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俊婷
摘要:在中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基督教的倫理思想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信”、“望”、“愛”是基督教倫理思想的核心和基本綱領,其他一切道德要求都是從這三種主德中推導出來的。其中,“愛”是最大的德行,愛作為精神和理性的本體, 是認識和行動的基礎, 是獲得救贖和幸福的根本力量。并且在現代社會中基督教倫理思想仍有一定的教育引導作用,對于促進社會和諧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基督教;愛;倫理;教育
一、基督教倫理中“愛”的含義
基督教倫理思想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基督教愛的倫理思想對人們產生了深遠影響。依照基督教的理論,“信”、“望”、“愛”是來源于上帝的,這三種美德不能夠單純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而是要在上帝的保佑及幫助之下,然后經過生活的磨煉達到神人合一,進而方可達成。基督教的“ 信”就是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基督教認為,要想得到上帝的拯救和幫助,必須先要信仰上帝,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追求幸福。“望”是希望,基督教中認為,人類的存在本身就是罪孽的,在有限的生命中單純通過自身努力是無法得到解脫的,所以人類必須把獲得拯救和解脫的希望寄托于上帝,信任上帝,虔誠祈禱。在基督教倫理思想的三德中,最大的是“愛”,“愛”貫穿在基督教徒生活得各個方面,是行為合法性的依據。在希臘化時期的多神崇拜氛圍中產生的以一神崇拜為中心的基督教倫理中,“愛”是體現道德實踐、價值、標準、人性、感情等要求的新倫理原則。
首先,基督教倫理中的“愛”表現為上帝對人的愛和人對上帝的愛,人和神之間的愛是“雙向的”,而并不只是單方面的人對神的愛。基督教中神對人的愛是救贖的愛、慈善的愛,因為基督教認為人是生來有罪的,而要彌補自己的罪過,就需要信仰神,通過神的救贖的愛來彌補自己的罪過。而且,根據《圣經》記載,神創造了世人,世人是按耶穌的形象塑造的,不僅是身體,而且靈魂都來自于神,大家都是神的兒女,并且神愛世人,神愛他的每一個兒女。同時,人也要愛上帝,人愛上帝是對上帝的愛的一種回應,世人降生時都帶有原罪,要想得到重生,必須先得與神和好,愛自己的神。愛上帝就必須遵從上帝的命令,基督教在關于“愛”中提到:“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人本身是無能的,只有得到上帝的恩賜,才能獲得行善去惡的能力,愛神愛得越深,人的力量就越強大。
其次,基督教倫理中的“愛”表現為對自己的愛,《圣經》中記載:每個人都是按神的形象創造的,不管其性別、膚色、國籍、社會地位等差異,大家都是上帝的兒女,每個人的身體都來自于上帝,生命是上帝給予的。因此大家首先要愛護自己的生命,不能因為現實的痛苦與磨難而放棄自己的生命,選擇自殺或輕生。而且每個人要潔身自好,愛護自己身體,基督教堅決反對信徒做出出賣自己的肉體的行為。假如人們做了出賣肉體的事情,就是對神尊嚴的最大玷污。每個人的靈魂也都來自于上帝,每個人不僅要愛護自己的肉體,也要愛護自己的靈魂,不僅懂得自尊自愛,也要注重自身靈魂的提升,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素質,做到表里如一,反對那種華而不實的偽裝。[1]
第三,基督教倫理中的“愛”表現為對他人的愛。他人不僅包括親人、愛人、朋友,也包括陌生人和敵人。基督教在倡導人人自愛的同時,在關愛他人方面,強調“愛人如愛己”,“因為人都是本能地會愛護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那么對待他人最大的愛就是像對待自己一樣。”愛他人就是愛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對父母的愛,對朋友的愛,對鄰人的愛,對社會上所有人的愛。“你們愿意人們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他人”這是基督教倫理中的“金規則”。這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基督教認為,即使別人做了傷害自己的事情,也不能報復和傷害,而是仍然以善相待,以德報怨。基督耶穌主張大家用理性的、和諧的、公正的方式來協調人與人的關系,反對以惡報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那樣只會增加仇恨,不能從源頭上徹底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
最后,基督教倫理中的“愛”還表現為人最自然的愛。不管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一直都是倫理學中人們高度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經濟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基督教倫理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上帝所創造的,神創造了大自然和萬物,創造了適合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把保護自然的責任和義務給了人們,大自然只有一個,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或無法再修復。人們不能破壞自然平衡、對自然進行肆無忌憚的開發和任意的毀壞。在人們要敬畏自然,保護自然,人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自然萬物不是與人對立的對象和供人類隨意使用的工具,而是和人類一樣,都是上帝的創造物,人們應該把自己的命運和自然的命運緊緊聯系起來,從而關愛自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立人與自然的伙伴關系。
二、基督教倫理中“愛”的現實意義
基督教愛的倫理思想包括:一方面是上帝對人的愛,另一方面人對上帝的愛及人類之間的愛。首先神之愛,即神愛也就是上帝對人深切的關愛;其次人類對神的愛,即人要懷著感恩之心用同樣的愛去愛上帝;再次,人類彼此之間互相的愛,不管是對朋友還是素不相識的人都要表現出我們的愛,甚至是對仇敵的我們也要用愛心去對待。最后,人也要愛護自然,保護上帝所給與我們的良好的生存環境。在這個科學技術,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社會,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正像是一個復雜的關系網,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我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基督教的倫理思想可以為我們處理這些問題提供一些方法。
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看,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競爭也特別激烈,人們為了一些個人的經濟利益,經常會做一些傷害人們之間感情的事情,甚至是利用傷害他人,人們之間的感情幾乎被物質利益所吞沒,這種道德危機正在腐蝕著人們的心靈。 而基督教倫理中的“愛”強調人們都是上帝的兒女,引導人們不僅愛自己的親人、朋友,就算對于自己的敵人也要以德報怨,愛他們就像愛自己的朋友一樣。這種愛的倫理對我們當前社會所存在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緩解和解決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從人與自我的關系上來看,現在社會中人們之間出現的問題不僅是人與他人之間的問題,人們能否處理好自己與自我的關系也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比如,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以及頻頻出現的自殺、自殘的問題。人們無法處理好自己與自我內心的平衡,無法尋求內心的歸屬感和成就感。基督教中“愛”的倫理思想認為每個人都是上帝創造的獨一無二的珍寶,人們應該學會理性的愛自己。
從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上看,隨著經濟、技術的全球化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諸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自然災害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對這些問題,基督教“愛”的倫理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肆意破壞自然和生物意味著對神的愛的背叛和褻讀,削弱人對神的愛和神對人的愛,最終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得救。[2]
總之 , 基督教“愛”的倫理思想以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和話語系統,以其獨有的普世之愛給當下無情競爭的社會帶來了愛心,給弱者以撫慰和鼓勵,為人情淡薄冷漠的社會創造了一種理解和溝通的氛圍。[3]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生活在一個溫馨和諧的社會之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的目標,倡導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與基督教“愛”的倫理思想相一致。因此,我們應該借鑒基督教倫理思想中的有利于我們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部分為我國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方曉波,楊寶國.論基督教倫理中的愛與和諧[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2):152-153.
[2]楊衛華.論基督教倫理中的愛[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16-17+21.
[3]程小強.基督教“愛”的倫理及其現代價值[J].天風,2006(0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