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華
摘 要:疫情防控不僅是醫藥衛生問題,而是全方位工作,各項工作要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支持。探析濱州市農產品銷售模式,提出了創新農業產業銷售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濱州市;農產品銷售;新冠肺炎疫情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8-0037-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7;F724.6 ? ? ? ? 文獻標志碼:A
新冠肺炎疫情下,農業穩產保供任務至關重要。“菜籃子”穩了,人心才能穩,社會才能穩。認真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急農戶之所急,解農戶之所憂,尋求科學的銷售模式,有利于健全農產品應急管理體系,對于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助力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具有重要意義。
1? 當前濱州市農產品銷售模式
1.1? “電商平臺+基地直供+無接觸配送”銷售模式
為堅決打贏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保衛戰,翟王鄉村振興電商產業園與以“小壽光”著稱的翟王鎮大棚蔬菜種植業戶合作。借助銷售微信群,通過線上交易下單和線下合作銷售網點,發展“電商平臺+基地直供+無接觸配送”模式。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質優價廉,為防疫情、穩物價、保供應,助振興、促和諧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1.2? “電商平臺+大型商超+無接觸配送”對接模式
春忙在即,農時緊迫,農資是保障。疫情防控期間,無棣縣海豐街道鄉村賦能工程平臺對接當地圣豪超市,基層干部協助調配物資,每天1~2次為海豐街道的77個村免費送貨上門、平價銷售。村支部成員、基層干部成了“店小二”,積極參與無接觸配送。
1.3? “直播帶貨”模式
直播電商作為最火熱的新興商業模式之一[1],2019年行業規模超過4 000億元,誕生了“5分鐘賣掉1.5萬支口紅”的帶貨紀錄。
濱州市惠民縣千名縣直機關人員,參加當地舉行的萬人網絡直播大賽,共推出新鮮蘑菇、蒲公英鮮菜、武定府醬菜等17種特色商品。縣委書記直播帶貨,為家鄉代言,做現場“體驗官”,有力帶動了當地各級干部的積極參與。僅2月24日一晚,130多萬人在線收看,賣出30 000多單,總銷售額達30多萬元,推動了惠民縣各行各業復工復產,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內在動力。
1.4? “基地直供+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模式
受疫情影響,無棣縣西小王鎮“洋蘑菇”銷售遇到了一定阻力。黨委書記變身“主播”現場直播,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幫助企業農戶銷售農產品,2 h瀏覽量突破20萬。通過在“網上平價超市”發布信息,借助于電商平臺、微信群等聯系商家,有力開拓了國內銷售市場,避免了農產品滯銷。
目前,該模式已形成電商平臺提前預售的線上銷售渠道,還聯系批發商打通了線下銷售渠道。各單位團購以買代幫,推動產銷對接。生產基地積極與深加工企業合作,開展蘑菇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多措并舉,形成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口蘑日產量達到2~3 t,基本實現了產銷平衡,化解了出口受阻帶來的危機。
1.5? 社交電商模式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線下消費停滯,拓展銷售渠道成為企業困境求生的重要路徑。作為“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開發“中裕社區小站”外賣平臺,形成了“團長”式的社交電商模式。
“團長”以強社交關系下的熟人網絡為基礎,組建社區微信群,宣傳推廣農產品、組織團購、社區接貨并通知客戶分發領取。目前,這一模式已經推廣至城區70余個居民小區。通過積極擴大線上銷售渠道,實現線下門店、線上電商和社交電商平臺的全渠道網絡打通[2],實現了疫情下危機突圍和轉型升級。
2? 創新農業產業銷售模式的思考
疫情迫使用戶養成了線上買菜的習慣,加速了各縣(市、區)農業產品銷售新模式的出現。但從各縣(市、區)銷售情況看,存在產品類別單一、供應范圍局限、供應信息不統一、配送不及時、網絡營銷經驗不足等問題。要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創建更加多元化的科學銷售模式,尋求更穩定長遠發展。
2.1? 加強對全市農產品的協調統籌
加強生產、流通、消費的信息溝通,做好農業生產技術服務交流,做到“人少出門、信息多跑路”。建議市縣聯動、部門統籌協同,以縣(市、區)為單位,整合優勢農產品資源,充分利用益農信息社服務平臺進行動態管理,利用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果,使有能力進行農產品直送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整合相關資源,集聚到“一盤棋”“一張網”。
2.2? 培育銷售模式新業態、新模式
對于消費者來說,無論采取什么營銷方式,農產品新鮮、價格便宜和配送服務快速高效才是其能否對平臺產生忠誠和持續購買的關鍵。隨著農產品電商行業競爭加劇,社交流量投入帶來用戶增長邊際效應逐步降低,對電商平臺精細化運營及供銷創造能力提出更多挑戰。
大力培育直播電商,把直播帶到“田間地頭”的生產經營區,利用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帶動農產品銷售,擴展多種銷售模式。積極帶動周邊鄉村蔬菜產業等農產品經營,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整合發力,引導更多特色產品和特色產業從線下走向線上,邁上跨越發展的“快車道”。
2.3? 組建農產品聯盟
農產品流通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等多種方式,形成產銷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權投資合作企業,共享技術、市場和資源,共同應對市場需求和風險。
2.4? 構建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渠道
加強信息溝通,擴大銷售范圍。農產品原產地、企業、商家、快遞物流企業等,要依托網絡品牌推介,對接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同各大超市、實體貿易公司構建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渠道,在實現疫情防控期間助農、助企的同時,實現“數字經濟+實體經濟”共贏發展。
2.5? 完善農業產業鏈
農產品尤其是蔬菜瓜果等,存在季節性和地域性特點。要加強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建設,加強生產和運輸領域的冷藏冷凍能力。加大對農產品初加工及深加工企業的招商引資,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加快三產融合發展,提升都市農業發展水平。
2.6? 強化應急管理
疫情下應對風險沖擊,要更好發揮農業基礎作用,需要強化應急管理意識。要加強對“菜籃子”“米袋子”等農產品供求信息、市場動態和信息預測的預警工作,制定完善的農產品穩產保供應急預案。同時,要加強農產品流通應急綠色通道建設,降低重大災害對農產品產地和銷地銜接的影響
3? 結束語
疫情面前,必須化“危”為機。農業產業發展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逐步完善銷售模式,打通銷售環節,穩產保供,真正實現助農增收,為確保2020年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和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王玲.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現狀分析[J].互聯網經濟,2019(Z2):81-90.
[2]韓雪.我國當前移動社交電商的運作模式及未來發展趨勢[J].中國科技投資,2019(23):164.
(編輯:郭?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