突破、難點突破、目標達成點突破作為教學的基本要求。從課堂教學的本質出發,圍繞學生主觀能動性調動,形成目標明確、過程簡潔、方法高效、感覺自然的課堂教學狀態”。
1 跳繩與“竹竿舞”成為教學內容的原因分析
竹竿舞是我國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本舞蹈充滿陽光活力,歡快與鮮明的節奏,很適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跳繩和竹竿舞可以提高學生身體的靈敏性、協調性和節奏感,在舞動中體驗少數名族體育文化,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
2 教學重點的原因分析
本節課選用的教材是學生比較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跳繩與竹竿舞,重點是讓學生掌握跳繩的技巧、通過跳繩學習“竹竿舞”的基本要領。學會敲竹竿,能夠跟著竹竿的節奏跳起來。有利于發展學生身體靈敏性、協調性等。綜上所述,本節對跳繩與竹竿舞的基礎學習是為后續學習內容作鋪墊,因此成為教學重點。
3 教學難點的原因分析
教學難點是相對兩方面而言:一是教師難教, 難點是跳繩與“竹竿”要默契配合,掌握跳進跳出時機。如果直接講解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二是學生難學, 跳繩與竹竿舞需要一步一步進行分解練習,再進行整合練習。要建立一個形象思維。那么本節內容就不會造成學習困難,以下是該節教學活動中提煉的“四點”如下:
4 提煉“四點”
【興趣點】首先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很久以前,苗族、壯族等祖先居住的地方經常有怪獸出現,搶走糧食,傷害人們。人們發現怪獸很害怕“咚咚、噠噠”的腳步聲,他們還發現敲竹竿也能嚇走怪獸。于是他們用怪獸害怕的腳步聲跳過竹竿戰勝了怪獸。為了慶祝勝利,人們跳起了竹竿舞。每當人們豐收了、勝利了、過年過節都會跳起竹竿舞,于是竹竿舞就流傳了今天,老師將變成苗族村的村長,帶領大家一起去我們的苗族地區體驗一下我們的竹竿舞。通過故事導入,不斷調動學生好奇心、認識欲和求知欲等心理機制,從而展示興趣點,形成學習興趣。
【重點、難點】本節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跳繩的技巧、通過跳繩學習“竹竿舞”的基本要領。難點是跳繩與“竹竿”要默契配合,掌握跳進跳出時機。通過教學手段來緊緊抓住并突出重點和著力梳理并化解難點。
【目標達成點】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通過口訣教學, 使學生能夠基本了解敲竹竿和跳竹竿的節奏。讓學生克服困難,敢于嘗試,從不敢進竿 到敢進竿。利用跳繩,學習跳“竹竿舞”,使學生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感受音樂、舞蹈、運動的完美結合。
5 教學過程的設計
筆者記錄跳繩與“竹竿舞”的整合一節的教學活動,并進行設計分析如下:
5.1教師活動:
5.1.1 準備部分
a 課堂常規(略)。
b 導入:故事導入(興趣點已提)。
5.1.2 基本部分
a示范“進、出,進進出出”的步法及口令;口訣:進、出,進進出出。
b帶領學生練習,選擇小組長,任務是管理小組的紀律。教師巡查指導,發現優生及學習困難生,讓優生幫助學習困難生學習。
c教師邀請一名學生與自己配合示范敲竹竿的節奏;口訣:開、合,開開合合組織學生練習,并進行指導 一。
d敲竹竿的同學與跳竹竿的同學節奏要統一,五分鐘以后跳竹竿和敲竹竿的同學交換,最后我們進行小組比賽,看看哪一組的同學配合最好,最默契。
e教師巡查并指導。教師敲鼓做節奏(鼓面為“進”和 “開”的口令、鼓壁是“出”和“合”的口令教師評價哪一組竹竿敲得最好,跳得最好。教師敲鼓做節奏 (鼓面為“進”和 “開”的口令、鼓 壁是“出”和“合”的口令。
f利用一、二兩部分學習的知識進行練習;(強調安全問題,敲竹竿同學要保護跳竹竿的同學,速度不能太快、力度不能過大,口訣要統。
5.1.3 結束部分
a(在音樂《飛向苗鄉侗寨》伴奏下進行》 。
b篝火晚會 。
c 針對本節課的運動特點做相對應的放松練習等。
5.2 學生活動
a認真觀看老師的示范,在教師的帶領下,邊喊口訣邊利用靜止的竹竿 進行步法練習。
b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小組練習,認真觀看,用心學習,與老師 一起念口訣。
c兩人一組,邊說口訣,邊進行敲竿練習,進行敲竹竿及跳竹竿的組合練習。
d根據教師的指導進行改進與努力。
c根據敲鼓節奏,進行小組配合展示,學生自己評價哪一組跳得最好,敲得最好。根據教師的敲鼓節奏進行集體展示。在教師的帶領下做放松活動,認真聽講,值日生回收器材等。
5.3設計分析
上述教學設計基于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在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對教材的特點、重難點、學生情況等進行了透徹分析。教法與學法選擇遵循了教學原則和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用導入故事的方式展示興趣點, 即促使學生對跳繩和竹竿舞項目產生好奇,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形成學習興趣。整節課都將圍繞故事這一謎題陸續開展。利用民間中熟悉的故事引出學習內容,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的用途,將陌生的新知識形象化,便于理解。實現知識的過度,達到知識遷移目的,突出學習重點,突破“目標達成點”,落實教學目標。
5.4 教學設計的反思
筆者應用與興趣點內在關聯的教學素材來展示興趣點,通過“學習內容本身”引發學生產生渴望學習、渴望獲取知識的內在學習興趣。課前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充分被調動起來,并且整節課的學習都圍繞解決這個“故事”而形成學習積極性。著力尋找并充分利用教學內容中吸引學生的興趣生長點,抓住并突出課程內容的重點,解決并突破課程內容難點,最終貫徹落實教學目標的達成點。
參考文獻:
[1] 張瑛等.課堂教學“四點突破”教學理念的提出[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16(1)
[2] 基于“四點突破”教學理念的中學化學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研究[D]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