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虎

2019年2月,華盛頓州奧林匹亞市州議會大廈前,因議員通過一項法案——將取消父母要求對學齡兒童不接受麻疹疫苗的豁免權,數百名反對者集會抗議。此前因太平洋西北地區暴發麻疹疫情,致使超50人患病,華盛頓州州長杰伊·因斯利 英 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英語中的疫苗一詞“vaccine”源自于其拉丁文詞根 “vacca”,意即牛,這個淵源與其發明者英國醫學家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有關。據文獻記載,詹納最早注意到牛奶店女傭普遍對天花免疫,經他仔細跟蹤觀察,推測出是牛痘中的水皰膿液(一種類似于天花的疾病,但毒性較低)保護牛奶店女傭免受了天花的侵害。1796年5月14日,詹納讓女仆莎拉·內爾姆斯從一只牛身上刮取了牛痘,從牛痘水泡中刮下膿液,為8歲男童詹姆斯·菲普斯接種。接種當天,菲普斯開始發燒并出現了一些不適感,但沒有全面感染。之后他向菲普斯注射了當時的常規免疫方法——水痘,并接受了靜脈曲張刺激,結果沒有任何疾病感染癥狀。相同的實驗又在23個不同受試者包括他自己的兒子身上進行,均得到同樣的結果,驗證了詹納的假設。從那時起,天花成為第一個使用“疫苗(天然)”被有效抑制的傳染病。隨著世界衛生組織1890年宣布天花已從大自然中根除后,與其相關的疫苗逐漸停止了生產,天花也成為了目前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消滅的病毒。
目前,包括小兒麻痹、乙型肝炎、霍亂、炭疽、狂犬病、破傷風等在內的30多個重要預防性疫苗已在全球被廣泛接種,挽救了數以億計的生命。然而,關于疫苗“效用、安全、需要和風險”的爭論從其誕生之日起到現在卻從未停止過,疫苗在一路發展過程中曾被冠以各種“黑名”,受到部分群體的質疑與反抗,威脅著人類公共衛生安全。
1998年時安德魯·韋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及多名共同作者在《柳葉刀》期刊發表論文,提到12名兒童在注射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疫苗)后,出現了自閉癥光譜中的一些癥狀。從此MMR疫苗的接種成為了“疫苗接種會導致兒童自閉癥”的全球爭論的導火索。該論文后期被大量研究所證偽,并于2010年2月被《柳葉刀》醫學周刊正式廢除,作者韋克菲爾德也因為在該篇論文中有意的偽造研究數據,被英國醫學總會取消英國注冊醫師資格,并且禁止在英國從事醫療行為。然而,十余年的輿論風波導致了MMR疫苗接種率的下滑,據統計,MMR疫苗在1988年引入英國前,一年之內有8.6萬名兒童感染、16名死亡,但在MMR免費接種計劃實施之后,自1992年,就再也沒有兒童因為這三種病而死亡,腮腺炎和風疹更是基本絕跡。但受到這篇文章影響,英國MMR疫苗的接種率從1995的95%以上,猛降到2004年的81%;在人口密集的倫敦,接種率只有61%左右,有的地方甚至降到百分之十幾,2002年,有數據統計稱高達24%的父母認為疫苗的危險大于疾病本身,26%認為政府和醫療機構所稱的MMR和自閉癥沒有聯系的說法“沒有說服自己”。
疫苗的缺失,直接的后果就是感染率急劇上升。感染最嚴重的旅行者社群即吉普賽人,將麻疹病毒散播到了英國各地。1998年,全年只有56個麻疹病例,而2006年,光前半年就有近500個病例,感染率翻了20倍。就連差點被消滅的腮腺炎,也卷土重來。幸運的孩子可能只是高燒和皮疹,而不幸遭遇并發癥的孩子,可能會有嚴重的胸部感染、腦炎甚至大腦的終身不可逆損傷。2006年,一個13歲的男孩死于麻疹并發癥帶來的肺部感染。缺席了14年的麻疹死神,又重新降臨到了英國人頭上。2008年,一度基本被消滅的麻疹,被英國重新提升為局部流行的程度。直至今天,英國MMR疫苗的接種率仍未回到其高峰時的95%,仍有因大量的孩子未注射疫苗而暴發麻疹疫情。
有人反對強制性疫苗接種,是因為認為政府不能侵犯個人選擇醫療方式的自由,即使這種選擇自由可能增加本人及其他人的風險時也不例外。在他們的觀點中,如同天花病毒一樣,如果疫苗接種成功減少甚至消滅了某種疫病的威脅,那么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擁有更好的營養和衛生條件,整個社會中大部分人已接種且不會得這種疾病時,拒絕接種疫苗并不會造成什么損失。然而事實上,當太多人抱持著想因群體免疫而讓自身不感染疾病的想法,接種疫苗的人比例低到一定程度時,就不會有群體免疫的效果了。而失去了疫苗帶來的群體免疫,后果是災難性的。我們知道,所謂群體免疫是指人或動物群體中的很大比例獲得免疫力,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但要令群體免疫較有效,需要基本傳染數(R0)低、死亡率低、病毒變異率低、病毒變異能力增強率低(包括毒力改變、條件致死的改變、宿主適應性的改變等)、地方人口少、地方面積小、人口平均健康水平高、康復后終生免疫率高等因素配合,所以群體免疫的成效,一直受到各方科學家的爭議,而且到目前為止,并沒有足夠科學證據證實群體免疫方法的可靠性及可實賤性。一般來說,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暴發流行。
2020年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表示,將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此舉引發不少人的爭議。群體免疫在歷史上只發生過兩次,一個為靠疫苗實現的天花,另外一個則為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大流感,這次大流感,最終雖可算是一個群體免疫的案例,但付出了龐大的代價。據估計,這次大流感一共感染了全球約59%的人口,當時全球人口約有17億,也就是說有近10億人被感染,其中有5000萬-9000萬人死亡。因此可以說,指望群體免疫有效,要么像天花一樣積極接種疫苗來實現,要么則可能會發生類似西班牙大流感的事件,而后者在當今被認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2020年3月14日,229名來自英國各大學的科學家聯名發表公開信,認為政府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將對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造成額外壓力,并致“遠超必要數量的生命面臨危險境地”。公開信的聯署者同時對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官帕特里克·瓦蘭斯“讓感染擴散以造成群體免疫”的言論提出批評。
宗教在阻止疫苗接種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早在疫苗問世時,就有基督徒認為若上帝要一個人因為天花而死亡,那人們用疫苗讓他免于死亡,違反神的心意,這就是對神的忤逆。1772年英國神學家牧師埃德蒙·梅西在一篇名為“接種疫苗是危險及有罪的行為”的講道中提到,疾病是神用來懲罰罪人的工具,因此任何想要借由接種疫苗預防天花的方法均是“惡魔的作為”。當時著名的牧師常會發表其講章而借此影響更多的受眾。梅西的講章甚至還影響了北美,使得北美成為了早期反對接種疫苗的地方之一,波士頓的威廉·道格拉斯醫生是愛丁堡大學的醫學畢業生,也是英國皇家學會成員,受梅西影響,成為當時最為知名的反對疫苗接種的醫生之一。現在雖然仍有因各種宗教因素反對疫苗接種的人,但當未接受疫苗接種的兒童多到足以使群體免疫失效、影響到其他人時,就出現了倫理學上的困境。值得欣慰的是,教會中現在已幾乎沒有這樣的論點,但許多國家的政府允許兒童的父母因為宗教因素而不讓兒童接種疫苗。截至2019年6月,美國有45個州允許因為宗教因素不注射疫苗,原本只有三個州(密西西比州、西弗吉尼亞州、加利福尼亞州)在這之外,后由于宗教信仰以及疫苗懷疑論者拒絕接種疫苗導致美國出現20多年來最嚴重的麻疹疫情,2019年6月13日,紐約州也禁止家長以宗教信仰為由不讓孩子完成入學所必需的疫苗接種。
關于疫苗,陰謀論總是隨處可見,比如,懷疑疫苗生產企業為了攫取巨額利潤而推廣疫苗接種事實上就是經不起推敲的謠言。20世紀末以來的疫苗是種低利潤的產品,生產疫苗的公司也已在漸漸減少,除了低利潤及其可能有的責任風險外,政府疾控中心的壓價行為也嚴重影響了疫苗生產企業的利潤總額。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世界都在緊盯一件事:新疫苗何時能研發并生產出來?人們將目光投向那些“最有能力的企業”——英國的葛蘭素史克、法國的賽諾菲、美國的默沙東與輝瑞,即世界四大疫苗巨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四大巨頭默不作聲令各界人士大失所望;進入2月,賽諾菲宣布要參與研發疫苗;葛蘭素史克表示將為其他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但自己并不研發疫苗。它們這種對疫苗研發消極的態度實際上并不是首次,在過去20年里,世界暴發了“非典”、中東呼吸綜合征、寨卡、埃博拉等流行病疫情。然而,目前只有針對埃博拉的疫苗被研發出來,因為相關研發工作總是隨著疫情消散而停滯,而研發疫苗需要巨大的資金支出,投入巨大卻極有可能不了了之,毫無用武之地,再加上其本身具有的公益屬性導致營利不是其主要目的,因此小企業很難涉足,面對“專利懸崖”(一個專利保護到期后,企業依靠專利保護獲得的銷售額和利潤就會一落千丈),想通過以攫取高額利潤可能并不現實。

一幅1802年的漫畫,描繪了愛德華·詹納在為眾人接種天花疫苗。受試者的身體上露出的牛頭就象征著“牛痘”。

2020年3月16日,在西雅圖的凱撒醫療健康研究所,41歲的志愿者詹妮弗·哈勒打下了美國候選新冠疫苗第一階段安全性研究臨床試驗的第一針。世界多數正在進行的疫苗研究將目標瞄準了在新冠病毒表面的“抓手”刺突(spike)蛋白,它能使病毒入侵到人體細胞中,阻斷這種蛋白人們就不會受到感染。
有關疫苗的爭論,究其本質與疫苗的多重意義有關,即疫苗本身既是商品,同時也是藥品甚至救濟品,是其自身不同屬性之間的一種張力外顯。顯然,疫苗作為“藥品”和“商品”在人們心中的期待和功能是完全不同的,一個要求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地具備“利他精神”,一個則要求它“不斷提升自我價值”以讓“自己”賣個更好的價錢獲取更多利潤。這種“利他”和“利己”的價值沖突可能才是一切圍繞疫苗爭議的本質來源。如果明白了這點,那么,對于消解這種爭議,可能最好的辦法則是給這些問題“劃界”,即讓這些問題在各自的場域均可以得到妥善的回應。比如在立法上,作為“藥品”的疫苗接種,必須獲得其作為藥品該有的法律保護。我國規定強免(強制免疫)的疫苗是必須打的,也是免費的,按接種順序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A群流腦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和精白破,自1978年這項舉措開始實施以來, 我國在2000年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目標。實施乙肝疫苗接種后,小于5歲兒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從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因接種疫苗減少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3000多萬人。乙腦、流腦等發病人數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截至目前,人類使用疫苗預防疾病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今天人類的平均壽命和19世紀末相比延長了數十年不止,可見疫苗著實已成為人類在抗擊傳染病中最為有效的第一道防線,其不止讓千千萬萬人免受傳染病的侵擾,新的預防性的和治療性的疫苗更成為了人類健康的保護神。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新的傳染病也隨之出現,近期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便是近百年罕見的重大傳染病,疫情暴發以來,由世衛組織牽頭成立了一個由科學家、醫生、資助者和生產商組成的全球疫苗研究小組,美國、中國、歐洲等國政府的疫苗研究團隊、私人基金,如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均加入到了疫苗研究的隊伍中來,雖仍會面對如“新冠疫苗會像非典疫苗一樣無果而終嗎”等質疑,但我們相信,人類對疫苗的期待和追求并不會因此而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