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裴/華東政法大學文伯書院
通過導師制模式建設,充分調動和引進校內外優質資源,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通識教育、養成教育、適應性教育等多個角度為學生成長提供及時而切實的幫助,打造良性師生共同發展模式,助力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是法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目前,從我國大學書院建設發展看,各高校書院普遍植入了導師制作為書院教育改革的要素之一,導師制可促進師生的正式和非正式互動,發揮導師對學生學業指導和精神引領作用,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同樣地,華東政法大學文伯書院設立導師制,改變傳統的由輔導員單獨管理學生、由專業教師指導學業的模式,在原有指導力量上做“加法”。相比專業學院的知識教育,書院教育往往是在課堂教學之外,依托學生活動,通過非形式教育來實現。導師通過自身的經歷、閱歷及專業知識,對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個人成長、發展方面的困惑,扮演人生引路人和學業指導者的角色,基本構建了以良好師生互動為前提的導師制模式。
文伯書院創造性地設立“2 名法學專業導師+1 名管理教輔導師+1 名文史哲藝類導師+1 名校外導師+2 名朋輩導生”的導師團隊架構,對應文伯書院的每一個班級。以師生情況來看,導師與學生的配比大約在1:8—1:12 之間,也即每位導師名下所指導的學生一般不會超過12 人;以班級為單位來看,每班共配置至少5 名導師及2 名導生(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形成相對穩定的導師團隊。這樣的導師團隊建設,兼顧了每位導師的育人力量及輔導員班級管理的形式,得以使導師、輔導員、導生三位一體,合力承擔著學生成長、成人與全面發展的重任。
自2017年文伯書院成立以來,經過三個學年的探索與嘗試,文伯書院每學期開展400 余場導師指導活動,全覆蓋書院1200 余名本科生和預科生;導師指導活動內容涵蓋“適應大學生活”“法學學習方法”“未來職業規劃”“讀書筆記指導”等主題,并與文伯書院社會調研、學術競賽、學生活動等品牌特色項目及入黨啟蒙教育充分結合;導師指導活動形式多樣,班會、讀書會、座談會、餐會等校內指導方式和律所、司法機關、藝術場館、名勝古跡走訪等校外指導方式有機集合,線下指導和線上指導有機結合,導師、輔導員、導生指導有機集合,切實將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理念落到實處。
實施導師制,建立以輔導員、管理導師、學術導師、社會導師和同輩導師(導生)為主體的導師隊伍,多維度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經校人事處、教務處的牽頭協調,通過委派、推薦等遴選形式,文伯書院從校內各二級學院、職能部門及校外專業領域聘任專業教師、管理教輔教師及業界專家學者作為文伯書院導師,為文伯書院的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工作。經過三學年的遴選與聘任,已初步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導師庫,具體數據如下:
從導師層面來看,據不完全統計,90%以上的導師與班級輔導員、導生相互配合與協作,深入參與到學生班會、社團活動、學業指導等具體班級事務及育人工作中去。指導形式日趨多元,將座談會與聚餐、下午茶、徒步、拍攝寫真等社交活動相結合,改變了以往高校在第二課堂層面師生良性互動較少的情況。從學生層面來看,根據對書院學生進行調研走訪及調查問卷統計得知,95%的學生對導師制感到滿意,其中“很滿意”及“非常滿意”者超過六成;就對導師和導生指導內容的滿意度而言,97%的學生感到滿意,其中“很滿意”及“非常滿意”者超過六成,說明幾乎所有學生都認可且喜歡導師和導生提供的“導向”和“導學”指導。

表1
通過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導師制在第一、第二課堂,尤其是第二課堂方面彰顯了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首先,書院可利用豐富的導師資源優勢開展各類學術講座、學術沙龍等導師品牌特色活動作為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不斷開拓學生視野、激活成長動力,豐富書院文化內涵,努力營造博雅教育育人氛圍。其次,依托校外導師不同專業領域特長與平臺,書院可充分調動導師育人積極性,在書院新生活動、寒暑假游學項目及校外走訪調研等眾多學生活動中鼓勵導師積極參與,為書院學生帶來專業領域的直觀感受及實踐經歷。再次,書院秉承“博覽群書、博專相融”的理念,可結合導師制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競賽活動及專題調研學生活動等內容。高頻次、多維度的參與和融入能夠有效調動導師育人的積極性,發揮導師育人的能動性,為良性師生共同發展模式的構建和合力育人新格局的形成提供實踐保障。
(1)需暢通溝通渠道,保證導師的育人效果與質量。因學生數量龐大,書院每年需為近1200 余名學生配備導師,因此導師數量也在不斷擴大。一方面,規模的擴大直接關系到書院對導師及學生的跟蹤力度的下降,即使建立起聘任及評價機制,書院也難以充分了解到每位導師的指導工作開展情況并施以針對性措施。另一方面,導師、導生及學生對書院導師制的相關建議也無法通過多重渠道反饋至書院,只能通過導生或是輔導員進行轉述,存在一定的溝通困難。如何為師生搭建多重的溝通與交流平臺,以保障導師制育人工作的有效開展,是任何一種導師制模式都亟待解決的問題。
(2)需有配套的制度設計,以保障導師育人工作的積極性與持續性。目前實施書院制的高校雖有專門導師負責學生學習與生活上的指導和咨詢,但在現有體制下,大多數教師都散居住在城市各處,而且都面臨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要實現教師將大量個人時間和精力貢獻于本科生指導,就必須改變已有的人力資源組織和使用形態,創新導師體制和評價機制,激勵教師從事導師工作。愿意擔任書院導師、承擔大量育人工作的教師,都具有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情懷”,但書院的導師工作絕不能僅依賴于此種情懷而開展,否則易出現后續乏力、后勁不足的情況。除發放一定量績效補貼外,還應當由配套的制度設計進行量化,如折算科研成果、計入教學工作量等(如澳門大學將導師工作量納入教師考評的必要條件),以確保導師育人的積極性與持續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總體而言,導師制是書院制教育改革的重要要素之一,發揮導師、導生和輔導員的育人合力,從理想信念、專業發展、通識知識、社會實踐、生活適應等多個方面幫助學生,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審美觀,盡快融入、適應大學生活、養成健康人格做出努力。作為全國范圍內首個開展書院制教育改革的政法院校,華政文伯書院的辦學模式、實踐或可為兄弟院校提供借鑒與參考,但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