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怡暉 韓靜
廣東是糧食消費大省,同時,廣東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有著數個“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無論是在珠三角,還是粵東、粵西,都有產糧大市,如臺山、興寧、廉江等。
和北方的產糧大縣不同,廣東的產糧大市,基本以種植水稻為主,且產品日益向著高端方向發展。
谷雨過后,廣袤的平原上,一眼望去盡是初現綠意的阡陌稻田。今年雖前有疫情,但是臺山依舊穩定有序地進行春耕春播,保障了糧食生產。
臺山幅員遼闊,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廣東糧食主產區之一。臺山雖然地形多樣,但是區內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為平原且較為集中,十分適宜農業集中化、機械化種植的推廣和應用。近年來,臺山市先后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優質絲苗米之鄉等稱號。
2019年,臺山市糧食播種面積105.93萬畝,產量38.72萬噸。獲得如此驕人的成就,離不開臺山市多年來推崇的農業機械化生產。
臺山市農機推廣中心主任盧振華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介紹,到2019年,臺山市的農業機械化普及率到達了88.1%。臺山市農機總動力53.543萬千瓦,機耕率98.7%、機插率63.39%、機收率98.69%。如此高的農機普及率使得臺山水稻的種植面積以及產量也相當驚人,臺山水稻播種面積99.3萬畝,產量高達36.7萬噸。
盧振華說,“目前農機推廣是針對物流運輸、高效質保等方面,如烘干、儲存、農藥施肥機械等。而未來,臺山農業種植機械化要從農機向智能化過渡。如加大無人機的應用,無人駕駛收割機等。”
農機走向智能化時代的同時,高質量農田的建設也得緊隨腳步。
“根據現在臺山市農業發展的新形勢,高標準農田的提質工作已經提上了日程。”臺山市農業綜合辦公室主任馬巨峰告訴《小康》記者。
據了解,高標準農田項目按“田塊平整規范化、農田耕作機械化、田間管理科學化”的目標進行建設。到目前為止,已經建成71.14萬畝高質量農田。

近年來,興寧農戶種植水稻熱情提升,今年絲苗米的種植面積達到 2000 多畝。
與此同時,一大批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也應運而生。目前,臺山市共有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28個,農機社會化服務領跑廣東。隨著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快速發展,臺山市的種糧大戶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耕作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的有964人,平均年齡只有47.3歲,不少“80后”、“90后”開始接過種糧大戶的接力棒,成為鄉村振興的青春力量。
興寧市,是廣東的另一產糧大市。
興寧位于廣東東北部。在310平方公里的寧江盆地上,一年四季豐收不斷的興寧有著悠久的糧食種植歷史,其近五年水稻播種面積均達65萬畝,水稻平均單產440公斤以上,早在2011年,興寧就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16年,由袁隆平院士選育的超級稻新組合在興寧種植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水稻春耕種植工作變得尤為重要。為了確保種植面積和種植數量,興寧市委市政府及農業農村部門高度重視,密切關注谷種分發和銷售,鼓勵引導農戶種植,為種植戶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今年興寧市早稻種植面積為31.17萬畝,擴種7000多畝,完成上級下達的5794畝擴種任務。目前已經全部完成種植工作,下一步將進入田間管理階段。”興寧市發展和改革局在答復記者采訪時表示。興寧的早稻生產形勢良好,早秈三級稻谷基本可以滿足本級儲備糧的輪換需求。
此外興寧的許多荒田、荒地被復耕成效明顯。“新陂、寧中、大坪等種植大戶積極流轉撂荒水田進行擴種水稻,今年早稻辰興種糧專業合作社李志新就積極承擔了合水鎮620多畝墾造水田種植任務,為合水鎮墾造水田提高機耕、育秧、統防統治等一系列托管服務。”
春耕以來,興寧農業農村部門抓住機遇,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糧食結構。據了解,隨著優質水稻效益增加,水稻產業集群效應發揮,興寧市今年引進了10多個絲苗米新品種進行適應性栽培。農戶種植熱情提升,其中,絲苗米的種植面積達到2000多畝,其余大部分為優質雜交水稻。
“去年,絲苗米批發價格為6元一斤,市場零售價格達到8-10元一斤。傳統水稻的單季畝產值約為1500元,而絲苗米畝產值能夠達到2500元-3000元。”興寧水稻種植戶反映,由于優質絲苗米的肥料投入少、產量少,運輸、加工等綜合成本可有效降低,種植效益較高。
據悉,近年來,興寧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全力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理念新要求下,興寧的水稻產業也正在從高產向優質轉變,借助建設省級現代絲苗米產業園的東風,興寧趁勢而上,規劃了粵東地區面積最大的絲苗米產業園。
《小康》記者獲悉,興寧市絲苗米產業園的園區涵蓋了大坪鎮、葉塘鎮、新陂鎮、寧中鎮、永和鎮5個水稻種植和加工大鎮,水稻種植面積20萬畝。2019年絲苗米種植面積1.565萬畝,產量6200多噸,產值超過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