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紀榮海
隨著《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評價體系》)學科化的實踐與推進,語文高考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在鞏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有可能和必要進一步豐富、完善測試內容。要探討語文高考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未來可能發生什么變革,有必要先梳理其歷程,把握其中的堅持與發展,從而推斷其未來豐富、完善的側重點。
一、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歷程概述
本文梳理的測試樣本,2004~2010年的均采自全國卷Ⅰ,2011年以后的均采自全國課標卷Ⅰ。
全國卷對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測試,始于1952年的全國統一考試,當時考查的層次很低,只考查通訊主要意思和各段要點的概括。此后,全國卷很長一段時間內未對實用類文本閱讀進行考查。1981年,全國卷重啟對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測試,但幾年內考查的層次也很低,如1981年只考查對科普語段中句子成分和詞語指代意義的理解,1983年只考查對科普語段層次的劃分。
直至1986年,對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測試才算真正進入文本閱讀的時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出現了至今仍有借鑒意義的題型,比如借助思維導圖來考查對事物問系統關系的分析概括簡答題,不同學說和方法的分析比較選擇題。
1999年又有了新的發展,除了堅持考查理解分析之外,還引進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考查判斷觀點與證據關系的能力。2000~2010年堅持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側重考查根據文本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其中2001年和2005年還同時考查了判斷觀點與證據關系的能力。
1986~2010年,測試文本主要摘編自科普文章(知識性讀物類),側重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2011~2016年,測試文本選用傳記,仍舊側重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但引進探究能力(談個人理解與看法)的考查。
2017年開始采用復合文本,文本來源不同,文體包括社科論文、調查報告等(知識性讀物類+新聞傳媒類),側重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2018年和2019年延續了這一考法,但2018年文本選擇新聞、科普文章等(新聞傳媒類+知識性讀物類),2019年文本選擇社科專著、科技論文等(知識性讀物類),而且都嘗試了對評價能力的考查。
根據上述梳理,可以看出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的堅持和變化。堅持方面:一是堅持對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二是堅持對不同能力考查的探索,比如1999~2010年探索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2011~2016年探索對探究能力(側重創新性思維)的考查,2017~2019年探索對信息處理能力(如2017年全國卷Ⅰ第7題)和評價能力(如2018年全國卷Ⅰ第8題)的考查。變化方面:一是文本選擇視野越來越廣,文體越來越豐富,但值得注意的是,知識性讀物類比較受青睞;二是文本復雜度越來越高,1952~2010年采用單一文本,2011~2016年采用“主文本+相關鏈接”,2017~2019年采用復合文本;三是能力考查綜合性越來越強,比如2019年全國卷Ⅰ第5題的最后一個選項是“綜合整體材料得出的結論”。
二、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改革趨勢
當今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越來越關注信息素養和高階能力,在未來的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中,對文本復雜度、信息運用能力、信息評價能力、復合能力的關注力度有可能和有必要得到加大。
1.文本復雜度
目前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采用的是復合文本。“所謂的復合文本,即圍繞一個主題、材料與材料之間存在邏輯關聯的一組文本,這一組文本如果從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的分類來看,既是混合文本也是多重文本,它包含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多個文本來源不同,且不在同—個層面上”。
本文所指的文本復雜度,即指復合文本的復雜程度,它包括單個文本的復雜程度和文本之間關系的復雜程度。單個文本的復雜程度,主要與文本的內容、結構、語言的復雜和陌生程度有關。比如,2019年全國卷Ⅰ的材料一就比2018年的復雜,因為二者的結構和語言復雜程度相當,而2019年“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一內容學生相對陌生,2018年的“量子通信”是科技熱點,學生相對熟悉。文本之間關系的復雜程度,主要與關系的類型和層次有關。比如,2019年全國卷Ⅰ文本之間的關系就比往年的復雜,2019年的三則材料整體表現為總分關系,材料一呈現的是“面”的內容,即有關“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內容,材料二和材料三呈現的是“點”的內容,分別為有關“圖書檔案保護”和“毛里求斯檔案文件的治理與修復”的內容,“面”與“點”的關系是統領和相關,“點”與“點”的關系是相關,關系比較復雜多樣,而且不完全在同一個層次上;而2018年全國卷Ⅰ的三則材料整體表現為并列關系,三則材料都圍繞量子通信和潘建偉展開,從不同立場和出發點進行敘寫,呈現的都是“點”的內容,整體結構是“點”到“點”,“點”與“點”的關系是相關,較為單一,而且只有一個層次;2017年全國卷I的四則材料的結構也是“點”到“點”,整體上也表現為并列關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內容相近,材料三和材料四內容相近,從理論上而言,內容相近的材料比內容相關的材料更容易被理解,其閱讀層次相對較低。
實用類文本閱讀和論述類文本閱讀同屬信息類文本閱讀,但二者的測試定位有所不同。論述類文本閱讀測試單一文本的精讀,側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推斷能力;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多文本的精讀、略讀和閱讀策略,側重于考查考生的比較、綜合、運用、評價能力。這就要求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采用的文本的復雜度應該相對高些,如果文本問的內容關系都是相近的,結構關系單一、簡單,勢必難以有效考查考生的比較能力,綜合、運用、評價能力的考查也將難以實現,無法滿足信息時代對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質量要求。
2.信息運用能力
文學作品與實用類文本最大的區別是語言,主要體現在語言形式和語言結構上。文學作品閱讀與測試離不開語言的感受和品味,而實用類文本閱讀與測試離不開信息的獲取、加工、評價、運用等信息處理能力。
信息處理能力是信息時代的重要能力,也是語文高考必備的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篩選、提煉、分析、整合、評價、運用和表達等,它是一個相互聯系的能力群。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獲取屬于信息搜索和接受,篩選、提煉、分析、整合屬于信息理解和加工。篩選本質上是一個辨析信息的過程,提煉本質上是一個去粗存精、區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過程,分析本質上是一個厘清信息內容和信息關系的過程,整合本質上是一個合并抽象信息的過程。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對信息處理能力的重視可以說始于2017年,主要考查跨段、跨文本的信息分析、整合能力。
隨著高中課程改革、高考語文內容改革的推進與深入,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對信息處理能力的考查,除了繼續關注信息分析、整合能力,很有可能和必要引進對信息運用能力的考查,即考查考生運用文本提供的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學業質量水平”量表上分別提出“能利用獲得的信息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水平1)、“能利用獲得的信息分析并解決具體問題”(水平2)、“利用文本中的相關信息解決具體問題”(水平3)、“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實、觀點、程序、策略和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水平4)、“能從多篇文本或一組信息材料中發現新的關聯,推斷、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決問題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運用于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水平5)。從水平1到水平5都強調了對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
《評價體系》在“學科素養”這一部分中提出,“在信息時代,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涌現,個體必須能夠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所需要的信息,能夠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理解新信息并將其納入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中,能夠根據已接收的新信息與解決問題的需要建立各種知識組合”,同樣強調了對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
強調對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也體現了高考“引導學生的關注點從‘解題向‘解決問題、從‘做題向‘做人做事轉變”的命題追求。關注學科素養,突出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能更好地把符合時代要求、具有良好語文素養的人才選拔出來,也有利于引導教學不停留于死記硬背,不沉迷于重復“刷題”。
3.信息評價能力
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對信息評價能力的考查,始于2018年。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對評價能力的考查與文學類文本閱讀測試有所不同,它不是考查對文本怎樣寫、寫得怎么樣的評價,而是主要考查對文本中呈現的事實進行評價,評價事實是否客觀可信、有何社會價值或影響,并且評價建立在對事實的判斷與推理之上。
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考查信息評價能力,是語文高考內容改革必須考慮的,這有頂層設計的依據。
《課程標準》在“必修課程學習要求”第3條中提出,“閱讀實用類文本,能準確、迅速地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對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評判”,明確指出“評判材料”是實用類文本閱讀的主要任務之一。
《評價體系》在“學科素養指標體系”中提出,“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系統化、多層面、多角度地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融會貫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實質,把握新舊信息的聯系,形成對新信息的準確判斷、分析與評價”,認為“評價信息”是語文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15歲考生的PISA閱讀素養測評框架,從2000年到2020年共經歷了三次修訂,始終堅持將評價能力列為閱讀素養測評的重要能力,考查考生對信息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的評價能力。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不但應該堅持對信息評價能力的考查,而且還有加強的必要。從全卷來看,這有利于更全面地對考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考查;從題組來看,這有利于更全面地考查考生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高階能力,豐富考查的層次。
4.復合能力
所謂復合能力,即指合在一起的能力,是幾種能力的綜合體。語文高考對高階能力的考查,其實往往不是單獨考查某一種能力,而是合起來考查若干種能力。比如,2011年語文高考開始考查探究能力,筆者認為探究能力本質上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綜合素養,不宜把它當作一種區別于理解或分析等的某一種能力,把它理解為分析、綜合、推斷、評價能力的綜合體可能更加科學,也就是說,語文高考考查探究能力,考查的就是復合能力。
漢語閱讀和寫作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語文素養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的特點,語文高考命題以素養為立意,這就決定了關注復合能力的考查是必要和科學的。
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關注復合能力的考查,完全符合《課程標準》在“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中提出的“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的要求,也符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在“‘四翼:高考的考查要求”中提出的“凸顯對復合能力的要求”,體現了對綜合性測試的追求,有利于實現對考生語文素養綜合全面的考查,引導教學不停留于對單一能力的培養。
三、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應對策略
《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主張學習目標、內容與評價要一致,《評價體系》主張“以考促教、以考促學”來引導教學,兩份綱領性文件高度契合,都體現了教、學、考、評一致的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應對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內容深化改革,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索。
1.把握文本特點與關系,提高閱讀精度與速度
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采用復合文本,復合文本具有閱讀情境真實復雜、信息來源不同、文本類型多樣、價值觀念多元等特點,選擇訓練文本要對復合文本的復雜性有清醒的認識,要關注文本類型的多樣化與文本結構的多重化,對復合文本閱讀潛在的難度有心理準備。訓練的文本應根據復合文本的基本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這是提高實用類文本閱讀精度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閱讀情境真實復雜,要求訓練的文本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都是學生熟悉的;信息來源不同,要求訓練的文本跨領域、跨媒介甚至跨國界,可以來自社科人文領域和自然科學領域,出自報刊、學術論文、電視節目等;文本類型多樣,要求訓練的文本文體不單一,形式也不單一;價值觀念多元,要求訓練的文本內容、角度多樣,甚至允許相沖突的內容同時呈現,但必須注意的是,實用類文本閱讀一樣要關注正能量的傳遞,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