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怡暉
隨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近期已有越南、泰國、哈薩克斯坦、埃及、塞爾維亞和柬埔寨等6國相繼宣布禁止糧食出口,隨即全球紛紛出現“屯糧”行為。3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發表聯合聲明,呼吁各國在采取措施遏制疫情的同時,應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國際糧食產業鏈的沖擊,防止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引發糧食危機。
多國限制糧食出口的原因是產量不夠嗎?實際上,全球并不缺少糧食,但是在新冠疫情、蟲災等綜合影響,短期內在部分國家產生糧食供給短期危機;若疫情長期持續,并且國家之間出現“糧食貿易壁壘”,那將引起國際糧食短缺問題。
糧食減產消息非空穴來風。此前,全球范圍內就有地區出現不同的蟲災,比如非洲沙漠蝗災、美洲草地貪夜蛾災等。
據了解,沙漠蝗災主要出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隨后遷徙至阿拉伯半島、印度、巴基斯坦。受蝗災影響,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已經宣布農業生產完全停滯。其中有印度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印度糧食減產30%-50%。2019年以來,印度糧食產量并未出現明顯波動,實際上當前對蝗災控制的效果較好。目前,蝗災依舊在局部地區肆虐,暫未成為全球性的災害。另一個影響較大的蟲災為草地貪夜蛾。草地貪夜蛾起源于美洲大陸,2016年起傳播至亞洲和非洲各國,2019年1月起在中國出現。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并未受到明顯的影響,控制情況良好。
在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被很多人認為會導致“世界糧食危機”,實際上全球糧食生產并未因疫情而出現明顯減產,疫情主要是帶來國際流動不暢而對供應鏈、全球貿易等產生影響。綜觀全球糧食的貿易格局可以看出,糧食主要出口國的出口禁令將會對糧食需求國產生巨大的影響。如南亞的糧食出口大國越南,實際上越南的大米凈出口量僅占全球總需求的1.24%,影響較小,而真正造成本次國際糧食恐慌的主要原因是越南的示范效應,引發多個國家“跟風”禁止糧食出口。如果主要糧食出口國均大幅限制糧食出口以應對本國需求,那么全球的供需平衡將會被打破,以糧食進口為主的國家將會受到明顯沖擊,尤其是非洲等部分貧困、落后地區糧食生產量低且缺乏足夠的儲備糧,會因為此次沖擊造成嚴重的糧食問題。

目前全球糧食的供給總體充裕,谷物庫存量持續走高并且供過于求。
近年來,全球糧食的供給總體充裕,谷物庫存量持續走高并且供過于求。從美國農業部FAS數據庫所披露的數據中可以看出2000/2001-2018/2019年度,世界糧食(玉米、小麥、稻谷和大豆的加總)產量和消費量(糧食食用消費、工業消費、飼料消費、種用消費等的加總)分別從17.49億噸和17.58億噸增至27.14億噸和26.14億噸,年均增幅分別為2.5%和2.2%,產量增幅高于消費增幅。這是由于2007年世界糧食危機發生后,各國政府更加重視糧食生產,全球糧食供需逐步呈寬松態勢,年度結余保持較高水平,2013/2014年度、2014—2017年度結余均保持在1億噸以上,當前全球谷物供給量26.19億噸,超過全球谷物26億噸的需求量。
從自給率看,北美洲、南美洲、南亞等地區糧食自給率較高,基本保持在100%及以上;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糧食自我保障能力較弱,糧食自給率全球最低,且不斷下降,分別從2000/2001年度的40.74%和74.30%下降到2018/2019年度的38.75%和72.71%;歐盟28國、東南亞糧食自給率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總體來看,目前全球糧食供求形勢整體相對寬裕,但區域不平衡,兩極分化嚴重,世界糧食安全狀況并不樂觀。
雖然說糧食生產全球生產不均等情況確有存在,但是總體來說,當前全球的糧食產量已經穩定超過需求,2019-2020年度全球谷物產量達到27.1億噸,貿易量4.2億噸,庫存量8.6億噸,分別比2007年世界糧食危機時增加了27%、54%和97%。谷物庫存消費比達到30%,比2007年前后出現的世界糧食危機時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供需基本動態平衡,盈余穩步上升,庫存充足,不存在總量短缺的問題。而且,經過測算,就算在全球糧食產量銳減32%以后,剩余產量和庫存仍能維持全球一年的需求。從總量上看,全球糧食安全有保障,疫情中的糧價上漲并非由產量不足引起,而是農產品供應鏈出現問題。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被迫采取“閉關鎖國”策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高層在四月初警告稱,各國政府在新冠危機期間采取的保護主義措施可能導致全球糧食和食品的短缺。FAO高層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可能會在未來持續影響國際糧食產業鏈,從而對高度依賴產業鏈的各個端口造成難以預計的影響。
從糧食產業鏈的生產端來看,新冠疫情爆發,各國的封鎖政策阻斷了全球、地區及各國內部物資和人員流動。農產品的生產是一個嚴重依賴供應鏈的生產活動,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互動網絡,涉及農場主/農民、農場工人等勞動者(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農場工作由國際移民承擔),除了需要各種物資(如種子、化肥、農藥)等物資,還離不開加工廠、運輸公司、批發零售商等合作伙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的封鎖政策使得上述環節承壓,有休克的風險。如在4月2日,有新聞媒體就爆出因為疫情的影響,美國農場主將大量優質的牛奶倒掉的新聞,便是由于供應鏈出現問題,對于這些農場主來說,在牛奶的運輸、銷售都受到疫情影響,銷售的高額成本并不是脆弱的農場主所能承受的,甚至銷毀成本還低于銷售成本,所以他們寧愿倒掉,而接下來如果繼續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農場主們下一步就只有減產。
在銷售端,世界糧食計劃署發言人伊麗莎白·拜爾斯此前曾表示:“到目前為止,(新冠疫情對世界糧食)破壞非常小;糧食供應充足,市場相對穩定。” 拜爾斯認為,全球谷物庫存處于適當水平。今年下半年,小麥和其他主食作物的前景樂觀。但是如果大宗進口商對基本食品的可靠流通失去信心,引發恐慌性購買,從而會推高價格。這種情況對于一般的且對糧食進口存在依賴的國家(比如日本、韓國等)來說,首先就會加大進口成本,會導致一些銷售商對進口有所顧慮,對于低收入國家來說,這樣的后果可能是毀滅性的,并具有長期影響。
糧食是人類必需品,在經濟之中,糧食是彈性很小、剛性很強的商品,與此同時糧價也是百價之基,從而牽一發而動全身,所有物價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目前國際社會中由于糧食期貨交易的存在,糧食的金融衍生品屬性也越來越明顯。比如近期,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小麥價格曾在三月中下旬上漲約15%,如此高的上漲比率不得不引起重視。而糧食金融市場價格長期走高與之相對的是很有可能影響到生產端的糧食生產策略,所謂谷貴傷民,走高的市場價格最終導致全球消費需求減少,若傳導至生產者,會因對市場的悲觀情緒而減少農作物種植甚至出現政策性糧食減產,從長期來說世界糧食也會因為減產而出現糧食產業鏈斷鏈危險。
我國當前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但是糧食儲備足夠,受到糧食危機沖擊較小。我國糧油市場依舊運行正常,即便是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糧食供給充裕、價格穩定,這與中國糧食連年豐收、供給充裕、庫存充足有關。從庫存來看,當前我國大米庫存1.09億噸,在完全沒有產量的情況下,足夠滿足全國9個月的需求。實際上主要糧食只有大豆的進口率較高,即使國際糧食供應鏈發生問題,影響的方面也很有限。
3月31日,世衛組織、糧農組織、世貿組織聯合發表聲明:各國在采取行動保護其公民的健康和福祉時,應確保任何與貿易有關的措施都不會破壞食品供應鏈。世界各國應該立即采取行動,最大限度減少新冠疫情對糧食供應鏈的沖擊。
然而維持全球供應鏈并非一個國家的事情,各國都要有所行動。各國在疫情防控的同時,也應在糧農組織的框架下,加強貿易政策的溝通,消除貿易壁壘,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這樣對農產品進出國和出口國都有益。
有專業人士提出,雖然目前各國都大幅縮減客運航線,但是貨運航線不能停,保證糧食運輸是目前消除糧食危機的關鍵。應加強港口和船員管理,加強船體消殺,以保證貨船安全、保障貿易暢通。由于當前糧價不平穩,全球經濟也呈下行趨勢,投資者很可能借機炒作糧價以彌補損失,這與2007-2008年的糧食危機情況十分相似。但是基于目前全球糧食庫存狀況已大為改觀,只要疫情得到控制,恢復正常的進出口秩序,糧價就會平復,目前消除世界糧食危機的根本還是要全人類共同抗疫,減少疫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