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龍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資本全球流動和擴張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空間作為社會關系的載體在資本運轉邏輯的運作下不斷擴大再生產,以此造成的空間剝削、空間隔離和空間異化等城市問題讓人不得不反思空間資本化是否真正有利于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空間生產給精英階層的資本積累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提供了完美的舞臺,這種以生產效益為目標而非以人為本的空間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底層群眾的空間權,同時也是空間發展不平衡的內在因素,因此變革這種空間生產關系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資本;市場經濟;空間正義;城市化
Abstract: I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global spread of capital is an inexorable trend in a long time.As the carrier of social relations,space expands reproduction under the operation of capital logic.Therefore,urban problems like space exploitation,space isolation and space alienation make people have to reflect on whether space capitalization is really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human society.The space production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reates a huge stage for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of the elite class.To some extend,this kind of spatial production mode which aims at production efficiency rather than human-oriented deprives the space rights of those people who have low standard of living.Also,this is the internal factor of unbalanced space development.Therefore,changing this kind of social relations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 Capital; The market economy; Spatial justice;Urbanization
生產力的提高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從簡單的物資索取到商品經濟的不斷發達,人與自然的關系實質上逐漸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空間作為商品在政府、開發商、民眾等多方利益的博弈下不斷實現自身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空間生產不僅會影響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同時也會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不可避免也會影響和制約其他國家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進程極大地依賴以空間效益為目標的空間生產方式,在此引發的城鄉對立、區域發展不平衡、空間所有權流轉等社會現象將是資本主義社會城鎮化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空間市場化為資本積累創造條件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資本邏輯在城市中蔓延,各階層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犧牲弱勢群體基本權益使得空間資本不斷積累,“中心—邊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空間問題越來越突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公平正義是一個歷史的具體的范疇,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所謂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困難群體得到有效救助,全體人民在各盡所能、創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走向共同富裕”。[1]空間正義在中國的相關研究其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能夠公平地享有社會空間,通過合理的空間分配方式使全國人民共享社會空間發展成果。
空間正義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在于滿足人民群眾對合理規劃、建設、生產和分配空間的需求,進而保證人民群眾的空間權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生產資料為資本家所私人占有,資本家在市場經濟中所進行的一切空間生產其目的不是為了消費,也不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是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空間利潤。空間資本在資本主義市場的不斷刺激中充分發揮著資本邏輯的優越性,空間轉移為資本全球化打造了一種新型的資本積累平臺,這個過程不但緩解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過度積累所帶來金融危機,還為商品經濟打開了巨大的市場,為資本周轉和資本循環創造了良好的運營環境。
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空間資源分配
空間正義是一個在現行社會景觀下通過體制改革使空間資源能夠向著更加合理的分配方式進行分配的相對范疇,沒有絕對的空間正義,只有相對的空間正義。索取空間資源便利的階層在特定規則的約束下能夠將一定比例的空間權益轉讓給原先獲取空間資源受限的階層,這是一個不斷重復切蛋糕的過程,是一個對空間資源這塊蛋糕的分配比例從不合適到相對合適的的不斷調整。
資本主義城市化進程為空間資本積累打開了巨大的市場,城市化進程本身就是一個開辟空間市場的過程,也是空間資本不斷積累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毋庸置疑保護著資本家個人的利益,這種以生產效益最大化為目的的空間生產方式只會讓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城市規劃其目的不僅在于確立城市的發展規模和空間布局,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實現空間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使空間發展更充分,更平衡。
在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前提下,無產階級從一出生就由社會分配從事相關的雇傭勞動。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空間資源分配本身是資本和地產作為獨立的生產要素存在的結果。可見,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最終決定個人在空間生產中的地位,這顯然會造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在空間利益上分配的不公現象。
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城市問題
(一)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空間概念引入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直接關于空間的理論,但在馬克思恩格斯大量著作中都涉及城市、空間問題。后來新馬克思主義者通過研讀馬克思恩格斯的文作而不斷形成系統的空間理論,新馬克思主義將生產方式、階級關系、剩余價值規律、勞動力再生產等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和概念引入空間研究領域。
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在時代背景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不但提出了空間生產、空間轉移、城市病等新的范疇,還進行了理論創新形成了空間正義相關理論。如哈維的“資本的三級循環”、費恩斯坦的“正義城市”理論、卡斯特爾的“集體消費”、哈維.莫洛奇的“城市增長機器”等,這對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自由競爭帶來的城市危機有著重要指導作用,也有利于分析解決中國現階段新型城鎮化所面臨的問題。
(二)資本主義城市危機
20世紀60、70年代,由于資本在城市中不斷積累,城市危機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逐漸顯現。首先,財政危機和經濟衰退使城市的經濟水平急劇下滑,工業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會導致金融危機。金融資本隨著郊區城市化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積累,城市中心產業面臨外遷,最終使得城市中心稅收不斷減少與財政收入不斷降低,城市中的公用設施很難得到更新與建設,因而城市內無論是服務業還是零售業都面臨萎縮或者破產的危險,就業機會不斷下降,導致失業人口迅速增加,這對大城市中心區各階層的生存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為了挽救城市中心區的生存危機,政府第一選擇是通過資金補貼和財政投入的方式對城市中心區加以改造和重建,使城市中心區再次成為具有信息、金融、管理等多方位功能的聚集地。但窮人由于缺乏資本周轉就不得不被趕走,被迫邊緣化,富人則在投資后能夠繼續在城市中心生存和發展。對于城市的這種以資本為導向發展模式,很多民眾開始指責資本主義城市規劃和國家政策是為大資本家的商業利益服務的,而并不是服務于城市中絕大多數的普通市民,更不要說是服務于城市窮人的利益。
1968年,法國巴黎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工人罷工和學生運動;英國和其他一些歐美國家,由于工人失業和住宅短缺等問題,也出現了很多“擅自居住者”(包括外國勞工)與政府的對抗。這種情況引起了社會學家將目光轉向城市大眾特別是少數民族和貧民人口身上,并且引發了一場政府的城市政策究竟服務于誰的利益爭論”[2]資本主義社會城市作為資本積累最為集中的場所,突出地反映了權利和財富的不平等以及尖銳的階級沖突。
四、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空間生產
(一)土地使用權的轉移
社會科學對空間問題的關注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城市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其實踐密切相關。20世紀下半葉以來,通過大規模的城市擴張運動消耗過剩資本,轉移資本主義危機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性的做法,并形成“資本積累—資本擴張與再生產—資本消耗—資本再積累”的循環。[3]資本主義所有制強調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資本主導下的空間生產是在貿易自由和競爭自由的運營體系中完成的,作為稀缺的空間資源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市場的支配,巨大的空間市場為空間資本的積累創造了無限潛力。
空間資源在市場的支配下使土地資源成為商品在交換過程中不斷實現自身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地方政府征用土地實現了土地資源的第一次交換,地方政府通過資金補貼的方式擁有土地的使用權,獲得了土地資源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的最終確定由政府主導。地方政府再通過拍賣的形式將以高價出讓土地的使用權,在第二次商品交換中開發商將擁有土地使用權,得到了空間資源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其市場價是由買賣雙方在空間市場競爭中實現的,是兩大資本集團博弈的結果,因此第二次或接下來更多次土地作為商品的交換都是在市場中自由競爭實現的,交換價值是由市場主導的。
(二)資本主導下的空間擴張
對于喪失土地使用權的移民來說,他們將面臨邊緣化,大部分破產農民被迫來到城市,為了生計不得不在城市中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建筑工人大部分將來自各地的農村和移民,在原本屬于自己的居住場所上建造自己難以消費的城市,對于這部分被迫邊緣化的普通市民在享受空間資源上存在著分配的不合理性。
空間資本能夠周轉的一個重要前提便是政府為開發商提供了繼續投資房地產的制度條件,開發商無疑是盤活政府、公司、銀行和民眾之間的重要銜接點。資本趨利的本質決定了它必然是空間生產的原動力,而作為資本代言人的開發商便是城市空間政治的關鍵締造者。可以說,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空間擴張是資本主導下的空間擴張,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同時也帶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從資本本身的邏輯中給予分析并批判。[4]
(三)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資本化
在哈維看來,資本主義的城市化過程實質是資本的城市化。“城市空間建構和再建構就像一架機器的制造和修蓋一樣,都是為了使資本的運轉更有效、創造更多的利潤。”[5]城市空間市場化從一開始在地方政府的盈利模式中就存在,地方政府以低價征收的土地將以高價拍賣給房地產開發商,這種巨額差價為地方政府創造了極大的財政收入。空間市場自由競爭充分體現出資本的逐利性,地方政府通過對空間的重組和操縱來行使權力,具體表現為通過行政手段鼓勵資本的進入,為空間資本的擴張創造良好的環境。
對于中標的開發商而言,土地使用權將屬于本公司,土地將在資本的運作下不斷進行改造,優化的土地資源在市場的競爭下為房地產集團創造了巨額財產。再加上炒房團體的存在,樓市將在購房需求的沖擊下向著擁有空間使用權的資本家一邊倒。因此空間作為商品在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更多次的交換中不斷被市場化,在資本逐利的過程中,空間市場將主導著空間資本向著有利于自身積累的方向在城市中蔓延。
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空間問題的反思
空間資源和貨幣、商品、資本一樣滲透于人的實踐活動中,空間生產在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交互過程中不斷實現空間的物化,人與自然之間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逐漸演變成空間資源分配下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空間矛盾和空間異化等問題只會在資本的逐利過程中越發突出,這也引發了人們對城市化進程中空間問題的反思。
我國自十九大以來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取得各項優異成果的同時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城市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因此以空間問題為導向制定相關策略就顯得十分必要。以下是筆者提出的幾點不成熟的建議,在今后會繼續跟進相關課題的學習和研究。
(一)發展空間生產力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在于我國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空間生產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除了在現有的科技水平下不斷提升空間生產水平,還要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空間資源管理能力,以此提高空間生產的質量和效率。
(二)加大城市生態建設
法國新馬克思主義者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三位一體論指出空間生產的主導態勢是城市化和全球化,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全球化其直接目的就是不斷打開空間市場,在空間資本的逐利下不斷對城市進行重組和改建。空間生產是一個對土地資源利用或再利用的過程,其中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城市生態遭到破壞。城市中陽光、空氣、土地等居民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不斷變質,經濟系統中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各個環節復雜多變。為了使土地資源被合理開發利用,讓居民能夠在一個良好的城市生態中生存發展,加大城市生態建設,進行合理的城市規劃是城市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時代任務。
(三)形成合理的民眾參與方式
在空間生產實踐中,社會精英階層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對空間信息進行集中和整理,因此往往精英階層能夠主導空間生產的方向和進度。在市場刺激下對城市空間進行重構勢必會帶動各階層對空間資源的激烈競爭,誰擁有更多的空間資源就有主導空間生產的話語權。如今還沒有任何民間組織能夠代表民眾在城市規劃的決策上發言,城市同質化現象不是巧合,而是以空間效益為目的資本集團運作空間資本的結果。因此,形成民眾參與城市設計的有效途徑將有利于城市多元化發展,在空間資源的合理分配上也會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四)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空間的政治性從土地為政府所掌控就已經存在,空間生產總是依附于一定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意圖。政府會通過自己的行政手段和政治手段來提高空間效率,近年來國有企業不斷改革,政府“企業化”使得空間資本在部門間不斷流通和積累。全面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形成合理有效的空間資源分配制度和空間資源管理制度,讓空間生產能夠代表大多數普通民眾的根本利益,使空間利益規范在“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中。為了實現空間資源在分配上的公正合理,還得充分利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以此來彌補空間市場發展的不足,防止空間市場失靈。
(五)宣傳空間正義相關思想
市場作為空間資源分配的決定因素,空間實踐很大程度上看到的是空間作為商品的市場價值,卻容易忽略了人作為實踐主體對商品的需求和購買力。炒房集團正是利用民眾的購買欲望和難以支付的現實條件來大量買進空間資產,在坐擁空間資源的同時放出一房難求的信息來哄抬房價。這種賺取差價的炒房體系看似是一個集資的有效方式,其背后卻是喪心病狂的資本積累和倫理道德的扭曲。宣傳空間正義相關理論和思想雖然很難遏制空間資本的積累,但可以讓更多普通民眾能夠看清各大資本集團操縱空間資本的不當行為,通過道德和法律兩種手段共同作用來限制空間資本的過度集中。
參考文獻:
[1]徐震. 關于當代空間正義理論的幾點思考[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6-9.
[2]夏建中. 新城市社會學的主要理論[J]. 社會學研究,1998(04):49-55.
[3]曹現強,顧偉先. 公共服務空間研究的維度審視:反思、框架及策略[J]. 理論探討,2017(05):5-12.
[4]劉懷玉. 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解釋:以列斐伏爾為個案[J]. 河北學刊,2005(03):115-119.
[5]何雪松. 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J]. 社會,2006(02):34-4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