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摘要:在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發展歷程第三人撤銷之訴中仍處于早期階段,此項制度在民事訴訟法中僅有一個條文進行了規定,沒有相配套的制度和具體的操作規范,在實際操作中尚存在諸多不便。本文中筆者在對域外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進行考察的基礎上,對完善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第三人撤銷之訴;案外第三人;適格原告
一、問題的提出
第三人撤銷之訴是針對法院的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內容錯誤,有損害未參加原訴審理程序第三人合法權益的情形,賦予該案外第三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6個月內,向做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法院提起訴訟,以撤銷或者變更生效裁判保護自己權益的訴訟程序。但是實際上案外第三人對裁定不服的,只能通過申訴寄希望法院依職權啟動再審程序,或向檢察院申請抗訴,以解決案外第三人民事權益受到生效裁判侵害的問題。因虛假訴訟而受到損害的案外第三人的權利救濟途徑,主要通過申訴而啟動公權力救濟加以解決。但申訴既非案外第三人的訴訟權利,也無啟動的專門程序,而通過公權力啟動審判監督程的條件又比較嚴格,啟動也非常困難。
二、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現狀分析
我國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是在借鑒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司法特點而創設的,其在遏制原訴雙方當事人惡意訴訟和虛假訴訟、保障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及維護司法權威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是一種重要的事后救濟程序。由于其還處于創設初期,相關的程序構建規定過于籠統,立法條款內容過于粗略,可操作性不強,具體表現為:
1.適用主體寬泛
現行《民事訴訟法》第56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第三人的規定過于寬泛籠統,使得該制度的適格主體范圍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議。這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出現第三人濫用權力致使原訴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以及司法資源的浪費。要防止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濫用,首先應當解決撤銷之訴的適格主體,即誰是撤銷之訴的原告,誰是撤銷之訴的被告。因此,明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主體是完善該制度的首要任務。
2.客體不明確
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的條件是,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該條款所規定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定義過于籠統,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的錯誤包括事實認定錯誤、法律適用錯誤、程序錯誤和實體錯誤。法條并未明確內容錯誤的情形。同時,也未明確生效的法律文書的理由是否可以成為撤銷之訴的客體。同時,第三人向法院申請撤銷的內容是否包括精神損害方面也存在爭議。
3.程序規定籠統
完整的民事訴訟程序應當包括立案、審查、審判、執行諸程序,第三人撤銷之訴也不例外。現行法關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各個具體程序的規定存在一些瑕疵:首先,立案標準不統一。由于法律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案由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導致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立案的標準不盡相同;其次,審查范圍的標準不相同。再次,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判級別規定未明確定位。《新民訴解釋》明確規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由合議庭開庭審理,但如何組織合議庭以及如何開庭審理有待明確;最后,執行程序立法空白。執行程序是糾紛解決的最后保障。若審判的案件得不到執行便失去了保障當事人權利的意義。
三、對于完善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建議
1.完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立法體例
上文已經分析指出,將第三人撤銷之訴規定當事人這一章節中并不妥當。我國臺灣地區將第三人撤銷訴訟規定為第五編再審程序,第五編之一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之中。作為對于生效判決的瑕疵救濟程序,第三人撤銷之訴從性質上來說是與再審程序相類似,但兩者的程序運行的原理存在本質的區別。因此,筆者不贊同借鑒臺灣地區的做法,將我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放在審判監督程序一章中。相比較而言,筆者傾向于法國的做法??梢栽诿袷略V訟法中單獨設立一章,規定為特殊救濟程序,與常規救濟程序第二審程序進行區分。在特殊救濟程序一章中分節分別規定再審程序和第三人撤銷之訴程序。
2.重新界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
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限定為第56條前兩款所規定的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這種做法將會導致案外第三人對于自身合法利益的保護仍然缺乏救濟手段。因而,筆者建議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規定可以參考臺灣地區的做法,即所有合法利益受到生效判決侵害的案外第三人都有資格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但是對案外第三人行使起訴權進行嚴格的限制。核心的限制條件在于兩點:一是案外第三人因為不能歸咎于自身的原因而不能參加訴訟;二是第三人撤銷之訴是案外第三人保護其合法權益的最后救濟手段。這樣的規定一方面有利于實現設立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目的,遏制惡意訴訟,保護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對于適格原告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從而避免案外第三人隨意提起撤銷之訴,造成司法資源浪費的現象發生。
3.厘清不同制度之間的關系
前文已述,民事訴訟法針對執行程序中案外人對于執行標的異議,規定案外人可以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提起再審。當案件進行到執行程序時,案外第三人則會同時擁有提起再審和提起撤銷之訴兩項救濟的手段。針對此種情況,筆者認為首先應當明確規定兩種救濟手段只能適用一種,亦即案外第三人在提起撤銷之訴未能達到自己目的時不能再提起再審之訴,反之亦然。其次應該明確規定兩種程序各自的適用范圍。前文中筆者討論到,我國臺灣地區將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案外第三人對于自身合法權益進行救濟的最后手段,第三人的起訴權受到嚴格的限制。這種立法的方式符合程序的安定性原則和節約司法成本的要求。因此筆者建議,在案件進入到執行階段時,案外第三人進行救濟應當優先適用再審之訴程序,只有在不符合提起再審之訴的情況下,方可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四、明確裁判的效力和救濟手段
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裁判的救濟,案外第三人或者原審原被告認為撤銷之訴的裁判有誤的應該如何救濟,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的規定。首先應當明確的是,第三人撤銷訴訟是一個獨立的訴訟,既不是二審,也不是再審,應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予以審理。既然是第一審程序,那么對于作為原告的案外第三人以及作為被告的原審當事人而言,自然擁有上訴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