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遠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進展,近年來諸多外文作品被譯為中文傳入中國,不同的譯者由于對原作的理解不同、翻譯功底不同導致同一作品的不同譯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別,本文通過分析林文月、豐子愷兩位譯者的翻譯作品《源氏物語》來探索翻譯者對譯文作品的不同詮釋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為廣大翻譯者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源氏物語;林文月;豐子愷;翻譯對比
隨著中日兩國關系緩和以及互聯網的發展,中日兩國的交流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日本文化產生了興趣,日本文學便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個部分,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大量日本的經典文學著作被譯為中文傳入中國,使得中日文化的交流更進一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并非簡單的工具,做到對日語的聽說讀也未必能夠日語真正所處的文化背景,因此許多譯本質量參差不齊,無法做到“信”、“達”、“雅”的翻譯要求,究其原因是譯者對日本文化的理解不夠透徹,對于作者的思想沒有完成較全面的把握,導致許多著作譯為中文后前言不搭后語,美感喪失殆盡。
《源氏物語》作為日本里程碑式的經典著作,已被多位譯者譯為中文,本文以豐子愷、林文月兩位譯者的經典譯本為例,通過兩位譯者的成長環境、文學素養、個人性格等方面的比較進行影響日文著作翻譯的因素的探討。
首先從家庭環境教育背景來看,二人的成長環境大不相同。林文月出身出生于上海日本租界,家境較為殷實,從小接受日文教育,后舉家搬至臺灣生活,考取臺灣大學中文系,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林文月的出身十分優越,并由于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也有著相當高的受教育程度。豐子愷出生于浙江農村,家中有六位姐姐,盡管家庭關系和睦,但對于人口如此眾多的家庭來說經濟負擔相當之重,后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師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后曾有機會在日本留學近一年。
從文學素養方面來看,林文月在臺灣大學研習中文,在臺大讀書期間便在雜志上發表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林文月對于中國古典文學專注在六朝與唐代,唐代時中國與日本來往密切,這一點也為林文月對日本文化的理解奠定了基礎。豐子愷專修音樂和繪畫,對于日語的學習僅有中途赴日留學考察的短短不到一年時間,但在日本留學期間刻苦學習日語,積極參加日語課程卻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可以將日語水平學習到可以翻譯古典日語著作的水平,無論對于日語,日本文化或是對文學得理解的造詣都可見一斑。二人的文學水平都在文學界受到很高的評價,林文月在文學創作中漸漸已翻譯為主要工作,將自己內文字的理解運營在翻譯外文作品之中,在臺灣大學積累下的古典文學的底子讓她在日后的翻譯中受益頗深,尤其是古典文學《源氏物語》的翻譯,更加彰顯了林文月對于日本和歌的深層次理解。豐子愷并未專業研修過中文或寫作,但他的文字融入了藝術的理念,在文字中時常反應現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不僅是一位藝術家、作家、也是一位站在前線的思想家。
從人物性格來看,林文月的性格和她的作品有著相似之處,溫柔細膩,溫婉清秀,這都與林文月的出身和教育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豐子愷學習藝術,且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在恩師李叔同的熏陶下,豐子愷具有了中國“俠文化”的風骨,他的人也如作品一般,具有著時代精神,“天真活潑,不失古法”是對他作品的評價,也是對他性格的評價。
通過以上三個角度的比較,可以看出林文月和豐子愷二人在這三方面的不同,家境出身和教育經歷影響二人的文學素養,又對而人的性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二人的性格和作品相互交融,造成二人在作品風格上的巨大差別,在此僅對二人譯作《源氏物語》加以討論。
林文月版本的《源氏物語》文風細膩,對于作品中景象的描寫有著細致入微地觀察,并且很好地把握住了文中出現的眾多女性的心理,《源氏物語》原作者紫式部即為女性,同為女性,林文月的譯本對原文的還原成的相當之高,在細膩的文字之間,將文中的女性和“花”的形象相結合,將原文中存在的淡淡的哀傷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文中出現的多首和歌林文月在翻譯時也以結合意和境為核心,將日文和歌轉化為具有中國古典文化婉約美的詞句,帶來的意境和全文的淡淡的哀傷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原文的語感。
豐子愷譯本的《源氏物語》文風獨樹一幟,初讀時仿佛是在讀一本中國的“俠”小說,豐子愷的譯本在男性的角度,對原文的風格進行了自己的創作,將文章翻譯地更干凈利落,更貼近日本崇尚的“潔凈利落”的精神,豐子愷對女性的描寫也使得角色特征更加鮮明,讓眾多的出場人物都能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總體上,豐子愷譯本的《源氏物語》對在文風上和原文似乎有所出入,但由于對文字的熟練運用,自出版以來一直廣受好評。
綜上,林文月豐子愷二人對于《源氏物語》翻譯的不同在于二人對原文的理解有所差別,而這種理解的不同必然和二人的經歷、文學素養、性格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二人的譯本都受到廣泛的好評,證明兩版譯本都各有所長。通過對影響兩版作者翻譯的比較,可以得出結論:在譯者的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家庭環境教育水平和譯者的性格,及文學素養都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閱讀譯文作品時,由于譯者在翻譯時難免會摻雜個人的理解和情感,不同的版本會帶給人不同的閱讀感受。在讀者不具備閱讀日文原本的能力時,將兩種或更多的版本進行比較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將加深讀者對于原作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從多方位、多個人的角度理解作品,可以讓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更加立體的呈現出來。
今后,在進行外文作品的翻譯時,譯者也應該在譯前謹慎考慮自己的翻譯風格會對原文情感的轉換產生何種結果。
參考文獻:
[1]王曉平.日本漢文學與文化翻譯——以論《源氏物語》詩為中心[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1)
[2]林瓊磊.基于語料庫的《源氏物語》中譯本對比研究[D]. 河南大學 2018
[3]陸炎.《源氏物語》(現代版)翻譯實踐報告[D]. 哈爾濱理工大學 2017
[4]楊慧.從譯者主體性研究《源氏物語》豐子愷譯本與林文月譯本中的和歌漢譯[D]. 曲阜師范大學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