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
摘 要:農業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在傳統手工勞動方式的基礎上,加大了科技投入,提升了產業化水平。農業管理部門逐漸意識到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化建設的重要性,并在我國重要的農耕地區開展農業信息網絡發展建設,促進了計算機信息體系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計算機;信息體系;農業經濟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8-0056-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 ? ? 文獻標志碼:A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農業生產基地與農業銷售網點相結合,農業實體銷售與農業信息銷售相結合,是現代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新路徑。加快傳統農業的改造和升級力度,大幅度地提升農業生產率,不僅需要把農業信息準確及時地反饋到銷售者手中,更需要將農業銷售和管理的需求傳達給生產者。就現今農業經濟建設而言,要想解決“三農”問題,就需要加強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建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1]。
1? 我國農業經濟與計算機信息體系融合現狀
1.1? 農業經濟基礎與信息網絡結合度不高
我國地大物博,農業資源的開發已經有了一定規模,名優水果、蔬菜、糧食、產品、食用菌等在很多地區都形成了“一條龍”的產業化服務體系。尤其是那些靠山、靠海的地區,當地有很多水產品、海鮮、名優特產、養殖業等特色產業。完善的產業鏈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供給信息,但目前我國的農業網絡基礎相對薄弱,完整而快捷的現代化農業信息網絡尚未形成,定期發布人工信息或簡單的農業市場行情,使得信息內容和傳播速度受到了極大的限制[2]。有些地區的農業銷售只能憑借經驗或熟人介紹,對于市場動向和其他產地情況的了解甚少。
1.2? 農業信息基礎設施薄弱,網絡建設投入不足
通過對我國農業大省計算機信息體系建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可以發現,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農業信息標準,而且資源共享機制也不嚴格。農業信息缺乏使得農民能利用的有效信息不多,導致農民對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發展需求了解較少。目前很多地區的農業信息化建設無法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研究力量相對分散,而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最缺少的是資金投入。現代社會要求科技興農,計算機信息化發展非常重要,但是我國大部分農業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還不完善,資源分配不合理,網絡建設的綜合投入和科研經費不足。
1.3? 現代農業區域性生產方式的制約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采取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政策符合現階段解放生產力的要求,但是要想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需要農業實用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目前在很多區域,農業現代化生產與農業信息交流之間聯系不緊密,導致二者難以互相借鑒、交流和推廣。生產組織形式的個體化和分散性打亂了農業計算機信息網絡的建設進程。雖然有的區域農業生產方式的結合比較緊密,但是缺乏信息網絡體系帶動銷售,不能實現長效發展。
2? 加快計算機信息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1? 強化農村地區計算機信息網絡建設
零散的信息網絡無法促進智能型農業的發展,要想使農村的科技進步和發展并提升農村信息轉化率,必須提升農戶的計算機網絡構建意識,將農業生產網絡與農業信息網絡密切結合,建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信息發布窗口,使農戶更好地利用科技知識和農業技術,自覺將新技術和新品種用于農業生產中。
只有在農村地區建構完整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并且打造專業化的農村計算機網絡,才能完善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架構。在完整的網絡信息架構基礎上,才能提升農民對于信息網絡的認知,并通過廣泛宣傳來吸引農戶了解農村信息網絡化的思路,擺脫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激發其向現代化農業進軍的熱情。農村完整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建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推動整個地區農業發展進程和調整思路的同時,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
2.2? 強化區域性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打造高品質的農村信息網絡品牌
智慧型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要求轉變個體意識。當地政府應該與民間組織密切配合,把人工信息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現代化意識帶到農村,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信息發布渠道,強化區域性的農村信息網絡建設。自覺采用新技術,使得不同區域的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水平向趨同的方向發展,從而盡可能杜絕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農村信息網絡建設不完整的情況。通過打造高品質的農村信息網絡品牌,激發農民的創業積極性,發揮信息網絡的橋梁作用,使得網絡化知識和實踐知識密切結合。強化區域性的農村信息網絡建設,以更加優質高效的發展思路進行農業布局,提高地區的農業信息化水平。
同時,要整合信息化發展模式,盡可能利用信息化的發展環境,完善農業農村當地經濟發展的軟硬件設施,有助于把握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機遇,增強解決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信心。要想打造高品質的農村信息網絡品牌,需要農業經濟技術人員的相互配合,把握現代化發展機遇。
2.3? 同步建構農村農業生產方式和信息共享網絡
要想使農村農業生產方式進步,就要提高信息服務專業化水平,這是由于很多農業新科技的發展依賴于信息工作團隊和技術團隊的支持。農業技術人員應該不斷深入基層學習和調研,與農民面對面交流。當地的科研院校也可以與農民和農業技術部門密切配合,構建更加具有適用性的農業生產方式。在搭建農村信息共享網絡的同時,深入基層調研,實現農村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發展。要開闊眼界,借助網絡實現當地農業經濟的綠色生態發展,將環境保護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到實處。農村生產方式和產業鏈的改進及調整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內容廣泛,因此要精心組織實施,建立健全各級信息網絡體系,在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投入的同時,使信息機構健康有序發展。
3? 結束語
結合目前信息化發展思路,將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業政策法規、農業科技資源信息、農村實用技術信息和科研成果等,以不同的模塊分別輸入計算機網絡體系,提高農業經濟發展基礎條件和軟環境的建設。提升信息服務的有效性,加快信息進入農村,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的同時,農村當地經濟將逐漸發生變化。建立產供銷“一條龍”的網上信息資源平臺,提升網絡知名度,完善網上交易,達到以網絡促進實體經濟和延伸行業發展的目的,從而促進農民再就業,使農村經濟發展更加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羅奇.計算機模擬技術及其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評《計算機模擬技術及其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J].中國食用菌,2020,39(2):29.
[2]羅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評《微型計算機及其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中國食用菌,2020,39(2):32.
(編輯: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