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婷
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發展,媒體形式轉變,人們的信息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交互性更強。隨之而來的,便是人們語言特點的轉變。本文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語言進行簡要的分析,探究思維活躍的大學生群體在社會背景與交流方式的變化下產生的新的語言特點。
關鍵詞:大學生;語言特點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與科技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中國逐漸步入了新媒體時代,幾乎家家戶戶都離不開網絡的信息交互功能。尤其是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鮮血液,有時間進行網絡上的交際,也善于學習吸收新鮮事物與多元文化,因此在快餐文化、網絡文化等的影響下,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語言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
一、結構特點
1.1形式自由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語境的影響下,大學生語言的表現形式也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越發豐富多彩,自由靈活。
1.1.1音節結構
以今年(2019年)《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流行語為例:區塊鏈;文明互鑒;硬核;融梗;**千萬條,**第一條;檸檬精;996;我太難/南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霸凌主義。
我們很容易看出現在的流行語言不再受到音節上的限制,既不局限于古漢語常用的單音節詞,也不局限于現代漢語習慣的雙音節詞,甚至還不局限于單一的詞匯或漢字,而是可以流行多音節詞、獨立的語句或數字,強調其背后的含義。這樣的音節形式既符合現代漢語從單音節詞向多音節詞過渡的趨勢7,也更加靈活自由,表義豐富。
1.1.2“混搭”結構
隨著國際間的交流融合越來越多,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各國語言也在國際交流中互相借鑒引用。大學生對不同的語言材料更是能夠熟練掌握并整合運用,創造出中外“混搭”的語言。有的是以音譯外來詞及其變形的形式運用,比如:形容某些劇情“狗血”,就是對“夠shit”的音譯變形,“無fuck說”是“無話可說”的借音引用等;有的是以“中外混搭”的形式對外語進行直接引用,比如:“連這你都不知道,你可真是out了”等。
除此之外,由于國家對地域文化的差異與保護越來越重視,影視劇中對方言的運用越來越多,大學生群體本身也是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生們對方言詞的了解與使用也越來越多,比如:受東北方言影響,有人會把“干什么”說成“干啥”、把“角落”說成“旮旯”等;受南方方言影響,有人會把“帥哥、美女”說成“靚仔、靚女”、把“寶寶”說成“毛毛”等。
1.1.3縮寫形式
為了追求語言的精簡,很多大學生在微博、微信上的文字表述中都傾向于用漢字或拼音的縮寫的形式來表達一定的意義。比如用“喜大普奔”表示“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用“dbq”表示“對不起”;用“xswl”表示“笑死我了”等。
1.2可復制性、再創作性
大學生們的日常交流中為了彰顯個性,經常會用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口頭禪,或者是以網絡上最新流行的詞句作為口頭禪。而這些具備流行潛質的語段產生之后,會在其一定交際圈內進行復制性的使用,且不會造成歧義。另外,流行體文化激發了人們的創作欲望,很多熱詞熱句人們除了單純的復制使用之外,還會進行一定程度的再創作,而又不脫離原有的流行語結構。比如由電影《流浪地球》大火的一句“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就被人們進行各種不同情境下的再創作,如“卷紙千萬條,高數第一條;考試不規范,畢業兩行淚”等。
二、使用特點
2.1簡潔性
受快餐文化的影響,人們會想要以精煉簡潔地語言概括性地表達出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無論是大學生常見的網絡用語還是融入了網絡用語的大學生日常交際語,都充分地體現了簡潔性這一特點。例如我們上邊提到過的“喜大普奔”;又比如大學生今年常說的“真實/真相了”(這太真實了/這才是真相)、“真香”(前后態度/做法截然不同)等。
2.2新穎奇特
語言本身就處在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各種語言材料豐富自己,人們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概念的出現創造新詞以精確表達觀點、傳遞信息。新一代的大學生更是強調個性化的一代,喜歡追求新鮮事物,易于接受多元文化,并針對現象表達自己個性化的見解,因而有“高富帥”、“復讀機”、“檸檬精”、“戲精”等詞被創造出來被賦予新的意義,成為人們對某一類人的戲謔代稱。
2.3表意夸張,語氣詞多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因為人數激增,就業競爭壓力大,更傾向于用夸張的方式和添加語氣詞的方式宣泄情感或表達看法,更能突出自己的觀點,引起他人的共鳴。比如“你聽到昨天晚會上張三唱的那首歌了嗎,我真是給跪了,太好聽了吧!”
2.4群體性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語言的群體性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群體與非大學生群體的差異。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年人中的新鮮血液,走在時代潮流的最前沿,跟得上科技的發展,善于吸收新鮮的語言表達方式,并將融合后的“新語言”應用于日常交際或借助新媒體進行表達。而許多非學生群體,如上班族們或者老一輩人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刷微博刷微信,不能及時獲取網上的信息,或者不能夠跟住時代的步伐,理解不了新詞新意等,就與大學生群體在交流中產生代溝,兩者互相之間就無法準確理解對方所表達的含義。比如“呵呵”一詞在大學生們的眼里是冷笑的意思,而在老一輩們的眼里就是普通淺笑的意思,所以如果有時候父母與大學生孩子溝通過程中發了“呵呵”,孩子就會覺得我哪里熱了父母不高興了,覺得無所適從或者莫名其妙,這就產生了交流上的誤解。
2.5口語化
口語化也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語言的一大特點。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很多看法或日常都由新媒體平臺發表,比如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等,人們之間的書面交流也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從依靠書信轉變為依靠微信、QQ等網絡社交軟件。大學生們在新媒體平臺發表文字時通常是隨想隨寫,不受拘束。因此,在這些新媒體平臺發表的書面文字也通常是口語化的語言而非嚴謹的書面語。比如“今天也是元氣滿滿的一天鴨(呀)”、“系不系(是不是)啦”等,會將口語中的發音用同音字替換進行表達,而不是使用規范的普通話進行表達,這樣一來,平淡的文字就轉化為了生動的“有聲”的口語出現在讀者的腦海里,更能理解作者想說的話。
參考文獻:
[1]李爍文.2018年十大彈幕詞語言特點分析[A].新余學院學報,2019年04期: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