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馳
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又創新高,有874萬人。而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我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環比和同比都明顯下降,就業競爭激烈。
目前盡管全國大部分地區已復工復產,但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看起來前景不明。在諸多因素影響下,部分畢業生心理壓力倍增。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沒有走向社會,內心的成熟度仍有待提高,在面對困境和壓力的時候,自我調節的彈性還不是很強,容易導致強烈的心理沖突和不平衡。
如何緩解就業壓力和加強情緒管理,對畢業生來說,建議采取以下四個方法。
首先是“面對”。突然爆發的疫情讓人措手不及,這是外在的環境,是無法去控制的,我們只能做自己能夠做到的部分,因此,要保持積極的心態而不是哀嘆命運的不公。
要給自己定位。十幾個同學可以組成一個團體,大家彼此分享各自的信息,團體的支持會給自己堅持的勇氣和信心。要充分了解和熟悉相關就業政策,并積極參加學校等機構組織的各種招聘會。即使一時難以找到理想工作,也要調整自身心態。因為,對于年輕的自己,最主要的是擁有和積累經驗,當下的選擇并非一蹴而就。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未來,而不是把找到理想工作當成人生唯一目的。
其次是“接納”。在尋找工作過程當中,我們所有的情緒,都是身體正常的反應,接納就是允許其想法和感受按照本來的樣子存在,不管這種情緒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給情緒騰出空間,順其自然,來去自如。
有的畢業生可能尋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會滋生沮喪和抱怨,那就允許這樣的情緒存在,它們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情緒的出現有自我保護功能,是身體的正常反應。
所以,請接納當下能找到的工作,它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們會慢慢地調試自身狀態,適應新的環境。也要接納當下求職的不確定性,明確知道自己目前想要的是什么,這樣我們就對尋找工作擁有著掌控感,而不會一直被焦慮的情緒所左右。
第三是“解決”。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怨現在工作很難找到,那么每天面對這樣無序的生活,就會產生煩躁的情緒。對抗焦慮情緒最好的辦法是走出去,選擇自己學習方向一致的公司去應聘,不管是否被聘用,至少我們擁有了諸多經驗。
用積極行動來實現自身目標,也就是說,對于自己想去的公司,要主動尋找信息和資源,而不是被動等待。比如,依托親朋好友等,積極獲取更多的目標單位的信息,依托各大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同時要參加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講座、咨詢、訓練營、沙龍……每一次接觸,都會給自己帶來機會和希望。
第四是“放下”。如何在當下的環境中尋找自己的優勢資源,是可以努力去做的。接納意味著,既要承認無法改變的現實,也要積極努力做好能做到的事。切勿一味唉聲嘆氣,或指責抱怨,那只會讓自己產生更多的無力感和抑郁情緒。
壓力是動力的另一方面,生命也是挑戰與機遇共舞的過程,走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天空才會更多彩。
(編輯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