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黑龍江省公路建設事業蓬勃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的大車道、60年代的戰備公路到80年代擁有第一條汽車專用公路,再到逐步建成功能健全、便捷高效的公路網,龍江公路人用熱血和汗水實現公路跨越發展,用實干與創新鑄就暢通路網。70年來,黑龍江不斷完善三大路網體系,構筑起了橫貫東西、縱穿南北、覆蓋全省、連接周邊的現代公路骨架網絡,并通過與鐵路、民航、水運、管道等運輸方式有效銜接,以及與鄰省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全面對接,形成了對內大循環、對外大開放的現代化大交通格局,龍江公路實現了從無到有、從線到網、從慢到快質的飛躍。放眼龍江大地,一個干支銜接、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已經形成。
迎難而上,保障建國初期龍江工農業建設
1949年至1952年是黑龍江省公路恢復時期,對公路主要是組織群眾,利用農閑進行春秋季整修,以保障路面平坦。在部分干線公路上,建立養路段,配備專業道班工人修路、護路,同時建立群眾養護組織。這一時期,黑龍江省貫徹執行民工建勤政策,采取依靠地方、動員群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手段修路筑橋。當時人員少,特別是技術力量嚴重不足,筑路施工機械嚴重缺少,全地區僅有日偽時期留下來的幾臺舊壓道機,其他完全使用鍬、鎬、扁擔、土籃子等,建設條件極其艱苦。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在諸項事業并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黑龍江省把公路建設重點放在重要工業區、重點產糧區以及大型農場、礦區,先后改建了鶴崗至蘿北、林口至雞西、克山至拜泉等公路,首次修建了齊齊哈爾至富拉爾基全長33公里的礫石級配路面公路,同時在明水至安達公路上試鋪5公里渣油路面,這也是黑龍江省修建渣油路面之始。截至1957年末,黑龍江省公路通車里程16892公里,是1949年5912公里的2.8倍;晴雨通車里程1747公里,是1949年107公里的16倍;有道班工人618名、群眾代表工1690名。
1958年,國家開始實施第二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在此期間,黑龍江省公路狀況有明顯改善,礫石路面、渣油路面、瀝青路面里程不斷增加,以石拱橋為主的永久性橋梁也有較快增長。到1966年,黑龍江省共修建黑色路面471.2公里、碎石路面6354公里;計有永久性橋梁482座、15278米,分別為1960年的7.9倍和3.1倍。1967年至1976年,新建改建了嫩江至漠河、二龍山至撫遠、海青至四合等邊境公路。這些公路的順利修建,對發展邊境地區的政治、經濟,特別是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跨越發展,跑出改革開放龍江加速度
上世紀80年代,黑龍江省只有國道和省道,由于汽車級別不高,跑不出速度,經常可以看到各種馬車、牛車、非機動車和少數機動車混行的場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根據對公路的投入和交通運輸量進行了重新細分,從單一的國省道增加到國家級高速公路、省級高速公路、普通國道、普通省道四種類型。
1983至1986年間,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舉全廳之力,建設了松花江公路大橋。這是建國以來我省新建的第一座跨越松花江的特大型公路橋,無論是技術難度、工程規模、管理團隊,在當時都是全國先進水平。大橋建好后,獨特的剪刀造型讓人們眼前一亮,不僅成為了哈爾濱最重要的地標,還獲得了全國魯班獎。
上世紀90年代初,為提高公路運輸效率,黑龍江省開始啟動高速公路建設。1992年,開工建設了哈爾濱至阿城全封閉、全立交四車道的一級汽車專用公路,它具備了高速公路主要功能,成為省內高速公路的雛形。1997年,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哈爾濱至大慶二級汽車專用公路擴建成高速公路項目正式啟動,這也是黑龍江省境內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技術手段和現在沒法比,全靠人工拿著皮尺、花桿,每50米測量一次,但大家一想到這是我們省第一條高速公路,干勁兒特別足!”曾參與該項目設計的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副院長劉國峰說。除了路面寬闊平坦,哈大高速更大的意義在于提高了運輸效率、帶動了經濟發展。從哈爾濱到大慶只有100多公里,過去早上從哈爾濱出發,中午要在昌五鎮吃頓飯,下午兩三點才能到大慶,哈大高速通車后,只要1個多小時就可以抵達。與此同時,周邊的節點城市,像安達、肇東等地,都開始調整城市布局,將經濟開發區向高速公路方向靠攏。自此,黑龍江省高速公路建設正式起步。哈大高速建成后,黑龍江省相繼開工建設了哈爾濱至拉林河、哈爾濱至綏化、哈爾濱至佳木斯、哈爾濱至牡丹江等一批高速公路。到2007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044公里,全省13個市(地)中哈爾濱、大慶、綏化、佳木斯、鶴崗、牡丹江6個市都開通了高速公路。
回首黑龍江省交通事業發展歷程,國省干線注定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之一。過去國省干線以砂石路居多,還有部分渣油路,夏天太陽照在路上,渣油容易曬化,人走上去直粘腳,汽車行駛到60公里的時速感覺就要“飛”了。1995年,“網化工程建設”正式啟動,此后一直到2005年的十年間,大規模的路網改造、等級提高讓龍江國省干線得到了跨越發展。
上世紀90年代,黑龍江省農村公路建設在全國一直處于落后地位,多數農村公路技術等級低、路面狀況差,通達、通暢水平低。到2003年底,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3.3萬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97萬公里、瀝青水泥路4492公里,路面硬化率只有13.6%。為盡快改變落后狀況,從2003年開始,黑龍江省克服底子薄、基礎差、里程長等不利條件,搶抓國家加快發展農村公路的歷史機遇,采取有力措施推動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
高速前進,服務新時代龍江全面振興
2008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著眼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做出了加快公路建設重要決定,用三年多的時間,建設高速公路3042公里,累計完成投資1100億元,相當于建國以來省內公路建設投資的總和。隨著我省高速公路建設不斷推進,截至2018年底,全省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4512公里,覆蓋除加格達奇外的12個市(地)和36個縣(市),形成與吉林、內蒙古等臨省的6條省級高速公路通道,連通了綏芬河、同江、撫遠、黑河等國家一類口岸,連接了五大連池、亞布力、鏡泊湖、興凱湖等重點景區,形成了以哈爾濱為中心,覆蓋除加格達奇以外市(地)的4小時高速公路經濟圈。同時,普通國省道建設也不斷突破。截至2018年底,黑龍江省的普通國省道已經達到23440多公里,所有縣(市)均已通二級以上公路。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省交通運輸廳也不斷加大服務“一帶一路”國省干線建設力度。2003年,饒河口岸公路開工建設,雖然道路不長,但由于都是沼澤地,山多取土難,工程進行了三年,克服了施工上的重重困難,終于使筆直嶄新的公路直接連到口岸邊檢大廳,俄羅斯車輛明顯增加了。跨境通道有效助力黑龍江穩步邁向對俄發展前沿。2016年12月24日,歷經28年籌建的中俄首座跨黑龍江公路橋——黑河至布拉戈維申斯克黑龍江大橋正式開工;2019年5月31日,中俄雙方共同完成主橋合龍。
經過十多年的集中建設,全省農村公路路網規模持續擴大,通達深度、覆蓋廣度穩步提高,路網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三農”成效進一步突出,農村公路不僅成為全省三大路網的重要組成和基礎支撐,更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的突出亮點。到2018年底,我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3.9萬公里,較2003年新增10.6萬公里,增長4.2倍。全省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提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建制村通暢目標,跨入全國先進行列。公路通,百業興。農村公路的建設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沒有公路,農產品就無法進入市場;路好了,農產品也賣上了好價錢。農村公路通達程度的不斷提高,增強了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拉近了農村與市場中心的距離,農業成本特別是運輸成本得以降低,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黨的十九大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作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重大部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黑龍江省公路建設發展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邁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將繼續堅持適度超前、先行發展的理念,以優化網絡、提升服務為兩大主攻方向,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使龍江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更完善、結構更優化,為當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王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