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選一或是二十四選一,猜猜哪一種會讓挑選者最開心?盡管我們總是以為選擇越多越好,但事實上,少點可選項反而會讓人更快樂。
在生活中,大家是不是會有這樣的體會:達到目的的方法、途徑、路線越多,在選擇的時候反而會越糾結,越困難。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得出結論:選擇的數量越多,人反而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選擇不是最佳的。而選擇的數量如果變得有限,人的心態就越發坦然,選擇也就變得容易。研究者還發現,這一原則對于谷歌搜索也同樣適用,每頁給出16個搜索結果的頁面比每頁給出24個搜索結果的頁面更能令搜索者滿意。那么,這一原則對于教育教學適用嗎?“多多”能對學生“益善”嗎?
一、教師管得太多未必好
我們都知道,教師毫無疑問應該是班級的管理者,但許多教師只是一味地“管”,卻發現有的時候管不好、管不了。每天有大大小小要管的事情,事無巨細地都由教師管,只會讓教師心力交瘁。例如當你在課堂上聽到學生的告狀,你又該怎么辦呢?
有一位教師走進教室剛準備上課,就聽到“誰偷了誰的鉛筆”“誰又不交作業”的學生告狀,等他把這些事情處理完畢,半節課的時間都過去了,影響了教學。對此,這位教師經過一番思索,對學生說:“我們可不可以這樣,推舉幾位學生做‘法官,設立‘小法庭,專門解決同學之間的矛盾?”從此,當學生之間有了自己無法解決的矛盾,就告到“小法庭”,“原告”“被告”各自陳述理由,最后由班級推舉的學生“小法官”進行評判。只有“小法官”都無法解決的復雜問題,才交給教師幫他們理一理。至此,教師不再為課中學生的告狀所煩惱,避免了耽誤教學。
其實,教師管得太多未必好。因為學生是班級的主人,所以教師應該把管理的權力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從而實現班級自治。教師的管理重在“理”上,幫學生梳理管理中的疑難雜癥。
從“管”轉為“理”,教師管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少,在學生思想堵塞時為他們指導解決的路徑,在學生思維迷路時為他們指點前進的方向,從而使學生遵守學習紀律,從而維持正常的學習秩序。
二、教師說得太多未必好
心理學上有一種“超限效應”,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反而會引起對方不耐煩和厭惡。由此可見,教師說得太多也未必好,這也非常容易使學生的學習產生超限效應,讓學生煩躁不安,選擇“關閉”耳朵,反而降低學習的效果。
一位教師在教學“有余數除法的筆算方法”時,預設學生對于算式結果的書寫可能會存在這樣兩種情況:一是只寫商,不寫余數;二是將余數當作商。于是,在教學中教師反復追問:“可以不寫余數嗎?為什么?”“商是幾?余數呢?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剛開始的例題教學中,學生對這些問題顯得興趣盎然,都把手舉得高高的,可是到后面,尤其是練習中,對于這些問題,學生聽得已經厭煩,就不再關注,教師預計到的錯誤還是屢屢發生。
在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希望通過自己的多次提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商和余數的意義,減少學生可能出現的典型性錯誤。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不厭其煩地講述與追問,學生產生了聽覺疲勞,也產生了“超限效應”,說得越多效果越差,甚至比不說效果還差。對此,解決的策略是在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再講,此時講最有針對性,最有效。
這如同游客向警察問路,如果警察講得非常詳細,把一路上有什么建筑、有什么景點、有什么商店都一一告知,結果很多時候游客還是會迷路。如果警察只告知總體方向和關鍵建筑,結果游客可能就很快找到目的地。由此可見,說得太多未必好。教育教學同樣如此,我們可以先不說,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在他迷路的時候,才指點一二,之后繼續讓他自己去探索。
三、教師幫得太多未必好
我們都知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學習有利于他們的自由發展,但有時這種無憂無慮的學習狀態也可能造成學生的學習缺乏緊迫感和危機感,而導致學生不思進取。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讓孩子長期處于安全環境下,孩子的獨立性及智力的發展會日漸遲緩,這可以說是幫了倒忙。
有一位教師的班上有幾名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上課時發言特別積極。對于一些較難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只要教師稍加點撥,他們也能很完整地講述整個解題過程,經常受到教師的表揚。可是,他們連一些簡單的題目也常常錯誤百出,怎么會出現這樣大的反差呢?
教學的“失敗”促使教師認真反思。經過多次觀察研究,教師發現:盡管課堂上在教學例題和練習時注重了由扶到放,也讓學生經歷了完整的解題過程(讀題、分析題意、敘述思考過程、列式計算等),但是這種亦步亦趨的教學方式,無形中架設了登山的臺階,學生只需要沿著臺階就能輕松前進。而當他們獨立面對作業或考試時,沒了教師循循善誘的“拐杖”,必須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落腳點”。這對于長期處于安全狀態下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難題,他們甚至會感到無所適從,仿佛前面一片黑暗,不知道應該往哪里走。
于是,教師改變了原先的“安全式”教學,課中在呈現新知識、新問題前,不管內容是簡單還是復雜,也不管學生會成功還是失敗,不急著講解,而是采用“留白”藝術,放手讓學生去想一想、試一試、議一議……每次提問之后,也不急著要答案,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獨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上述案例中,教師由“什么事情都先幫”的警察變成了下面故事中這個“該幫的時候才幫”的警察:在一個地鐵站,一個殘疾人坐的殘疾車在下一個臺階時車身發生傾斜,殘疾人正在通過身體的變動努力地使車身恢復正常。有一位警察并沒有上前幫他,而是遠遠地看著,如果這位殘疾人依靠自己的能力無法排除困難,他才出手相助。在教學中,許多教師一看到學生有一點困難,就迫不及待地出手相助。事實上,教師應該學做這樣的“警察”,該出手時才出手。
四、教師要得太多未必好
在教學中,方法多樣化可以充分地展示學生的思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是值得提倡的。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度,如果教師過分追求方法多樣化,也會產生超限效應,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壓力和負擔,反而讓學生感到煩惱。
有一位教師在教授44+25計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的方法多。學生為了能夠找到更多的方法,花費了不少時間,絞盡腦汁想到了這么多方法:(1)先算44+5=49,再算49+20=69;(2)先算44+20=64,再算64+5=69;(3)先算25+4=29,再算29+40=69;(4)先算25+40=65,再算65+4=69;(5)先算4+ 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最后,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
然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內從這么多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并用這種方法來計算,可以說是困難的,學生根本無從下手。特別是前面四種方法都是建立在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的口算方法的基礎上的,能想到用這種方法計算的學生可以說寥寥無幾。那么,這位教師花費大量時間來尋找這么多方法是否有必要呢?
有一句話說得好:“學生是腳,教育是鞋。每雙腳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作為‘鞋子的教育不是去改變腳的大小形狀,而是找尋、創造適合每雙腳的鞋子。”聯系前后知識,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我們會發現學生最有可能想到也最容易理解掌握的方法是第5種,這種方法也最利于接下來要教學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必要花費大量時間迫使學生消耗大量的精力去發現這么多方法,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在教學中,教師要的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師要得太多,還很容易使課堂被眼花繚亂的東西干擾,熱鬧是熱鬧了,卻可能會少了思考。教師應該多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實際水平,為學生私人訂制適合的教學。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偷懶”,學會向學生借智慧,不包攬學生能做的事,也不阻攔學生去做自己能做的事。這樣,學生就不會老是“賴”著你。只要教師輕輕地放一手,學生就可能會好好地露一手!
(汪焱,江蘇省無錫師范附屬小學,214001)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