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敬
摘 要:加強罪錯未成年人全面綜合司法保護,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職責與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本文主要基于我國罪錯未成年人具體懲戒制度和機制架構不完善的現狀,分層次構建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和保護處分制度,以期能為學術界、地方黨委政府以及檢察機關提供有意義的學術價值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罪錯行為;未成年人;分級處遇;矯治
根據《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簡稱《北京規則》)相關規定:“少年司法制度應強調少年的幸福,并應確保對少年犯做出的任何反應均應與罪犯和違法行為情況相稱。”《刑事訴訟法》第283條規定:“在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內,由人民檢察院對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監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監護人,應當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強管教,配合人民檢察院做好監督考察工作。”國際、國內各項法律法規制度明確了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保護的職責,同時,全國各級檢察機關自上而下也設置了未成年人檢察部門,就未成年人刑事保護、民事行政以及公益訴訟和法治宣傳等進行了詳細規定,充分體現了檢察機關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罪錯未成年人臨界預防、家庭教育、分級處遇和保護處分制度,加強對罪錯未成年人的懲罰和幫教,已經成為擺在檢察機關面前的一道亟需解決的難題。
一、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和臨界預防、家庭教育以及保護處分制度的關系
(一)構建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制度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法律對實施犯罪的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有嚴重不良行為以及情節輕微不負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缺少有效應對的矯正措施,針對法律上存在的“真空”地帶,如何對未成年人非犯罪行為進行干預、預防其演變為犯罪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建立符合規律的罪錯未成年人分級干預體系是當前檢察機關亟需解決的重要社會問題。重點加強臨界預防、事后及時進行矯治,是構建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和保護處分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探索如何處遇未成年人的有力舉措。以英美日等發達國家為例,其對罪錯未成年人的分級處遇和幫教措施,大多都是根據行為人所犯罪行的輕重而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心理輔導和技能培訓等,從而探索符合本國國情處置罪錯未成年人的法律制度和實踐經驗。結合我國當前實際,筆者建議可以參照英美等國的成功經驗,就未成年人的罪錯行為進行分級干預,違法情節較重的,送工讀學校或未成年人管教所等專門場所進行矯治;違法情節較輕的,可以開展社區矯正等,交其父母嚴加看管,由相關職能部門委托社工進行監督考察,并制作評估表供考察機關參考,確保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制度落地落實。
(二)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與臨界預防、家庭教育、保護處分制度的聯系
分級處遇制度是指根據罪錯未成年人所犯罪行的輕重,檢察機關實施懲罰與幫教為一體的行為措施,主要分為罪錯未成年人犯罪行為預防措施和犯罪行為制裁措施,與臨界預防、家庭教育和保護處分制度互為統一體。從某種程度上說,分級處遇與臨界預防、家庭教育、保護處分三種制度是一種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根據罪錯未成年人的實際情況,分層次使用臨界預防、家庭教育、保護處分等具體處遇措施,當學校、家庭教育無法對罪錯未成年人進行有效矯治時,應當運用分級處遇措施和保護處分制度,最大限度對其實施管教[1]。眾所周知,在整個制裁體系中,刑罰是最嚴厲的處罰方式,對罪錯未成年人也不例外。因此,在構建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制度的過程中,為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應優先考慮家庭教育的制裁功能,只有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能對其有效管教時,才考慮適用刑法等其他處遇手段。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檢察機關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八項措施》等相關規定,未成年犯罪預防措施包括工讀教育、未成年人心理咨詢以及其他社會幫教等,這些場所可以根據罪錯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的輕重,決定其在工讀學校或其他矯正場所的學習管教時間,多層次、差別化構建學校式柔性處遇措施。
(三)如何探索建立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制度
探索建立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制度,要充分體現分級性,即根據罪錯未成年人所犯罪行的大小,采取不同的處遇或管教標準,并結合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及相關規范性文件,將規范罪錯未成年人的措施及時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明確適用范圍,與保護處分、臨界預防等互為一體,共同對未成年人罪錯行為進行矯治;對我國當前的社區矯正、工讀學校教育、未成年人管教所管教以及責令監護人嚴加教育等措施進行整合,設立少年矯正幫扶學校,以學校的名義吸收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由學校行使對罪錯未成年人的管教、文化教學、心理疏導以及就業技能培訓等職能,全方位、多層次幫助罪錯未成年人,防止其再次觸碰法律的紅線,使其能夠順利回歸家庭和社會。同時,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有益經驗,劃分出福利類、矯治類和刑罰類措施的層次效果,按照社區保護處分為主、收容性保護處分為輔的原則,在層級性的基礎上,對我國現有的管教經驗進行調整。對于犯罪行為輕微的,在不耽誤罪錯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學習的條件下,采用訓誡、警告、罰款等柔性措施加強對罪錯未成年人品德、法律意識及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培養;對于犯罪行為較重的,充分利用少年矯正幫扶學校對罪錯未成年人進行有針對性、差別化的處遇和管教,防止其二次犯罪。
二、建立少年矯正幫扶學校的必要性
(一)探索建立少年矯正幫扶學校符合新時代社會要求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5條規定:對于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學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互相配合加以管教;無力管教或管教無效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將其送至專門學校繼續接受教育。然而,在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并沒有明確專門學校的相關內容,目前我國針對未成年人的矯正機構主要有少年犯管教所、工讀學校以及一些社區性、群眾性的矯正機構。未成年人之所以會作出違法甚至犯罪的行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社會教育相對匱乏。因此,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對罪錯未成年人來說極其重要。罪錯未成年人在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后,最終也要回歸社會、回到家庭中,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們可能會再次走向違法犯罪。面對這種情況,檢察機關探索建立少年矯正幫扶學校意義重大。檢察機關可以聯合當地教育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司法局、財政局等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加強未成年人關愛基地建設,探索建立少年矯正幫扶學校,并制定未成年人矯正教育法,將工讀學校、未成年犯管教所等機構統一納入少年矯正幫扶學校,以便更直接地體現學校的工作內容和特點,集中管教和處遇罪錯未成年人。
(二)結合當地實際,優化少年矯正幫扶學校的辦學環境
少年矯正幫扶學校由政府出資建立,該學校設立專門的師資或與當地教育局、學校聯合,由其派出部分老師到學校任教,健全各方面的課程設置,如課程與普通學校一致,但根據各年齡段或接受程度的不同,在普通課程的基礎上,進行個別化分類指導。根據罪錯未成年人違法違規行為的嚴重程度,制定學校準入和出入標準,并由各地方財政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確保為罪錯未成年人提供管教、學習、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心理疏導場所的同時,保證他們必要的生活學習條件。同時,實行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部門輪流值班制,完善檢察官擔任法治副校長制度,確保法治課程的正常開設和及時了解監督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與各項活動的開展落實情況。[2]以西藏自治區檢察機關為例,目前西藏拉薩市城關區檢察院已成立全區首個“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通過“文化+實訓”的課程培訓,旨在幫助失足少年回歸社會,防止其再次違法犯罪。因此,根據西藏的實際,筆者建議全區檢察機關可以探索建立一所“少年矯正幫扶學校”,學校可以按照未成年人犯罪嚴重程度,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確定學生學習教育和管教時間的長短,全區七地市的罪錯未成年人可以根據學校的標準要求進入該校集中學習,切實加強對罪錯未成年人的全面綜合司法保護,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三、檢察機關在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過程中的職責
(一)檢察機關在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制度中的實踐探索
隨著1991年我國頒布《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加入《兒童權利公約》,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部門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全國四級檢察機關共成立未成年人檢察部門1 500余個,專業辦案組1 000余個,并催生了一個專業化的業務群體——未檢人,他們在未成年人檢察保護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目的,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用未檢人的獨特眼光辦理未成年人案件,深入學校、社區、鄉村開展一輪又一輪的未成年人法治宣講活動,積極探索涉及民事、行政、公益訴訟的檢察事務,并積極構筑了法律幫扶、醫療幫扶、生活以及就學就業多位一體的幫教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針對罪錯未成年人,相關地區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聯合相關部門與社區成立了觀護幫教基地,通過“管教+技能培訓+上學(就業)”或委托社工幫教的工作方式對罪錯未成年人進行約束,從而促進罪錯未成年人真誠悔過,重新認識自我,實現零障礙回歸社會。
(二)檢察機關在幫教罪錯未成年人過程中如何貫徹國家親權①理念
檢察機關在幫教罪錯未成年人的過程中,應堅持國家親權的理念,從未成年人的切身利益出發,將未成年人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主體來看待,杜絕以愛的名義綁架未成年人,尊重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特殊需求,站在未成年人的視角來處理和對待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3]。具體而言,在制度層面,檢察機關應立足國情、貼近實際,以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為契機,本著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聯合公安、法院、團委、司法、教育、工委等部門,加強溝通交流,積極為罪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例如,針對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現象,立足中國實際,基于基本法律規范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可以參照英國的“惡意補足年齡原則”,探索將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作相應調整,如有學者建議將刑事責任年齡調整至12周歲[4],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環境。
(三)檢察機關如何幫教罪錯未成年人
最高檢2015年出臺的《檢察機關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八項措施》中第三條規定:“對于因年齡原因不負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應當與公安機關以及家庭、學校、社會保護組織等加強協調、配合,通過加強管教、社會觀護等措施,預防再犯罪。”對此,檢察機關可以聯合法院以及與未成年人工作密切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就建立健全少年矯正幫扶學校進行探討協商,爭取各方支持。此外,檢察機關可以針對不同程度的未成年人罪錯行為,采取有差異的干預措施。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針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實施的罪錯行為,由公安機關根據罪錯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的輕重,決定是否交由父母嚴加管教或收容教養,面對此種情形,檢察機關可派員監督并提供包括心理咨詢、法律服務或協助進入專門學校學習等各種幫助。針對已達刑事責任年齡的罪錯未成年人,如14至16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根據其犯罪情節的輕重,由檢察機關會同公安機關對其成長經歷、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主觀惡性等作出社會調查報告后,適合進入相關機構進行矯治的,檢察機關幫助其進入少年矯正幫扶學校等專門場所進行處置,由學校提供包括管教、心理疏導、技能培訓等專業化一站式服務。針對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公安機關可以邀請檢察機關提前介入或檢察機關主動介入,對涉罪未成年人犯罪性質和心理行為偏差等情況進行評估并作出社會調查報告后,決定對其是否逮捕,是否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等,并決定是否為其提供社區矯正服務或進入少年矯正幫扶學校接受系統的教育矯治。
注釋:
①國家親權理念又被稱為國家監護權、國親思想等。
參考文獻:
[1]歐陽晨語.讓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制度落地有聲[N].中國青年報,2019-02-19(02).
[2]彭長春,牛牪.規范工讀學校:破解罪錯未成年人幫教困境[J].人民檢察,2017(17):77-78.
[3]張寒玉,王英.未成年人檢察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7:264.
[4]邢前.論我國刑法確立惡意補足年齡原則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現代商貿工業,2017(16):110-114.
基金項目:本文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應用理論研究課題”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