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玉 王燕平
摘要:網絡流行語映射出社會深層又隱蔽的心態特征,“逗比”心態是當代青年在面臨信息洪流和壓力下的自我防御和抗爭。正確認識青年“逗比”行為背后的心理訴求,才能積極引導青年進行心理調適,幫助青年順利實現社會化和青春價值。
關鍵詞:“逗比”;社會青年文化;自我防御;抗爭
2016年“逗比”作為青年網絡流行語迅速走紅,并逐步由虛擬網絡走入現實生活,很多青年爭相領取這一稱謂,“逗比”一時風靡。關于“逗比”一詞的緣起版本眾說紛紜,其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是來源于央視86年版《西游記》中紅孩兒和觀音菩薩的經典對話橋段——“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之后被網絡引申為“你是猴子請來的逗比嗎?”,其含義從“逗逼”貶義性用法上逐漸向中性發展,形容幽默、有趣、可愛、熱衷自我調侃的人。至今為止,“逗比”一詞熱度不減,而且這個具有強烈青年色彩的網絡語被收錄在牛津大辭典中,并以dobe[do bi]指代“逗比”。
網絡流行語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社會青年文化的風向標,映射出社會深層又隱蔽的心態特征,引人深思。任何一種語言的產生及其發展都有社會文化背景,表達某類特定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青年話語權的不斷提高,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有意或無意地占領各大輿論陣地表達自己,網絡流行語是當下青年心理、思想和行為的寫照,它們以詼諧、自黑等表達方式反映了青年的心理訴求。因此研究流行語的符合意義,有助于掌握當代青年思想和行為變化特點,“逗比”這一高頻率網絡流行語背后究竟隱藏著青年怎樣的心理、情感和行為訴求?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進行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其順利實現社會化?
一、誰是“逗比”?——當代青年學生“逗比”心態的表征
(一)我是“逗比”:自嘲自黑背后心理郁積的釋放
“逗比”們一反中國人只展示光鮮亮麗、隱藏缺點短板的好面子傳統,他們率先、積極主動地拿自己的短處開涮,絕不“躺槍”,以自嘲和自我調侃的方式將錯誤和失誤化解[1],絕不給別人來指責自己、揭開自己短處的機會。他們搞笑、自黑、害怕尷尬和冷場的困境,率先搶占“道德制低點”。
(二)你是“逗比”:青年自身情感態度的投射
這種是以被外界貼標簽式的“逗比”方式以投射出自身各種情緒的感受。在熟人中,因為他們有時因各種的限制,雖內心向往很多美好,但不能真實流露或沒有流露真情實感的膽魄,他們會因他人能做出滑稽、搞笑、不合常理的事情而感到發自肺腑的愉悅,從而羨慕這些“逗比”的純真;在陌生人中,常常會開啟自我保護機制以逃避擔心被同樣視為“逗比”的焦慮,因此他們會因他人的愚蠢無知、做出違背或歪曲常理的事情而感到生氣、憤怒,他們以“你是逗比”這種嬉笑怒罵的方式委婉表達自己的態度。
(三)我們是“逗比”:群體歸屬尋找亞文化娛樂
人具有社會化屬性,達成某個群體的共同認同是群體化趨向,“逗比”群體則是反映了追求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心理需求。“逗比”小組和相關網站已遍布豆瓣搜索,“逗比”群體內部形成以無厘頭、搞怪等為表達方式的小眾亞文化,群體內部成員生產、制造和共享文化,內部認同感、歸屬感、自我滿足感強。群體內的成員也通過親密固定的人際交流圈達到心理療愈的功效。另外,“逗比”也迎合了青年渴望掙脫社會規則束縛、追求本真的本我需求,當然是當今泛娛樂化趨勢嚴重的社會文化氛圍還值得深思。
二、自我防御與抗爭——當代青年學生“逗比”心態形成的動因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分成金字塔式的五個層次。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需要的滿足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當低層次需要未被滿足或滿足不足時,對他人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帶來的愉悅感和幸福感就會產生渴望、羨慕等心理反應,情感上會產生郁積,希望能尋找發泄口以獲得精神的愉悅和外界的肯定,從而獲得補償。
當代青年學生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就業、愛情、等社會焦慮導致安全感缺失,對現狀不滿但又無力改變的倦怠心理導致他們只能采取消極的自我防御和抗爭,為暫時消除浮躁、不滿等消極情緒尋找瞬間即逝的、偶然的快樂。不管是“我是逗比”“你是逗比”,還是“我們是逗比”,都反映了當下青年的困惑。
三、消除“假逗比”——當代青年學生“逗比”心態的引導路徑
(一)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理學將一種“逗比”的抑郁稱為微笑型抑郁[1],他們不愿意傾訴、分享,封閉自己,總是微笑的、開朗的,并不是真正的愉悅,在表面禮貌、工作和背后落寞、壓抑之間不斷轉換,在不能自拔的抑郁中走向自戕。當面臨復雜交錯的生活境遇時要有明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定位,以自我激勵的方式進行積極的壓力疏解,而“逗比”自嘲的方式相對消極和悲觀,學會有意識地使用社會支持系統的力量。
(二)發現可能自己,追求有意義和幸福的生活
根據萊布尼茨提出的“可能世界”及趙汀陽提出的“可能生活”,我們每個人也存在著“可能自我”。我們要引導青年學生挖掘、創造、完善無限可能發展的自己。讓青年教育回歸生活世界,讓生活本身成為教育內容,讓青年學生認識到自嘲自黑、群體戲謔、怒罵帶來的感官愉悅是短暫且廉價的,快樂看似心安理得卻無奈的,讓青年學生做自己的擺渡人,感受和體悟生命和生活的意義,這樣他們才有愿望和動力去探索和實現“可能自己”,實現有意義和幸福的生活。
(三)培養信息鑒別素養,敢于
“微文化”時代,各類社會思潮簇擁而至,青年一代是易于吸收新鮮思潮的一代,也是容易被各類思潮所干擾的一代。因此要有意識的培養青年辨識能力,以免被不良思潮誤入歧途,對各類信息要有質疑和評價精神,要積極回應各類思潮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好信息和正能量的傳播者。在信息潮的洪流中不隨波逐流,找準方向。
參考文獻:
[1]魯丹.“逗比”心態:透視當代青年訴求的新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