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只收1元租金,對我們港澳創業者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珠海市無境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陳威琦介紹,“在高新區,我們每個月都能減少很大一筆場地開支,對我們這種初創企業來說十分重要。”
陳威琦所提到的1元租金,指的是珠海高新區港澳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打造的港澳人才“1元創業空間”,對200平方米以內的租賃面積每年只收取1元租金,單個企業享受補貼時間不超過3 年(澳門企業不超過5年),同時提供商事登記、共享設施和專業化等服務,積極承接港澳優質項目。
“高新區處于大灣區創新交匯橋頭堡的核心位置,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生態優勢,必須要為珠海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珠海高新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蘇虎表示。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珠海高新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人文優勢,敢于“無中生有”,著力開創具有“一攬子創新政策、一系列特色平臺、一條龍精準服務”的粵港澳深度合作新局面。
面向港澳,高新區打造國際化科創沃土,瞄準高端人才項目融入全球創新圈,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提升創新源動力,優化服務生態圈增強港澳青年向心力。
比如出臺《珠海高新區加強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暫行規定》,對落戶高新區的港澳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按照港澳獎勵資金給予1:1、最高50萬元的配套支持,符合天使投資相關規定的,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金扶持。打造“一個核心基地、多個眾創空間、若干協同支點”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生態圈,依托“港灣1號”科創園內1萬平方米的港澳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打造港澳人才“1元創業空間”,籌建1億元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金,在“菁牛匯”創新創業大賽中開設港澳項目直通車,目前已引進港澳創新創業項目53個。設立香港離岸創新中心,聘請10名港澳科技專家擔任高新區科技顧問,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設立創新創業基地,與澳門大學共建平行孵化器,推動珠海中科先進院、歐比特等單位與澳門高校合作共建研發創新平臺。舉辦“港澳科技創新交流座談會”“大灣區科技創新研討會”等高端峰會。在區行政服務中心設立“港澳青年服務專窗”,以“一站式”公共服務提振港澳青年“創業到高新”信心。

珠海高新區地處大灣區創新交匯橋頭堡的核心位置,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生態優勢。圖為科創海岸。
隨著科技進步,智能化觸手可及,而智能化與產業園區相結合,又將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去年6月,“港灣1+”智慧園區平臺的正式啟動運營,標志著港灣1號科創園進入智慧園區時代!目前,“港灣1+”園區智慧運營服務平臺覆蓋156家企業。
未來高新區將建設成為國內產城融合智慧社會典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規劃中高新區將打造“四個一”格局,即一張網絡深度覆蓋、一池數據共享開發、一個智腦統籌全局、一體服務惠企便民。架構中包括安全保障、機制保障、組織保障、人才保障、資金保障五大保障措施,數字黨政、城市治理、惠民服務、營商環境四大應用領域,關鍵功能平臺、數據資源體系、城市基礎設施三大支撐體系。
高新區由點及面有序推進“智慧高新”建設,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打造“數字政府”,建設一批智慧應用示范園區和社區,同步建設“互聯網安全小鎮”。加速融入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同步推進“外聯內暢”建設和“微循環”路網建設,堅持以“珠海北部樞紐”為抓手,筑強“三縱三橫”交通網絡。筑強城市品質提升工程,唐家灣鎮獲評省森林小鎮,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創建通過考核驗收,打造更加靚麗的“高新綠”“高新藍”生態名片。
去年5月,2019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在新加坡舉辦。在這一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海洋裝備舞臺上,作為中國無人艇行業的杰出代表,來自珠海高新區的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唯一參加此次展覽的無人艇企業,吸引了中國、俄羅斯、法國、英國、新加坡等眾多國家海軍、防務高層人士的關注,展示了中國無人艇企業的科技“硬實力”。
近年,珠海高新區“培優育強”行動、“提品質樹品牌”行動有力推進,企業創新力競爭力持續增強,像云洲智能這樣的高新科技企業脫穎而出。雷達探測、智能控制、航天衛星、光通訊和醫療器械等科技領域涌現出一批在國際并跑甚至領跑的新技術、新產品。2019年,7家企業參與制定修訂12項國家標準和8項行業標準。5個項目獲評省重大科技專項。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新增院士工作站3個,引進培育院士3名。新建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6個,引進博士后科研人才17名。高端人才共計213名,占全市28%。創新主體增量提質。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新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
科技金融支撐持續增強。2019年,區產投基金新增投資轄區項目13個,投資額4.53億元。新增天使投資項目11個,投資額4500萬元。創新友好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動工新建海岸新寓、惠景嘉府、惠景怡軒3個英才社區,建成菁英公館人才公寓。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試行“容缺受理”,積極推進民生業務零跑動,全區“最多跑一次”事項占97.6%,線上可辦率為81%。堅持向政策要活力,出臺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金融業發展等產業“政策十條”和重點企業做大做強扶持辦法,落實普惠性減稅政策,全年減免企業和個人稅費超過9億元……(婁筱筱對本文亦有貢獻)