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慶
摘 要:在掌握平定縣脫貧總體情況的基礎上,理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提出了平定縣推進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平定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8-0027-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1? 平定縣脫貧總體情況
2016年以來,平定縣脫貧攻堅連戰連勝,42個貧困村實現全部退出,累計脫貧5 476戶11 741人,貧困發生率由建檔立卡初期的4.05%降到0.017%。貧困村區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日益完善,產業扶貧、易地搬遷、生態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等工作成效顯著。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創造了歷史最好的減貧成績。
2? 正確處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2020年3月6日,習總書記在中央決戰完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這一論述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鞏固提升。
一是處理好理論銜接的關系。深入把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的精神實質,深刻領會并貫通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實質,將脫貧攻堅理論全面貫穿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
二是處理好工作原則的關系。要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高度上,統籌謀劃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把脫貧攻堅擺在鄉村振興的優先位置統籌推進。
三是處理好觀念銜接的問題。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是實現“被動扶”到“主動興”的轉變,讓人民群眾從內心深處轉變觀念,依靠自身的勤奮努力,早日過上富裕生活。
四是處理好目標銜接的問題。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前奏,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接續。在工作推進中,要全面梳理并優化完善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努力做到既保證脫貧摘帽,又向鄉村振興靠近。同時,要緊密結合鄉村振興目標要求,從督導考核、政策激勵等方面著力,推動貧困地區按照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推進產業振興、村莊建設、人才振興,確保實現高質量鞏固脫貧成果,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3? 對策及建議
3.1? 明確目標,決戰完勝脫貧攻堅
堅持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方略,緊盯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統籌開發式扶貧和保障性兜底政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千方百計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確保各項精準扶貧政策全面落實,全面鞏固提升脫貧人口脫貧質量和成色。因戶施策,一戶多策,確保2019年平定縣新識別的20戶49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確保119戶252人脫貧監測戶和61戶155人邊緣戶不致貧返貧。確保扶貧領域存在問題全面清零,駐村幫扶群眾滿意度達到98%以上,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收官戰。
3.2? 繼續抓實7個關鍵點,推進產業就業扶貧“兩業并舉”,與產業振興同推進
3.2.1? 繼續推進扶貧產業發展壯大
持續推進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無縫對接,特別是在抓好低收入村扶貧產業發展方面下工夫。繼續培育晉騰商貿、樂蜂園農業、綠德農業、晉婆婆雜糧、東安合作社等18個帶貧能力強的主體,形成蜂蜜、壓餅、雜糧等一批長效產業。在42個貧困村培育“小種小養”園,力爭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600元。
規范扶貧產業運營發展,優化運營管理,強化扶貧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建設,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培育一批能帶動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的優勢特色產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創建省、市、縣“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示范合作社”。對帶貧益貧效果好的企業和合作社,加大用地、融資、稅費等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做好興產業、增就業、置家業“三業”增收工作。
健全扶貧項目群眾參與機制、產業帶貧機制、利益聯結機制,著力在抱團發展方面下工夫,使貧困群眾通過龍頭帶動、入股經營、務工就業全方位參與脫貧產業發展。推廣創新收益分配激勵分紅機制,強化持續增收保障。在鵲山扶貧產業園率先試點以資產收益扶貧方式扶持易地搬遷貧困人口,確保搬遷戶穩定脫貧、安居樂業。
3.2.2? 持續抓實消費扶貧
通過舉辦全國扶貧日、農民豐收節、馬鈴薯節、紅薯節等活動,發展節慶經濟,暢通脫貧村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舉辦脫貧村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會等活動,廣泛發動社會力量,深化“五進九銷”措施,溝通產銷銜接渠道,推動脫貧村農副產品走向市場。深化“一網三超”社會扶貧,引導社會幫扶資源精準對接貧困群眾需求。開展“一網三超”推廣行動,深化愛心扶貧超市、項目扶貧超市、消費扶貧超市和中國社會扶貧網為載體的社會扶貧模式建設,推進扶貧車間、扶貧產業園和“一網三超”對脫貧村的全覆蓋。培育“互聯網+特色農業”品牌,引導和支持貧困戶開設網店,通過電商推銷農產品。
3.2.3? 繼續實施生態扶貧
完善拓展生態建設參與機制,推廣“合作社+”模式,引導造林扶貧合作社發展林產業、經濟林經營、生態林管護。完成造林任務和退化林修復,實施資源管護全覆蓋,繼續完善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林業公益崗位吸收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要達到300人以上,促進群眾多渠道增收,長期穩定收益。
3.2.4? 狠抓就業扶貧
深化扶貧扶志,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在“選、培、育、帶”等環節上下工夫。扎實做好就業扶貧,實現“人人持證、技能社會”目標。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免費技能培訓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產業技術培訓和護工、家政、保姆等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全面提升貧困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完善貧困勞動力勞務輸出供需對接機制和平臺,扎實推進“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工程,引導各類企業到脫貧村投資興業,帶動貧困戶創業,吸納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支持公益性項目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
3.2.5? 繼續推進小額信貸扶貧
嚴格按照“戶借戶還”,用足用活扶貧再貸款政策,全力推進扶貧小額信貸發放。按照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需求,完成小額扶貧信貸任務,實現應貸盡貸。加強預警,強化不良貸款風險防控,加大風險補償金投入,發揮財政風險補償和保險保障作用,及時處置逾期貸款。
3.3? 緊盯三類重點分類實施,實現移民新村、脫貧村、低收入村“三提升”,與鄉村振興戰略同謀劃
3.3.1? 持續抓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
一是積極有序推進扶貧產業園復工復產。按照“企業轉產、車間轉型、人員轉崗”的轉型思路和“生產+加工+科技+營銷”的發展定位,投資1億元規劃建設“兩園一中心”,即扶貧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和品牌農產品運營中心,將分散的艾之冠艾業加工、綠德農業壓餅雜糧、秦漢食品加工、農興邦驢肉加工、久洳號醋業加工、晉婆婆等6家企業集中入駐園區,實現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聚集,為搬遷群眾和貧困勞動力新增200個就業崗位,安置400余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確保穩定脫貧增收。
二是落實落細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政策,突出培訓就業、增技賦能,加強集中安置區基層黨組織建設,解決好搬遷群眾產業就業、基本公共服務、社會融入和社會治理等問題。
3.3.2? 持續抓好脫貧村鞏固提升
開展脫貧村、撤并建制村公路建設、窄路基路面拓寬工程、養護提質工程、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危橋改造工程、三大板塊旅游公路建設等工程,全面提升脫貧村通村道路質量,確保脫貧村客運班車運營正常。做好脫貧村通寬帶網絡建設和提速改造工作。強化村級衛生室標準化和巡回醫療制度建設,因地制宜地解決好脫貧村的醫療服務問題。持續開展“一拆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著力解決脫貧村環境臟亂差問題,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建立長效清潔機制。
積極創建大前、紅巖嶺、營莊、梁家垴、西嶺等5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村”,前洪水、朱峪、將軍峪、企明、白灰等5個“脫貧攻堅成果提升村”;其余脫貧村要建成“脫貧攻堅成效鞏固村”。以鄉村全面振興,提升脫貧成色,脫貧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要達到5萬元以上。
3.3.3? 加強對低收入村的扶持
全面摸排低收入村欠賬,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投入向低收入村產業發展傾斜。重點抓好娘子關景區項目建設,推進娘子關村實現鄉村振興,為當地貧困勞動力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要根據低收入村發展和貧困群眾需求,全面壓實縣直幫扶單位的幫扶責任,做好對低收入村的幫扶工作,推進低收入村各項工作無縫對接鄉村振興戰略。
3.4? 圍繞“三保障”,跟進落實扶貧政策,完善保障促銜接
3.4.1? 持續抓好教育扶貧
抓好教育扶貧,斬斷“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精準落實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各學齡段資助政策,保證貧困家庭子女學前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與鞏固。解決好未入學適齡貧困殘疾兒童教育問題,實現高中階段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殘疾學生免除學雜費全覆蓋。對考入二本B類及以上高等學校、中職、高職(大專)院校的貧困家庭子女,按照國家補助標準給予應補盡補。統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助學政策,重點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給予資助,統籌做好民營企業教育扶貧基金發放。
3.4.2? 持續抓好健康扶貧
加強鄉村兩級醫療機構規范化建設,采取聯辦或單獨設置的方式,加強村級衛生室規范化建設,確保貧困村衛生室達到陣地、設備、人員、藥品“四有”保障標準和要求。繼續落實“136”“三保險三救助”醫療保障幫扶政策,提升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托底保障能力,確保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省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綜合保障比例達90%以上。嚴格定點醫療機構控費,確保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的醫保目錄外醫療費用占總費用比例控制在縣域15%、市級20%以內。優化經辦服務管理,促進醫療費用結算更加便捷。落實市、縣(區)定點醫療機構“先診療后付費”制度,深入推進健康扶貧工程“三個一批”行動,做實做細健康扶貧“雙簽約服務”。
3.4.3? 持續抓好危房排查改造
全面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排查,對農村“四類對象”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危房,要及時認定并全面完成改造工作。
3.4.4? 持續抓好社保兜底扶貧
全面落實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殘疾人幫扶等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推進低保扶貧“兩線銜接”,暢通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對象雙向進入通道。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老年人、貧困殘疾人和重病患者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做到應保盡保、應助盡助。
做好特殊群體關愛工作,提質擴面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建、管、運行并重,拓展服務功能。全面落實政府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代繳保費政策,確保60歲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享受城鄉居民待遇。
3.4.5? 強化“3+N”防貧保險保障長效支持
持續關注脫貧監測戶、邊緣戶等重點群體,進一步完善“3+N脫貧保險”保障機制,對因病因災減收等原因存在返貧隱患的脫貧戶以及邊緣非貧困人口致貧風險給予保險保障,確保穩定脫貧不返貧、因病因學因災不致貧。
3.4.6? 強化貧困對象動態監測預警
認真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動態管理常態化管理辦法,建立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對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因戶施策、一戶多策、及時幫扶。要強化政策支持,統籌運用各類幫扶政策和幫扶資源,確保工作不留死角。
3.4.7? “志智雙扶”,全面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繼續落實“孝親敬老”激勵政策全覆蓋、“百企幫百村”全覆蓋和“領幫帶”模式全覆蓋,進一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結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推進貧困村勞動力能力素質提升行動,擴大“學習強國”覆蓋面。充分利用農村基層黨建培訓基地、農民夜校等平臺,深化貧困群眾農業科技和就業技能培訓活動。開展脫貧攻堅“感恩行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遏制“不勞而獲”“等靠要”等不良風氣。
(編輯:郭?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