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唐朝時期,漢地佛教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佛教重鎮長安在漢地佛教的熏陶下,形成獨特的長安佛教文學。商務印書館于2013年出版的《唐代長安佛教文學》是王早娟所作。
書的內容除導言、緒論、結語、后記外,主體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關于唐代長安佛教文化的宏觀研究,具體包含唐代長安佛教文化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唐代長安佛教廣泛傳播的原因考探、唐代長安佛教文化在文學中的體現、唐代長安的三教論衡及反佛運動對文學的影響、唐代長安佛經文學和佛寺詩。下編為個案研究,主要介紹了僧俗兩界詩人的詩歌作品。
緒論中關于“傳統文化如何走向現代化的問題”的探討,將一個現代問題映射到歷史中去,在歷史中探索答案,尋求借鑒,體現了歷史之用。本書的研究方法為文獻學、文學史以及文化的研究方法。“所謂文化的研究,即把中國古代文學置于中國古代文化的宏闊背景和綜合關系網中加以考察,以揭示文學作品及文學現象生成的文化原因、文學的文化特質。”將特定的歷史現象置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來研究,避免以現代人的觀點來臆想特定歷史現象產生的原因。唐代長安佛教文化有其特定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開放包容的時代特色和貫通東西的地域特點,都成為唐代長安佛教文化發展興盛的原因。本書的研究也離不開文獻學的方法,通過搜尋相關的文獻記載,來考證問題。這一方法在書中使用較為普遍。文化研究方法和文獻學研究方法,前者宏觀把控,后者微觀論證,兩者結合互相補足。書中還用到文學史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在個案研究中比較突出,通過運用文學史的方法可以總結出詩人文學作品風格形成的脈絡,避免對研究對象的碎片化認識。如果說文獻學的研究是點,文學史的研究是線,那么文化的研究就是面。本書將三種研究方法融會貫通,全面而透徹地涵蓋了唐代長安佛教文化相關的內容。
書中第一章介紹了唐代長安佛教文學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隋唐承接南北朝,而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已經擁有較好的傳播基礎,佛教在唐代更是憑借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取得進一步的發展。王早娟認為唐代長安佛教文學具有豐富性、融合性的特征。從文體和創作者上來看,體裁多樣,創作者也是各個社會階層、僧俗兩界都有。唐代佛教思想已經深入到文人的意識中,在其文學作品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表現,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對佛教概念的粗淺認識,而是理解和運用佛教思想指導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基于這樣的時代特征,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佛教元素也是豐富多樣的。唐代長安佛教文學的融合性,表現在佛道思想的融合、中外文學的融合。在“唐代長安佛教文學的地域特征”一節中,作者提到長安佛教受政治因素和印度佛教的影響,形成了山林佛教和京城佛教兩派。京城佛教在唐代受政治勢力的影響較大。唐代京城長安的興衰曲折體現在文人寫的佛寺詩中。長安不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長安成為南北佛教交流的重鎮。往來僧俗在長安匯集,互相交流,推動了長安佛教文學的發展。
第二章作者探討了唐代長安佛教廣泛傳播的原因。中國古代社會可以分為君、士、民三個社會階層。文士階層是重要的一層,上可與君王對話,下可與百姓同樂。雖然君王對國家發展方向起決策作用,但是文士階層在其中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作者認為僧人的文采及人格魅力、佛典智慧吸引著文士親近佛教。唐代的統治者則出于政治目的而弘揚佛教。在民間,佛教撫慰心靈,民眾在宗教中獲得解脫。唐代寺院不僅是宗教活動場所,還是大眾娛樂中心。藝僧藝人的表演,佛事活動演變為節日,不僅豐富了民眾的生活,也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佛教的影響。
第三章介紹了唐代長安佛教文化在文學中的體現。正如文中所說,“佛教文化的傳播實質上是一個多種文化形式共同傳播的過程”。首先佛教音樂進入長安后“改梵為秦”,豐富了長安音樂的類型,增添了長安音樂的多樣性。佛教音樂還促進了樂府詩歌的創作。俗講也對長安的大眾文學產生過重要影響。其次文人禪畫、佛寺壁畫、佛教建筑、禪茶、佛教義理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靈感和素材。
第四章介紹了唐代長安的三教論衡及反佛運動對文學的影響。儒、釋、道三教在唐代寬松的文化環境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三教之間也是相互辯論,文學創作也在此間得到了發展。其實佛教在傳入中國后,就不乏反佛的聲音,有人反佛,自然就有人護佛。在這一進攻一反擊的過程中就衍生出相應的文學作品。作者通過舉出例證,總結出唐代反佛運動的文學作品與六朝時期反佛運動的文學作品的不同之處,即唐代的反佛運動中出現的文學作品更強調文章“經世致用、言之有物”的功能性特點。作者還總結到唐代反佛運動中出現的文學作品強化了散文的唯物論思想,提升了散文創作中的思辨能力以及對反對駢文體做出了貢獻。
第五章講了長安流行的佛經、著名的譯經僧以及佛經文學影響下文學形式的發展。作者著重介紹了佛教講經流變以及其對俗講的貢獻。佛教講經經歷了注重佛經義理的闡發、注重宗教氛圍的渲染、注重娛樂心理的滿足三個階段。佛教講經在一步步地走進大眾。這也是在寬松的宗教政策下,為吸引更多信眾而做出的轉變。
第六章作者介紹了唐代長安的佛寺詩。作者從描述唐代長安佛寺盛況入手,通過列舉與長安佛寺有關的詠寺詩,總結出詠寺詩美學風格的流變,即由雄壯之勢到雄渾之氣、由清俊靜穆到秀麗衰颯、由奇幻詭譎到雄奇開闊。恢宏雄壯、清俊肅穆、奇幻詭譎這三種風格并非靜止不變,他們分別代表初唐、盛唐、中晚唐不同時期的美學風格。
下編為第七至九章,詳細介紹了王維、白居易、廣宣、無可四位代表詩人與佛教的淵源以及他們各自的文學作品。
此書作為介紹唐代長安佛教文學的專著,內容涵蓋了唐長安受佛教影響的文化現象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學作品,全面且不失深度。此書是一部佛教愛好者和文學愛好者快速了解唐長安佛教文學的好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