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2020年4月,正是春耕好時候。湖南省澧縣澧西街道馬堰村村民在田間忙碌,做好早稻集中育秧煞尾和移栽田耕整,為多產好糧、穩定糧食產量奠定基礎。湖南澧縣的場景正是“中國春耕萬象圖”的圖畫之一。但另一方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全球。一些主要糧食出口大國紛紛表示暫停糧食出口,如越南、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埃及、塞爾維亞等傳統糧食出口國近日都表示暫停糧食出口。除了疫情影響,非洲與西亞的蝗災和澳大利亞山火,也是導致全球糧食生產與出口趨緊的原因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糧價正不斷上漲。由此糧食安全成為最近一個熱門話題。很多人現在關心糧食夠不夠吃,要不要囤積。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反復強調“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中國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糧食最大的進口國,目前的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情況究竟如何?“大國糧倉”是否靠得住?
“你最近有存糧嗎?”這句話成為了最近人們問候的常用句。面對公眾對糧食安全的擔心,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院士日前表示,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
那么,說到中國完全有能力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有哪些依據?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國糧食的生產情況。他表示,中國糧食生產已連續五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量達到13277億斤。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李圣軍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介紹,2010年以來,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持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山東鄒平市 500 余名新型職業農民在高新街道農場就小麥灌漿期的飛防作業、科學配藥以及玉米播種種衣劑的使用進行了觀摩和學習,提高科學種田、安全用藥的環保意識,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中新社發)
多年的糧食豐收,不僅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有效應對這次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地支撐。《小康》記者還了解到,中國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稻谷和小麥兩大主糧完全實現了自給自足。這都是中國有能力有底氣應對有可能到來的全球性糧食危機的重要“資本”。
“今年,在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家采取了超常規措施來穩住糧食生產,有些措施是多年少有的。一是春耕生產的關鍵節點,中央應對疫情領導小組及時下發了《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指導各地分區分級恢復農業生產秩序,確保不誤農時春耕備耕,穩住春播糧食面積。二是在春播大面積展開前,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及時將今年糧食生產目標下達各省人民政府,把穩定糧食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層層壓實責任,確保今年全年糧食面積的穩定。這也是多年少有的。三是在農民選種備肥的關鍵時候,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來釋放重農抓糧的強烈信號。東北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等,這些資金規模總體是穩定的,而且繼續實施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并提高了早秈稻和中晚秈稻的最低收購價。在當前國家財力相對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這些政策能夠保持穩定,有的還能有所增加,這也是非常不容易。”潘文博說。
目前,夏糧長勢較好,豐收有基礎。而且由于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連年啟動,政策性庫存創歷史新高,主產區普遍高裝滿儲。從今年情況看,夏糧收購面臨一定倉容壓力。要通過加快庫存消化、加大騰倉并庫力度、增加儲糧設施等措施,確保有倉收糧,確保收購工作順利進行。
除了糧食生產之外,糧食庫存又是怎樣的情況?《小康》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糧食庫存是充足的,庫存消費比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別是兩大口糧,小麥和稻谷庫存大體相當于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
另外,從中國糧食庫存的構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如今糧食儲備如何。據悉,主要分三大類:第一,政府儲備。第二,政策性庫存。第三,企業商品庫存。此外還有一部分農戶存糧,這部分通常不統計在庫存范圍內。政府儲備包括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這是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壓艙石”。比如說,地方儲備糧就是按照能夠滿足產區3個月、銷區6個月、平衡區4.5個月市場供應量建立的。政策性庫存是國家實行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等政策形成的庫存,這部分庫存數量相當可觀,常年在市場公開拍賣。企業商品庫存是指企業為了經營周轉需要建立的自有庫存,目前入統企業有4萬多家。
疫情發生以來,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加強市場糧源調度,有序組織拍賣政策性糧源,有效保障了市場需求。目前為止,沒有動用過中央儲備糧,除了個別市縣,絕大部分地區也沒有動用過地方儲備糧。
李圣軍則表示,糧食安全方面總體可以概括為數量持續高位、質量穩步提升、庫存絕對充足。通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和“中國好糧油”等行動,推動實現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確保中國老百姓不僅吃得飽、吃得好,更要吃得安全放心。同時,全國標準糧食倉房倉容達到6.7億噸,確保了“有倉儲糧”。
“從品種上看,小麥多年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小麥和稻谷庫存能夠滿足全國人民一年的口糧消費,口糧安全有保障。玉米去庫存成效顯著,盡管產需有缺口,但臨儲玉米和一次性儲備玉米庫存充足,供給也有保障。大豆振興計劃穩步推進,2019年國產大豆產量1810萬噸,比去年增加213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進口大豆多元化水平逐步提高,大豆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李圣軍說。
中國近年來高度重視擴大進口的工作,對農產品和食品的進口也不斷增多,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那么,疫情以來眾多傳統糧食出口國都表示暫停糧食出口的情況下,中國的糧食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介紹,根據海關的統計,近兩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口貿易額在1300億到1500億左右,出口額在750億到800億左右,進出口加在一起是2100億到2300億左右。進口的產品主要是大豆、肉類和乳制品,這三類產品占到了農產品進口的45%。2020年1-2月份,農產品的進口保持穩定增長,進口額達到了234.5億元美元,同比增長5.1%。其中大豆進口增長14.2%,肉類進口增長了1.2倍,乳制品進口基本持平。
“在疫情形勢之下,有些國家限制了糧食的出口,綜合分析來看,對我們國家的影響不大。比如植物油,目前全球的植物油供需總體平衡,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國內的食用油需求有所下降,我國食用油的庫存也非常充足,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消費的需要。”任鴻斌說。
據悉,國內進口的糧食中,大部分都是用于加工的,尤其是飼料方面的加工。與國內相比,進口糧食的價格更加便宜,用于飼料加工比較劃算。
中國雖然是糧食進口大國,但主要是大豆的進口。李圣軍介紹,2019年中國進口大豆8851萬噸,這是由我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決定的,也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目前大豆國際貿易量基本正常,我國進口大豆來源總體穩定。

國內進口的糧食中,大部分都是用于加工的,尤其是飼料方面的加工。
“而谷物進口總量不大,2019年凈進口1468萬噸,不足300億斤,僅占我國谷物消費量的2%左右,我國進口的主要是強筋弱筋小麥、泰國香米等,主要用于品種調劑,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因此,部分國家暫停糧食出口,對我國糧食進口影響不大,對國內供給更不會產生影響。”李圣軍說。
他還提到,目前暫停糧食出口的國家并不多,對于暫停出口的國家,其國內庫存將因出口暫停而上升,面臨的國內壓力會不斷加大,也是不可持續的。目前國際糧食明顯漲價的主要是大米,而2019年我國實際上是大米凈出口,出口275萬噸,進口255萬噸,凈出口20萬噸。
全球性糧食危機頻繁發生,不斷考驗著各個國家應對糧食危機的能力。近年來,中國經歷過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自然災害等考驗。“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在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時刻不能放松。
李圣軍表示,為滿足部分群眾的糧食購買需求,政府近期采取了一些“硬核”措施。在持續向市場投放口糧品種的同時,從4月15日開始,每周小麥投放量從300萬噸增至400萬噸,從4月17日開始,除了早秈稻和定向投放湖北的中晚秈稻外,黑龍江產粳稻也開始拍賣,首次投放20萬噸。從成交情況看,即使小麥周度投放300萬噸,2020年1季度周度最高成交率也不到15%;疫情比較嚴重的湖北省,2020年1季度中晚秈稻周度最高成交率不足1%,這足以說明市場并不缺糧。
“總體上,群眾需要多少糧食,政府就能供應多少糧食,庫存充足,米面隨買隨有,希望大家還是常買常新,囤積搶購沒有意義,存放時間長了還會影響口感。”李圣軍說。
而要保證長期的糧食安全,關鍵是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需要的時候就能產得出、供得上。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表示,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糧食產能建設,圍繞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突出抓好良田、良種、良機、良技四個關鍵點。
一是良田。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建設好10.5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快建設“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到今年將建到8億畝。
二是良種。近些年中國持續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提高到95%以上,為滿足人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的需要,現在正加快培育推廣高產穩產、多抗廣適、品質優良的新品種,增加綠色優質糧食供應。
三是良機,目前小麥耕種收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和水稻機插環節還有一些薄弱點,正在加快科研攻關和試驗示范。同時,針對中國地形地貌多樣的特點,加快研發復合型農機裝備、適宜丘陵山區作業的小型農機具。
四是良技。這些年,國家糧食增產主要得益于單產提高,科技發揮了關鍵作用。2019年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今年將打造一批科技引領的示范縣、示范村鎮,建設100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繼續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推動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給農業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